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241000
摘要:目的 探究躁狂症患者应用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选我院2020年诊治的72例躁狂症患者作为病例样本,以随机数字表法实施组别划分工作,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命名为对照组、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的命名为实验组,每组患者的人数为36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躁狂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在躁狂评分这一指标中,两组患者护理前数值存在相似性(P>0.05),护理后实验组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指标中,实验组数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躁狂症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路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躁狂症状,实现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躁狂症;护理效果
躁狂症作为精神障碍类疾病,主要是指患者平时生活中心境过于高涨,对自身非常自信,甚至伴发浮夸的表现,平时活动频繁,很少进入到睡眠状态,话语多,且思维方面转动飞快,容易分神,不会考虑冲动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躁狂症在发作时,极易出现过激的语言、行为,危害患者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命安全,所以临床应该对躁狂症进行及时干预,防止患者出现意识、人格改变的情况。药物保守治疗属于改善躁狂症患者病情常用方案,但是躁狂症患者受到病情的影响,治疗依从性较差,所以应该配合有效的护理,稳定患者情绪,确保治疗活动顺利展开,取得满意疗效[1]。临床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没有依据患者身心需求实现个性化护理,所以当前应该转变护理模式,积极落实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样本数据为我院与躁狂症诊断标准相符的72例患者,患者无其他精神障碍以及器质性病变,主动加入到此次研究中。72例患者划分到两个组别,36例对照组男、女依次为22例、14例,年龄最低、最高分别为24岁、52岁,年龄平均值(37.22±6.52)岁,36例实验组男、女依次为21例、15例,年龄最低、最高分别为23岁、52岁,平均年龄(37.28±6.5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可进行医学对比试验。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的护理干预包括常规基础干预、用药指导等,即在患者入院后评估患者的躁狂程度,之后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平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若患者存在过激的情绪以及行为应该重点进行观察,必要情况下进行隔离治疗。实验组不仅要采用上述常规护理干预方案,同时也要落实个性化护理措施,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为了稳定患者躁狂情绪,应该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的知识薄弱点进行重点讲解,如躁狂症病因、症状、治疗、日常注意事项等,平时也要多与患者进行心理层面的沟通,了解患者内心真实想法,之后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在患者病情发作时,护理人员应该善于运用平和、镇静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安抚,使患者躁狂症状可在短时间平静下来[2]。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应该告知患者平时多看望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家人关爱下使身心放松。
1.2.2环境干预
患者居住的环境也会对心理造成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营造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干净整洁的舒适生活区域,由于躁狂症患者经常处于兴奋、冲动的状态,所以在布置病房时,应该使用冷色调,为了防止患者病情发作时伤害他人,应该避免患者与他人接触,防止情绪相互感染。
1.2.3药物干预
躁狂症具有病程周期长、疾病反复发作的特点,所以患者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用药治疗,但是躁狂症患者的整体用药依从性较低,所以应该尽量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使用小剂量、频率少的药物,在患者用药后也要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藏药行为,确保药物服用到胃。
1.3统计学方法
SPSS.23处理结果指标,此次指标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以±标准差表示,P<0.05说明组间存在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躁狂评分对比
3.讨论
临床尚未明确躁狂症的病因,但是临床主要认为其与心理、环境等因素有关,护理干预水平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所以当前需要改进护理模式,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了解每位患者的需求,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心理干预、环境干预、用药干预等护理策略,以此来取得最佳的护理效果,在降低躁狂症状的同时,提升患者的整体护理满意度水平。
参考文献:
[1]吴伟.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躁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饮食保健,2019,6(52):147-148.
[2]杨桂芬,樊森,李雪冰.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躁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4):2687-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