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芬
青海海南州人民医院,青海 共和 813000
摘要:目的:研究干预护理在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抢救过程中所表现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科在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00例急危重症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各组50人。甲组接受干预急救护理,乙组接受常规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时长、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出现率。结果显示甲组抢救时长平均为(25.34±4.67)min,抢救成功率为94%,护理满意度达到92%,并发症出现率为10%,乙组抢救时长平均为(32.12±4.78)min,抢救成功率为80%,护理满意度为72%,并发症出现率为24%,甲组数据均高于乙组且差异明显(ρ<0.05)。结论:干预护理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能有效减少抢救时间,大幅提升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高减少医患矛盾,并发症出现率低强化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干预护理;急危重症;抢救;应用分析
引言
急诊科在现代急救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也是最忙碌的科室,急危重症患者生命濒危,需要妥善治疗否则会导致伤残甚至死亡。时间的紧迫性需要在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独立判断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能迅速诊断病因配合紧急救治。病情危重性要求护理人员判断大量病情细节,二者矛盾有时会导致护理效率大为降低,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为提高危急重症患者抢救效果,有必要系统化整理有益干预护理经验,规范工作流程,提升护理质量。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在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00例急危重症患者,利用随机分组法分为甲组和乙组。其中甲组50人,男性28人,女性22人,年龄在26-78岁之间,平均年龄(54.2±5.8)岁。乙组50人,男性26人,女性24人,年龄在28-76岁之间,平均年龄(55.7±6.2)岁。以上100人均为急危重症,发病急,在发病后3h内送往我院救治,其一般资料进行比对后发现无明显差异数据,无统计学意义(ρ>0.05)。
2 研究方法
2.1 护理准备
考虑到救护车空间有限,药品、器械、一次性耗材均按常规出车情况准备。遇到特殊情况如提前了解到车祸、食物中毒和产妇等急救任务,护理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快速增加必要医疗器械和药物,如骨折固定装置、外科急救包、洗胃液和待产包等。出车途中利用电话等通信设施指导现场人员正确自救,如不随意挪动外伤患者,脱掉被强酸强碱烧伤病人衣服并用清水冲洗,室内一氧化碳中毒则打开门窗将病人移至通风处。提前处理好紧急情况可为后续医护人员达到后展开救治缩短时间。在远程交流中向家属初步了解病人情况,以便对其病因做出初步评估。在接到患者后,车载医护人员立刻将病人主诉症状、年龄、性别、预计在途时间告知接诊人员。在院护理人员及时准备器械,专科医生提前到场。
2.2 快速分诊急救
在院分诊工作由经验丰富护理人员负责,护士在第一时间收到患者信息后,安排推车、氧气瓶、抢救床等物,接触到患者后立即根据主观信息即陪护人员患病诱因描述和患者主诉叙述,对患者自身客观情况评估来判断其病情严重程度决定优先就诊等级,其中生命体征起伏较大患者为I类急危重患者,表现为全身抽搐、致命创伤面积大、表皮大面积烧伤、重度中毒、严重性心律失常、大出血、昏迷、休克和呼吸骤停等;II类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剧烈,转为I类患者可能性大,临床表现为粉碎性骨折、高热、头疼、胸痛、急腹症等情况。针对患者病情,计划并实施必要检查和护理措施。接到病人后立刻送往急救室,给予吸氧,在其体表或中心静脉处利用穿刺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抽取血液样本送检,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和生命体征。若患者心脏骤停则执行心肺复苏。所有分诊步骤需要严格执行相关标准,保证流程有序进行,节省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2.3 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部分有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和日常心理护理等,根据病患情况发展,安排各项护理工作。在对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时确保其呼吸通畅,患者面色苍白乏力、有口腔出血情况可能引起咯血,抢救过程中要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中血块,防止因误吸导致堵塞。有复合损伤或溺水病患,其呼吸道中易有痰液和泥沙等物,急救前需清除干净异物,并让患者持续吸氧。急危重症患者起病急,对病情估计程度重,有紧张焦虑甚至悲观自弃情绪,医护人员在做好生理护理同时,密切关注患者心理活动,说服患者配合治疗,让其了解患病过程和归转。患者家属心理活动也影响急救效果,面对家属不理解情绪,护理人员需要以同理心为立场,冷静温和地劝告,释放其心理负担。老年患者心理具有特殊性,生理方面有不同程度退化,表现出固执、孤独、痛苦等情绪,护理人员需在尊重基础上,关心理解他们,帮其树立痊愈信心。心理护理虽然不是直接解决生理病痛的措施,但能改变病患自我意识来面对客观现实,护理人员要善于从微表情、语言、行为中观察患者心理状态,不歧视、议论病人,通过说服、教育、劝慰方式增强其信心,防止住院期间发生不良事件,这样既有利于抢救又能树立良好职业形象。
2.4 生命体征监测
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迅速,使用指脉氧仪监测人体血氧,查验是否有缺氧症状,进行持续性心电监护,通过仪器了解病人实时血压、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同时在急危重症抢救中,观察患者面色变化及精神状态改变,多听患者主诉,发现异常立刻应对处理。在抢救中出现病人血氧饱和度低于90%情况,说明存在低血氧症,分析血氧下降原因,检查吸氧对氧流量调整,观察有无呼吸道堵塞情况。护理人员全程陪护病人,做好各项检查前必要准备,联系各检查科室,在危急情况下利用便携式呼吸机和氧气瓶稳定患者情况,患者随后转入相应病区后做好交接,告知病患情况和必要监护设备。
3 结果
本次研究的抢救成功标准是:实施急救后患者生命体征趋向平稳,能够顺利转运至相应科室进行后续治疗。护理满意度则采取问卷调查患者及家属方式,以百分制为标准展开测评,80分以上为满意。文中相关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软件,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实验T检验,当ρ<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
4 讨论
危急重症患者救治较特殊,在临床中需要体系化规范化干预护理措施配合医生抢救,严谨科学的护理分工制度能够让每位护理人员明白自身自责,迅速对患者分诊检查,及时有效挽救病人生命。在本次研究中,对比常规护理而言,干预护理各项临床应用指标均高于前者,说明干预护理在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抢救中应用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郭秋杰.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 2017,15(33).
[2]郭芳芳. 程序化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31).
作者简介:马春芬(1982-),女,土族,本科,护士,从事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