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21/7/20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8期   作者:朱萍萍
[导读] 目的:分析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朱萍萍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安徽 合肥 230001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2020年1月-2020年12月,进行新生儿PICC置管情况分析探究,样本源自本院收治的此类患儿,随机选取72例并抽签平分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统计PICC导管堵塞等问题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PICC导管堵塞、导管移位脱落、静脉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分析导管堵塞的可能诱因,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利于保护其安全,值得借鉴。
        关键词: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护理;原因

        在新生儿疾病治疗中,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较为广泛,具有导管留置时间长的优势,避免多次重复穿刺,适用于新生儿实际情况,同时其创伤小、成功率高,不会给新生儿带来巨大痛苦,临床接受度较高 [1]。但是在置管过程中,存在导管堵塞等问题多发的情况,会导致非计划性拔管,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置管过程中需要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服务,预防导管堵塞等问题发生,保证治疗顺利开展。本文分析了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旨在为新生儿PIC置管提供科学服务指导,预防非计划性拔管问题发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0年1月-2020年12月,进行新生儿PICC置管情况分析探究,样本源自本院收治的此类患儿,随机选取72例并抽签平分2组。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胎龄36-42周,平均(38.43±3.92)周,体重1572-3788g,平均(2354.87±133.54)g;试验组男21例,女15例,胎龄37-41周,平均(38.98±3.56)周,体重1581-3792g,平均(2368.65±129.66)g。上述资料组间均衡性理想,可比。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 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新生儿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导管,同时在液体输注时,应与注射泵相连,合理控制输液速度,切忌输液速度不要过度缓慢,预防颗粒沉积情况。同时密切观察患儿实际变化情况,做好急救准备工作;
        试验组 预见性护理,措施:(1)强化置管前护理,置管前做好与患儿家属沟通工作,详细说明患者具体病情,介绍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同时置管前对患儿进行系统检查,重点分析患儿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必须立即停止穿刺。穿刺前对患者静脉及皮肤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最佳穿刺点,并强化保暖干预,避免出现体温骤降情况,评估患儿是否出现躁动情况,准备好镇静药物;(2)规范置管操作,合理控制置管长度,保证导管尖端到达右心房、上腔静脉交界位置,预防血栓发生,固定好导管,输液时线给予高渗药物,随后输注刺激性较弱的药物,每次给药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并在输液后使用肝素进行封管,用量在2-3ml左右;(3)不良情况预防,护理人员严格遵照药物配伍原则,保证输液顺序合理,不同药物输注前需要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体位调整时做好导管固定工作,避免出现扭曲或移位情况,预防导管堵塞。同时对于血栓性堵管情况,需要使用肝素稀释疏通,必要时做溶栓处理,对于溶栓仍未成功患儿,对其进行整体评估,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静脉切开取栓术。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不良情况发生率,包括:PICC导管堵塞、导管移位脱落、静脉炎。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SPSS24.0;计数资料: ,行检验;统计学意义指标:P<0.05。
        
2 结果
        试验组PICC导管堵塞、导管移位脱落、静脉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PICC导管简单且安全,适用于新生儿使用,具体操作在直观状态下进行,护理人员可独立完成操作,成功率较高,并且开展过程中无需麻醉或者缝针,创伤小。但是置管过程中会受多因素影响,易出现导管堵塞情况,甚至引起静脉炎,影响新生儿安全,因此需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2-3]。因此在具体工作开展中,需要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分析具体诱发导管堵塞的原因,针对性进行预防干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导管堵塞等情况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针对新生儿PICC置管患儿,在采取预防措施之前,需要对具体诱因进行系统分析,主要诱因体现在如下方面:(1)导管本身因素,很多时候导管狭窄,输液过程中存在极小的微粒,或者会出现血栓情况,从而引起堵塞问题;(2)药物因素,黏度较高的液体输注后容易出现沉积情况,会导致堵塞问题,通常如果未及时冲洗导管,会增加导管堵塞发生率;(3)操作问题,在置管过程中,若导管固定不当,或者出现肢体活动情况,会导致导管折叠等问题,增加药液无法持续均匀输注情况发生可能性,导致堵管。在综合分析上述原因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导管堵塞情况发生,在预见性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重视输液顺序干预,做好导管冲洗工作,并合理规范导管操作情况,分析药物使用情况,消除了可能诱发导管堵塞的风险,进而有效预防导管堵塞发生。而常规护理以选择适宜导管等基本操作为主,缺乏针对性原因分析,具体护理干预工作缺乏对症处理优势,应用价值不佳预见性护理干预。
        综上,针对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分析导管堵塞的可能诱因,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利于保护其安全,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玉芳, 蒋开明, 欧尽南,等. 一例游戏障碍相关性PICC断裂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 36(7):553-556.
        [2] 胡艳玲、唐孟言、李小文,等. 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 2020, 35(22):109-112.
        [3]谢洁、张先红、范娟,等. 新生儿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及高危因素分析[J]. 重庆医学, 2020, 49(15):93-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