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伤口处理中风险管理与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7/20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0期   作者:杨赫
[导读] 探究门诊伤口处理中风险管理的方法与对效果的观察。
        杨赫
        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第一派驻门诊部 110108
        摘要:目的:探究门诊伤口处理中风险管理的方法与对效果的观察。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病例48例,对伤口采取询问、观察、检查等方式,对风险做出评估;在处理伤口前,评估其难度及可能出现的创伤和感染。实施全方位管理对策,总结伤口总治愈率,了解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伤口治愈率为95.8%,平均治疗时间(24.33±35.93)d,无创伤和感染情况。患者满意率为95.8%。结论:在伤口处理中涉及风险项较多,应从管理入手对风险做出评估与预防,这是最有效的保障手段。
        关键词:伤口处理;风险管理;观察效果
        风险管理是门诊在进行伤口处理中的常见措施,是对医治过程中有伤害概率的行为做出评估,通过分析其风险,来控制过程的安全性。在伤口处理时,有较多临床因素,主要集中在清创、引流、包扎等多环节中。2020年,我院开始就此课题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伤口患者4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①不限年龄、性别。②治疗时间超过3次③治疗流程完整,不存在中断与退出。④除伤口外,无其他方面疾病。在选出的48例人选中,年龄8~65岁,平均(23.14±15.4)岁。男35例,女13例。其中,急性创伤20例,慢性伤口28例。
        1.2方法
        具体方法分为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识别和制定,以及对于管理措施的执行。
        风险评估:目的是评估潜在风险,判断治疗的难易度,作为管理的依据。在初诊时,以问询的方式,确认患者健康史、伤口形成时长、受伤原因,伤后反应等情况。再通过检查进行伤口评估,包括对伤口进行测量、观察伤口形状和颜色、确认渗液情况、有无感染等。还要配合诊断性检查,包括血管超声检查、血糖检查、细菌培养、组织病理检查、营养指标检查等。通过获知伤口情况,评估治疗中存在的风险。
        风险分析: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分析在处理中,可能由于操作导致的创伤、过敏、感染等情况。分析环境中的风险因素:室内细菌过多,导致伤口感染;由伤口导致行动受阻,容易摔倒。分析治疗难度风险:伤口复杂、形成时间长;患者有免疫疾病、器官功能不健全、糖尿病;近期接受过化疗;存在治疗感染先例。这些都是常见风险项,应当逐一评估与排除。
        风险识别:除了询问与观察,还要经过病理性的检查,对结果进行评估与分析,确认风险的主要类别。对于风险较大者,列为重点病例,对其进行严格管理,降低综合风险。’
        风险管理对策:分析综合因素,确认管理对象:从制度入手,对管理进行优化,确保过程严谨性,面向患者,提升满意度。从服务出发,减少中间缺陷,完善管理。实施策略有:(1)制定各种制度,完善风险环节管理。制定了伤口处理卫生制度、空气消毒制度、器械先浸泡再灭菌制度、空气监测制度等,并将制度落到对应环节中。(2)对流程进行管理,确保规范性,并通过教育的落实,让所有医护人员都具备正确的理念。将所有流程条理化,并通过文字进行总结,严格遵守。强化护士的风险意识,做好对细节的执行,对过程做出自主管理,杜绝任何失误。对于一些关键步骤,要经由患者同意,并在对应同意书上签字,在确认后才可执行。定期对伤口进行拍摄,方便对照治疗进程,对严重患者,还应组织讨论,做好对流程的研讨,保证一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3)做好健康管理,保证病人在医治过程中的健康水平。

为患者制定营养食谱、个体化有氧活动处方和采取个体化心理调适方法。(4)实现制定应急措施,配备专门的抢救药箱,应对突发状况。应随时备有止血药、升压药、抗过敏药等常用急救药品。对危机情况,制定对应的抢救预案,保证在发生后,可以立刻进行救治。(5)强化监控措施,做好对环境的管理。对于病人,要进行分区域的处理,避免交叉感染。对不同区域,定时进行消毒,保证每次在20分钟以上,降低有害细菌的含量。在每次处理严重感染伤口或脓肿后即刻消毒1次。同时,定时通风,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2.结果
        入选的48例伤口患者,46例伤口治愈,总治愈率95.8%。其中急性伤口治愈率为95%(19/20)。慢性伤口治愈率为96.4%(27/28)。治疗时间10~125d,平均治疗时间(24.33±35.93)d,未发生风险事故。成功救治1例因利多卡因过敏和2例因紧张、低血糖所致的晕厥患者。共进行10次满意率调查,综合满意率95.8%,对治疗效果满意率为97.9%,对环境满意率为93.6%。
        3.讨论
        3.1门诊伤口处理业务范围
        原本的门诊只能简单完成缝合处理,无法应对其他类型的伤口。但经过业务的妥善,现在对于急性、慢性和复杂伤口,均能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还涵盖了对并发症的处理;对过程中失禁的预防;留置管的管理。护理的业务范围也扩大,可以对伤口、造口、敷料等进行分析、诊断,无需进行反复检查,降低了过程的复杂性,避免患者就医困难。
        3.2门诊伤口风险管理对策
        分析后,我院将确认了语言风险、操作风险、治疗难度风险等一系列风险管理,怎样应对是课题的核心,也是本次研究的对象。就此问题,我们从结果入手,将疗效作为目标,用管理的手段,设法对其有效性进行提升。过程中,要统一认识、统一操作方法、统一使用解释性语言、避免评价性语言。分析其治疗难点,找出促进愈合的关键点即控制和预防感染。规范操作过程,统一操作标准,提高伤口处理的效果。良好的治疗结果是有效风险管理的一个指标,而科学合理、实用可行的风险管理措施是治疗结果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同时,还对健康、卫生进行管理,有效减少并发症,并就突发状况,能做出应急反应。护理方法的规范性和对情况的判断,决定了护理效果,也关系到管理能否有效进行。为了减小风险危害,应当分析中间风险,做好对其的分析与量化,并将管理落到实处。为此,做好操作的规范,将所有规章制度进行完善,让所有护士都能有对应的规章作为参考。这保证了规范,也提升了护理的水准,规避失误带来的风险,实现对风险的管理。在本次研究中,患者伤口持续时间平均在(67±12.5)d,伤情均比较复杂,常规处理会有一定风险。同时,存在的有关因素多,处理较为困难,平均治疗在(24.33±35.93)d。
        3.3环境防护和监控在降低伤口感染风险中的作用
        多数伤口需要先完成缝合,再进行消毒处理,使其能自行愈合。缝合前,要先清洁伤口。据调查,清洁不到位,导致了多数感染的发生,所以该步骤,存在风险管理的对象。对此,要根据伤口类型,以及其分布的区域,确定其消毒类型,并把控好具体的时间,确保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消毒不能只针对伤口本身,还要对空气进行定期消毒,减少存在的散逸性细菌,保证结果始终在3cfu/cm以下。经过此管理,我院48例患者,均在处理后表现为好转或治愈,无感染情况。因此,我们认为,合理的消毒处理,能减少风险。
        参考文献:
        [1]付向阳,郭春兰.慢性伤口处理中的风险管理[J].护理学报,2018,17(12A):37-39.
        [2]陈美兰.门诊伤口处理中风险管理方法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6,1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