基于电力工程配网自动化的相关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1/7/20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1年9期   作者:· 卫冬
[导读] 配网自动化技术主要指的是在社会电力系统中增加对先进科学计算
         卫 冬
         云南耀邦达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云南 丽江 674100

         摘要:配网自动化技术主要指的是在社会电力系统中增加对先进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自动控制配电技术以及相关能源方面的分配,从而能够为社会生活提供优质的电源,以此实现社会电力系统方面的顺利发展。同时根据社会发展情况的研究发现,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对电力系统进行更加专业合理的管理,还能够对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能够有效提升电力系统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社会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电力相关部门需要加强配网自动化技术的管理和创新,提升电力系统的供电技术的质量和效率,对于电力系统在时代的发展和转型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电力工程;配网自动化;问题;策略
         1配电自动化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是在传统配电网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传统的配电网技术中,故障检测和设备维护需要人工参与,这样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准确率较低。同时,也降低了供电的可靠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网络、现代通信、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自动检测的功能。该技术的应用使系统能够在自动化环境下检测、隔离和排除故障,使电网能够快速恢复供电,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2配电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
         2.1配电自动化技术有效提高了家用电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用电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存在缺电、电能质量下降等问题。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和分析是自动化的一个独特特点。自动化有效地解决了电力短缺和电能质量恶化的问题,有效地降低了现实生活中用电的风险。
         2.2配电自动化技术有效消除资源浪费
         通过对系统运行安全性的研究,可以避免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由于电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实现配电自动化,降低人力物力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消除资源浪费是十分必要的。
         3配电网的自动化设计原则
         3.1实用性的原则
         配电网自动化设计应充分满足实用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应用。适用性是电力系统发展的主要手段。结合配电网的实际运行特点,配电网与用户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在自动化施工过程中,必须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主要施工依据。只有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达到建设的真正目的。目前,国家对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设备容量和线路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的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但也有一些特殊领域存在一些差距。为了改善这一问题,需要收集特殊地区的实际情况,更合理地选择自动化技术。选择的标准是更具适用性,不能对独立的成功案例进行建模,减少因不适用而带来的局限性。要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需要,保证充足的建设资金,充分了解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结合前面的考虑,科学设置,加强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
         3.2全面性原则
         配电网自动化设置需要大量的技术知识。技术人员需要对各种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这对施工人员的综合技术能力要求很高。为了减少电网自动化建设中应用技术的问题,不是急待实现,而是逐步建立,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自动化中的综合功能,降低设计难度。在应用自动化技术之前,应详细分析配电网自动化的基本要求,明确建设目标,在总结以往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配电网系统。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设线路电压控制设施和组合开关。第二阶段是了解道岔、控制设备和通信设备在各直线点的位置,并进行科学配置。第三阶段是完善通信功能,利用计算机对运行信息进行合理控制,对整个配电网运行系统进行自动化管理。
         3.3控制性的原则
         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提高供电效率和供电质量。在自动化技术的选择上,基本条件是满足目标,结合可操作性强、合理性强的技术形式,有效降低系统建设难度,同时也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在以往的技术方法中,大多采用重合闸断路器。这种方法对配电设备的功能有很大的影响。有些电源设备还具有延时功能。电力系统运行中一旦出现问题,可应用的时间很短,故障分析的时间小于合闸时间,影响供电的连续性,掌握可控性原则,更好地控制电流,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


         4在配电网中应用自动化技术的策略
         4.1加强对现代电力系统配网的建设和优化
         随着社会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的发展,必须保证电力资源的供应能够满足社会生活的正常使用。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力系统需要加强配电网的管理和发展,采取加快建设的理念,切实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和效率,从而实现国内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4.2建立电力系统应用专业硬件支持系统
         根据现代电力工业的发展,专业硬件支撑系统的建设不仅保持了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技术的有效作用,而且有效地解决了电力系统中的各种措施,有助于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
         4.3加强现代电力系统的自诊断功能
         通过对现代社会电力系统发展的调查,发现加强国内电力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同时电力行业具有自诊断功能,可以有效地解决电力系统的故障或差错,加强电力系统创新管理,实现电力系统创新发展。
         4.4加强电力系统内部设备的更换和维护
         电力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电力设备特别是老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根据设备的使用寿命增加定期维护次数,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消耗。因此,加强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甚至更换设备,是保证电力系统供电环节稳定运行的关键。
         4.5对象设计技术
         从我国电力系统中的配电网现在的建设情况来说,多数采用馈线、变压器以及变电站等方法进行设计,每个地区中都有很多的馈线子网,在每个馈线子网中还有存在很多的节点,每个机电都有一个管理的节点,每个节点之间都能进行联系,进而可以实现通讯,对配电网而言,不同的变电站中的节点,不能实现联系,在同一个变电站中,才能实现各个节点之间的联系,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节点之间互相联系,得到联络节点的同意,在进行不同馈线子网之间节点的互相通讯,首个子站就是馈线子网里的进行网络控制的节点,这个节点可以对其余各个节点中的信息进行记录,更好地实现电力系统中的网络通讯,能够高效的提升电网的运行效率。
         4.6自动设计中继技术
         通过NDLC的中继节点能够实现各种信息之间的接受以及转发功能,结合这一个特点,结合在自动设计中应用中继技术,保证节点的特点,并且对信息实现有效地处理。在进行系统地设计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较少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产生的失真情况,需要在NDLC的中继节点中设计数字信号。除此之外,要想更好地让两个节点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也能使用这个技术,打破传输限制,保障电力网络系统中的有效通讯。
         4.7通过配电基础技术提高供电可靠性
         调查显示,缺电和限电是我国电网的主要现象。为了满足正常用电需求,必须改变供电方式,保证供电的安全可靠:(1)数据采集与监控技术。数据采集是自动化技术充分应用的必要条件。现阶段,由于配电线路数量众多,且各配电线路之间负荷和功能的差异,有必要对这些数据进行详细的采集,使工作人员熟悉配电线路的应用(2)数据系统的完善。更新、有效、完整的数据保证了自动化技术的更好应用。因此,必须尽快发现问题,准确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保证自动化技术的可靠运行。
         4.8加强配电网建设,实现配电网自动化运行和管理
         目前,网络配置和网络利用效率对于加强网络建设和适应,保证实施方案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配电网运行自动化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配电网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这是不可忽视的。必须有效地收集和监测数据。通过系统对电网数据进行采集和监控,协调计算机接口和配电网运行。管理自动化是配电自动化技术全面有效应用的重要保证。信息系统可以生成地图,报告设备的位置和精度。
         结论
         在电力网络系统中,应该加强配电网的自动化设置,通过现今的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提升供电质量,避免故障的产生,及时发现问题,缩减处理故障的时间,提升供电效率和供电质量。
         参考文献:
         [1]施昌建.基于电力工程配网自动化的相关问题研究[J].决策探索(中),2019(12):37.
         [2]魏千钧.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J].电子测试.2018(10)
         [3]冯展勋,王世杰,冯岩,王伟.关于配网自动化技术相关问题的讨论[J].山东工业技术,2018(10):161.
         [4]梁世诚.刍议配网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8,(2):252.
         [5]张毅,徐达.配网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8,(29):83,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