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燕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 400331
【摘要】目的:探讨分阶段目标教学在肾内科护理实习带教中的价值。方法:以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这一时段于我院肾内科实习的44位护理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均分为两组,将接受传统带教模式的22位实习生分为对比组,另外22位实习生则接受分阶段目标教学并分为研究组,分析比较两组护理实习生接受不同带教模式后综合成绩。结果:研究组综合成绩与对比组相比,研究组相对较高(P<0.05)。结论:肾内科护理教学中运用分阶段目标教学模式十分必要,比传统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积极影响,具有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分阶段目标教学;肾内科;护理实习带教
在护理学不断更新与发展的基础下,传统护理教学的劣势暴露无疑,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水平,学生亦无法在短期内系统学习掌握专科理论和技能。故需要引进更合理、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以满足护理学教育改革的需求。借鉴不同护理教学的经验,一种分阶段目标教学模式逐渐普及并得以宽泛应用[1]。为此,本文就此种教学模式应用于肾内科护理实习带教中的价值进行了研究,现将详细内容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这一时段于我院肾内科实习的44位护理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均分为两组,将接受传统带教模式的22位实习生分为对比组,另外22位实习生则接受分阶段目标教学并分为研究组。对比组中男女实习生分别为:5名、17名,年龄分布为19岁~25岁,平均年龄(23.55±4.36)岁;研究组中男女实习生分别为:4名、18名,年龄分布为19岁~24岁,平均年龄(22.89±4.01)岁;对比组和研究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不受一般资料差异影响。
1.2 方法
对比组进行传统护理带教,研究组则采用分阶段目标教学,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带领护理实习生熟悉肾内科室环境及其各项制度,为实践做好充分准备;之后对实习生进行患者生命体征、体重测量以及标本收集等常规正确护理技术教学,并加强其人文教育、规范礼仪指导,以增强实习生职业道德。(2)进行肾内科专科知识教学,使实习生掌握该科室相关疾病及其症状表现以及相应护理措施等;主要包括护理风险处理、常用药物适应症等,还要加强实习生吸氧、微量泵以及鼻饲等常规操作动手能力培训。
(3)给予实习生护理教学查房培训,以及该科室最具代表性的个案护理查房教学,使实习生对该科室常见疾病及其发病机制、症状以及相应护理措施进行系统性学习,以增强实习生自主思考与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过程中,对实习生护理步骤、措施予以规范。(4)各阶段目标教学完成后进行考核,以便及时了解教学质量及实习生知识掌握程度,并及时作出调整。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实习生接受不同护理实习带教模式后综合成绩,主要包括病历书写、理论知识、操作技术三方面。
1.4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输入SPSS19.0软件进行检验,用t检验计量资料,并以(±s)表示, 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研究组22名实习生,综合成绩为(91.78±6.24)分;对比组22名实习生,综合成绩为(82.27±6.27)分,组间数据对比结果为t=5.043,P=0.000,指标差异显示出统计学价值(P<0.05)。
3 结论
护理实习教学是学校教育之外的延展,目的在于使实习生将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并应用于临床,以此培养实习生职业胜任度[2]。随着社会经济的大踏步发展,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很多新兴的技术,尤其是医学领域的卫生制度和操作理念也都不断发展变化,各科室应根据科室特点选择合适的带教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应的教学中,学习引进不同的、新的教学观念与方法。
肾内科患者病程长、病情反复,其中包含较多微观病理知识,实习生理解、学习较为困难,不利于其专科知识及其操作技术的掌握。在日积月累的经验和知识引导下,分阶段目标教学足以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培训方式,同样也是护理实习带教发展的趋势。此种模式主要是将教学流程予以分解,以教学目标为主导,合理融入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于临床实践中,以促进实习生更好、更熟练掌握各项技能,提升其综合素质[3]。
综上,肾内科护理教学中运用分阶段目标教学模式十分必要,比传统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积极影响,具有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许娜.分阶段目标教学在肾内科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8):16-18.
[2]李晓南,李波良.分阶段目标教学在肾内科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139-140.
[3]李爽,梁莉.分阶段目标教学在肾内科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