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对孕期失眠患者影响探讨

发表时间:2021/7/20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9期   作者:周桂芝
[导读]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人民医院,250400
        周桂芝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人民医院,250400
        摘要: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孕期失眠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妇产科2020年1月~12月间接收的96例孕期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48)以及对照组(n=48)。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比较两组患者PSQI评分。结果 干预前,研究组PSQ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5,P=0.701);经过干预后,两组PSQI评分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水平更低(t=4.617,P=0.000)。结论 对孕期失眠患者实施认知行为疗法能够进一步缓解其睡眠障碍。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孕期;失眠

        女性在怀孕后生理层面以及心理层面均会发生一定变化,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导致失眠症状,甚至形成“焦虑—失眠—再焦虑”的恶性循环,使得失眠症状持续加重,会对孕妇健康产生较大影响[1]。对于孕期失眠患者临床主要采取非药物方法干预。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分析患者思维活动,给予其应付现实的策略,协助患者找到错误认知并予以纠正,对于缓解患者病情具有积极作用。我院妇产科对48例孕期失眠患者采取了认知行为疗法,效果较为理想,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0年1月~12月间我院妇产科接收的94例孕期失眠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以上患者均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2],对于此次研究内容已经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或精神疾病者;严重躯体疾病者;存在严重妊娠期并发症者;资料不全者。上述患者根据干预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研究组年龄为23~36岁,平均(28.63±3.26)岁,包括初产妇38例,经产妇10例,文化程度包括大专及以上35例,高中及以下13例;对照组年龄为22~37岁,平均(28.89±3.45)岁,包括初产妇37例,经产妇11例,文化程度包括大专及以上36例,高中及以下12例。在年龄、孕产史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每隔1周开设1次专题讲座,共进行3次。让孕妇尽可能保持左侧卧位入睡,并注意下半身保暖。睡眠时保持双腿弯曲,防止胎儿对孕妇腹部大血管产生压迫作用,避免血液由下肢朝心脏回流,以降低孕妇心脏负担,保证其睡眠质量。指导孕妇适当调节自身心态,多听一些轻音乐或阅读部分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适当放松。可让孕妇家属陪伴孕妇开展部分娱乐活动,缓解其紧张感、焦虑感。饮食方面,嘱咐孕妇睡前不要吃太多,尽量少食用精淀粉食物,如甜食、白米饭等。注意控制日常食盐摄入量,尽量少吃刺激性食品,多补充钙类物质。另外,为孕妇营造一个相对舒适、安静的环境,有助于其睡眠。
        研究组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将48例患者分为4组,每组12人,每组由1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治疗师负责治疗,治疗周期为6周,每周开展1次。第1周:治疗师与患者进行首次交流,向其详细阐述失眠类型、危害性、致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案,指导其自行记录睡眠日志,让患者充分能够了解自身睡眠状态。第2周:让患者反馈睡眠日志情况,结合其睡眠日志,向其详细阐述睡眠卫生知识,引导患者逐渐形成科学的睡眠认知。第3周:开展认知治疗,逐步改善患者对失眠的认知偏差,改变其对于睡眠问题的非理性观念以及态度。例如,保持合理的睡眠期望;不要过分关注睡眠;不要将所有问题归咎于失眠;指导患者培养自身失眠影响耐受性。第4周:开展行为疗法,通过睡眠限制疗法让患者缩短卧床清醒时间,增强入睡驱动力,持续提升睡眠效率;通过刺激控制疗法改善患者随意与睡眠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第5周:开展放松疗法,指导患者渐进行肌肉放松、冥想、腹式呼吸训练,2~3次/d。第6周:巩固治疗效果,根据患者实际睡眠状态作出针对性强化,避免失眠复发。
1.3观察指标
        干预后6周,采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患者睡眠障碍作出评价,量表涉及7项因子,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以及日间功能障碍,共计21分,分数愈高表明患者睡眠障碍愈严重[3]。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2.0完成研究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0.05表明差异显著。

2.结果
2.结果
        干预前,研究组PSQ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5,P=0.701);经过干预后,两组PSQI评分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水平更低(t=4.617,P=0.000),见下表1所示:


3.讨论
        大多数孕妇,特别是初产妇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均会发生一定变化,再加上外部环境影响,容易出现心理压力以及焦虑情绪而导致失眠。有研究表明,孕早期情绪、睡眠障碍是造成产后抑郁的高危因素[3]。孕妇出现失眠后,会使其焦虑情绪加重,焦虑情绪加重又会导致失眠加重,进而出现恶性循环,两者均会降低孕妇对疼痛等躯体不适的耐受。考虑到药物副作用影响,对于孕期失眠患者通常选择非药物方法进行干预。
        本次研究当中,研究组实施了认知行为疗法,结果表明,经过干预后,两组PSQI评分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水平更低(P<0.05),与其他报道结果一致[4]。对孕期失眠患者采取常规干预,虽然能够获得一定效果,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认知、信念以及行为习惯,实际干预效果会受到限制。部分患者由于负性自动化思维、认知不足以及约束力等因素会影响实际依从性,导致干预效果并不理想。然而认知行为疗法能够克服以上缺点,使患者认知偏差逐步得到改善,引导患者主动约束自身行为,形成健康的睡眠理念[5]。在认知行为疗法实施过程中,治疗师会引导患者对过去的认知以及行为进行反思,逐步改善其不良认知。通过行为训练让患者逐渐养成良好睡眠习惯。通过放松训练让患者能够放松身心,缓解其心理负担,减轻其焦虑[6]。后续还会让患者巩固治疗效果,最终实现认知以及行为重构,强化其自我效能。
        综上所述,对孕期失眠患者实施认知行为疗法能够进一步缓解其睡眠障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乐,王益平,姚菲.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孕妇产前焦虑的干预研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05):217-218+224.
[2]赵丽丽.认知行为疗法对焦虑型失眠症状改善的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21):176-177.
[3]李霞,谭洪华.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症45例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08):24-25+32.
[4]韩容,赵媛,蒋成刚.孕期焦虑、失眠的临床特征及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疗效分析[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9,7(03):173-178.
[5]李德重.认知行为疗法辅助治疗原发性失眠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20,28(03):77-79.
[6]陈添玉,郑书传,闫晓娜,等.失眠症患者对失眠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的体验[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01):126-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