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玉婷 朱孟秋通讯作者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 风湿病科 江苏省连云港市 222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护理方案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0例)为主,研究起始时间为2020年8月,终止时间为2021年2月,行中医护理,对比分析护理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较低于护理前(P<0.05)。结论:加强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中医护理,可加快其临床症状改善速度。
【关键词】中医护理方案;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护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慢性、全身性免疫疾病,病变期间患者多表现出四肢小关节肿痛及晨僵等状况,治疗不及时极有可能引发关节畸形或关节功能丧失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通常情况下,临床多采用药物对该病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但单一的治疗无法完全解决疼痛对患者生活质量所造成的影响,还需加以科学的护理干预,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护理是一种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及严重病情严重程度对患者所展开的护理干预模式。基于此,本文将对中医护理方案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0例)为主,研究起始时间为2020年8月,终止时间为2021年2月,男女比例16:14,年龄最小、最大分别为33、76岁,均值(9.54±1.24)岁,病程最短、最长分别为1、19年,均值(9.85±1.36)年。
纳入标准:符合《2018中国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1]诊断标准者。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密切监测其患肢关节疼痛、肿胀等情况,并加强与主治医师的联系,及时反馈患者的病情进展,为治疗依从参考依据。并告知患者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提高患者认知程度。
观察组:开展中医护理干预。(1)病情评估:患者入院后评估其中医证候,针对晨僵者,指导其反复用力握拳再松开,50~100次,并协助患者于床上开展30次膝关节屈伸活动,同时在双膝眼、曲池、阿是等穴位进行按摩,并在阿是穴行针灸刺激;针对关节肿痛者,疼痛剧烈者嘱咐其卧床休息,并于阿是穴行贴敷疗法;针对关节畸形和疲乏无力者,嘱咐其卧床休息,并在阿是穴进行贴敷疗法及针灸;另外,除疲乏无力者外,其余症状的患者均需要遵医进行中医定向透药疗法。(2)饮食护理:根据患者中医证型为其制定针对性饮食方案。
针对寒湿痹阻者,给予其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的食物;针对湿热痹阻者,给予其清热祛湿的食物;针对气血两虚者,给予其补益气血的食物;针对痰瘀痹阻者,给予其活血化瘀的食物;针对肝肾不足者,给予其补益肝肾的食物。(3)情志护理: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根据患者的不良心理特点,以中医五行相克理论对患者的不良心理进行疏导。(4)康复护理:患者病情处于稳定期时,指导其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包括手指关节操、空蹬自行车、踝泵运动等。
1.3观察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的中医证候评价标准,对患者护理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定,症状包括晨僵、关节疼痛、关节僵硬以及疲乏无力等,分值为0~6分,其中0分表示无;1~2分表示轻度;3~4分表示中度;5~6分表示重度。
1.4统计学分析
处理工具为SPSS 22.0统计。计量数据比较行t检验,计数数据比较行χ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在中医症候积分对比中,护理前为(4.25±0.41)分,护理后为(0.75±0.11)分,护理后较低(P<0.05)。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未有权威认证,可能与遗传、环境以及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相关。既往研究中,临床多对该类患者开展常规护理干预,但常规护理内容较为单一,可取得的效果有限。
中医护理主要通过中医理论中“望、闻、问、切”的特点,以及中医学中常见的针灸、按摩等方式对患者展开护理[3]。通过病情评估、饮食护理的方式,根据患者的中医证候及证型对其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促进患者康复。通过情志护理的方式,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可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使其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通过康复护理的方式,指导患者开展功能性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促进其早日康复。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较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中医护理在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症状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对其开展中医护理干预,可促进其临床症状的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J]. 中华内科杂志, 2018(4):242-251.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吴培玉,李碧香,黄文婷,等.延续性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16):121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