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妍
陕西省人民医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8
【摘 要】目的:研究优质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外科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0月间在我院急诊外科就诊的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行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和常规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抢救时间指标差异、患者满意度和抢救成功率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分诊及评估时间、检查时间、静脉通路开放时间和急救用时均短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的各项满意度评分和抢救成功率也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应用可有效提升急诊外科患者救治过程的效率,有助于患者抢救时间的缩短和抢救成功率的提升,且该措施还能够促进患者满意度的提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急诊外科;救治
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急诊均为重要的抢救科室,急诊科所收治者往往病情急重,抢救效率及质量往往直接与患者的生命挂钩,故保障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对于患者生命的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1]。而急诊外科收治的患者则多为创伤,较严重的创伤更是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2]。我院为降低急诊外科收治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保障急诊外科的救治效果,针对性研究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外科患者救治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在我院急诊外科就诊的8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于2019年6月-2020年10月间就诊治疗,并采用抽签法的方式于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纳入40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组:男41例、女39例;年龄区间18-67岁,平均年龄(43.92±6.54)岁;其中高处坠落伤者11例、交通事故伤者26例、其他伤者3例。对照组:男40例、女40例;年龄区间18-71岁,平均年龄(44.29±6.51)岁;其中高处坠落伤者9例、交通事故伤者27例、其他伤者4例。组间上述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护理。首先,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既往病史等资料,以制定门诊病历。其次,护士应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清创、消毒、止血、建立静脉通道和检测生命体征等常规治疗,并执行相应医嘱,指导患者进行各项检查。最后,护士应指导家属进行各项手术的办理,并联系相关医生进行会诊。
实验组则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首先,护士应坚持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抢救原则,接诊后迅速分诊,并依照“ABBCS”法对患者进行检查,明确并评估患者的情况,并通知医生急性治疗。其次,护士应配合医生予以不同创伤类型患者相应的救治。例如:若患者为开放性伤口,护士则应予以清创、止血、消毒、缝合和包扎等救治措施;若患者为重要器官创伤,护士则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配合医生予以患者急救;若患者为复合外伤,护士则应予以患者严密的检查,避免患者存在脏器损伤。并且,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情况予以针对性救治,若患者病情较长,则于常规处理指导患者出院或转至其他科室,若患者病情危重,护士则应立即联系相关医生并组织会诊,通过开放绿色通道、简化相应手续的方式优先予以患者抢救,保障患者生命。最后,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时也应坚持“定人、定岗、定时、定位”的原则,要求急诊外科需实时有2名以上的护士负责患者的急救准备,患者就诊5min内需完成生命体征的检测和静脉通道的建立,10min内则需准备好门诊手术所需的物品[3]。并且,门诊外科所需的各类器械和药品也应按照规定进行摆放,且护士应对各类药品及器械的摆放位置进行熟悉,使用后的耗材也应及时进行处理和补充。
1.3 评定标准
应用统计学软件验证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抢救时间指标差异、患者满意度和抢救成功率差异。
各项抢救时间指标:分诊及评估时间、检查时间、静脉通路开放时间和急救用时。
患者满意度:自制调查表,满分100分,分数区间为90-100分时表示非常满意、60-89分表示满意、分数<60分表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 20.0,计数指标和计量指标表示方法分别为n(%)和(x±s),检验方法则为X2和t,当检验结果(P)<0.05时为有意义。
2 结果
2.1 各项抢救时间指标差异
表1显示:实验组的分诊及评估时间、检查时间、静脉通路开放时间和急救用时均短于对照组,P<0.05。
.png)
2.2 满意度
表2显示:实验组的满意度相比对照组较高,P<0.05。
.png)
2.2 抢救成功率
实验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5.00%(38/40),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77.50%(31/40),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5.1647、P=0.0231。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实验组的各项抢救时间指标均短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也均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研究结果的得出原因在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有效提升急诊外科患者救治时的效率和效果,从而有助于患者抢救所需时间的缩短和抢救成功率的提升,故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较高。经临床分析发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中的“先重后轻、先急后缓”救治原则,不仅能够保障医疗资料的合理应用,还能最大程度的提升效率,使每名患者享受到最合理的救治,并有助于病情急重者抢救成功率的提升。而针对患者创伤类型及病情急重程度予以的护理干预,还能针对不同创伤类型患者的特点予以针对性干预,可进一步提升救治效率和质量,有助于抢救成功率的提升。最后,“定人、定岗、定时、定位”原则的坚持则可保障任何时间人员、设备与药品的充足,能够予以患者专业的救治。相关研究指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通过对传统护理流程进行优化改善,予以患者更加科学、专业且规范的护理及救治服务,有助于患者救治效果及质量的保障[4]。
综上所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应用可有效提升急诊外科患者救治过程的效率,有助于患者抢救时间的缩短和抢救成功率的提升,且该措施还能够促进患者满意度的提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吕颖,蒋飞,王晓玲.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急救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01):110-111.
[2]吕晓霞.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1):111+113.
[3]周敏.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急救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7):3886-3887.
[4]陈芳,郭鑫. 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在急诊外科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09):111-113.
个人简介:曹妍,女,汉族,出生日期:1996年5月23日,陕西省渭南市人,大学本科,职称:护士,研究方向:急救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