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路径的护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20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9期   作者:陈玮 周琳 贾杜娟
[导读]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的护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中的应用
        陈玮  周琳  贾杜娟
        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   山东省  聊城市   2520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的护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采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的护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临床路径的护理模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
        引言
        我国急性脑卒中发病率较高,绝大部分康复期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或语言功能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实践表明,早期溶栓治疗可有效恢复脑部组织供血,改善因缺血带来的不良结局,是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要素。然而溶栓后患者会出现颅内及系统性出血、 血管再闭塞、药物过敏反应、血管源性水肿等,降低溶栓治疗效果,故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临床路径按照标准化流程,旨在提升医疗及护理质量。基于这一背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与医疗部门沟通,科室护理质量小组制定临床护理路径,使患者住院期间感受“程序化、标准化”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0.1±3.0)岁。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60.3±3.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出院指导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则采用基于临床路径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严格按照拟定的临床路径对脑卒中溶栓患者实施护理。应用时严格把关,详细记录实施内容、时间,由科室护理质控小组定期抽查,利用PDCA管理工具进行质量管理。(1)对进入路径的患者,病历夹以“临床路径”字样以示区别。(2)科室护理质控小组讨论制定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静脉溶栓工作流程,全员培训,严格落实。(3)指导正确卧位,溶栓后严格卧床24小时且复查CT/MRI,病情稳定,抬高床头30°,可适当床边活动。(4)严格观察溶栓后并发症,颅内出血(脑实质血肿、出血性脑梗死)、系统性出血(皮肤黏膜出血、便血、血尿、牙龈出血等)、 血管再闭塞、药物过敏反应、再灌注损伤、血管源性水肿,如有上述情况,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5)严格控制血压,溶栓前测量双上肢血压,控制在180/110mmHg之内,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每5分钟测量一次,2-24小时内,15分钟测量一次,血压不稳定时及时处理,控制在规定范围。均记录在卒中静脉溶栓记录单上。(6)根据路径进行风险评估,对功能障碍者超早期给予肢体、语言、吞咽功能锻炼,防止出现压力性损伤或肌肉萎缩、痉挛、呛咳甚至窒息。(7)根据路径为患者指导饮食,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和普通饮食。对患病前吸烟、嗜酒者,嘱其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8)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临床路径的特点,强调康复训练的重要性、遵医嘱用药的必要性,提高治疗依从性,并对家属进行康复指导。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包含社会功能、睡眠状况、心理功能、躯体功能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属于危重疾病,在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要尽力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有效。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措施。静脉溶栓治疗具有实施便捷、疗效明显等,属于临床治疗措施中有效的首要治疗措施,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恢复与患者缺血性静脉溶栓时间有着明显的关联。传统的护理模式不能满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的优质护理,所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模式有着更高的要求。
        护理临床路径是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CPDT)内的一组成员,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定的一种治疗护理模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路径正是基于此种护理模式,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疗护理常规合理化、流程化,使病程的进展按流程进行有效控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临床路径的护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的社会、心理、躯体功能及睡眠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改善,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更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为家庭和社会减少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健强,吴小燕,张世军,史丽,钟建斌.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前后纤维蛋白原变化对预后的影响[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20,25(06):565-567.
[2]张慧永,刘良敏.活血通络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研究,2020,12(06):361-364.
[3]李显红,马雪梅,陈涛,陈玉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静脉溶栓护理分析[J].系统医学,2020,5(24):181-184.
[4]陈燕,张秋,尤年兴,王利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恢复及脑出血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0,32(11):1340-13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