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

发表时间:2021/7/20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0期   作者:白海霞
[导读] 探讨血液净化室中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诱因,分析干预对策。
        白海霞
        柘城县人民医院血液净化室   4762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净化室中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诱因,分析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血液净化患者81例,护理模式分组,A组(风险防控护理)40例,B组(常规护理)41例,比较护理不良事件、护理质量。结果:不良事件比较,A组[5.00%(2/40)]少于B组[24.39%(10/41)](P<0.05);护理质量比较,A组[(99.95±0.03)分]高于B组[(81.51±0.67)分](P<0.05)。结论: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是管理因素和专业度因素,实施风险防控护理,完善管理机制,护理人员增强防控意识、提升专业度,可减少此类事件,促进血液净化安全。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血液净化室;护理质量;风险防控

        前言:血液净化是现代疗法,利用净化设备净化血液,清除代谢废物以及毒害物质,经过清洁处理的血液回输至机体,以维持代谢功能,促进患者存活。此种疗法多应用于肾病或代谢病导致的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利用血液净化替代肾脏或辅助机体代谢。血液净化通常为长期治疗,操作过程复杂,因患者身体状态或精神状态影响,护理风险较高。常规护理执行较被动,风险防控护理是从净化风险出发,制定防范措施,具有预见性和精细化特点[1]。本文从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血液净化患者中选取81例,说明风险防控护理方法,分析不良事件诱因、干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81例血液净化患者,回顾分析资料,按护理管理方法分为:A组40例(风险防控护理管理),性别:男/女=23/17,年龄(25~71)岁,平均(46.26±8.91)岁。B组41例(常规护理管理),性别:男/女=22/19,年龄(24~72)岁,平均(46.30±8.95)岁。资料可予分析(P>0.05)。
        纳入标准:(1)血液透析治疗;(2)资料完整;(3)持续治疗;(4)智力正常;(5)精神正常。
        排除标准:(1)资料不全;(2)沟通障碍;(3)合并传染病;(4)合并恶性肿瘤;(5)中途转院;(6)凝血功能障碍。
1.2方法
        A组实施风险防控护理:(1)护理小组:组建专项护理组,护士长任组长,由高年资护理带教新护士。在医师协同下总结常见血液净化不良事件。(2)资料分析:包括既往血液净化临床资料、文献资料和样本病历资料。进行风险排序,制定对策,拟定规范流程,并以PDCA模式持续完善流程,力求降低风险。(3)感染防控:感染是血液净化室较高发、对患者危害性严重的情况,对此,制定严格的环境和器械消毒标准,执行无菌操作,设备管理坚持一用一消毒原则,避免交叉感染。净化用水加强水质管理,保证无菌水质。实施透析操作之前,对待透析患者进行体检,感染源隔离并予以单独净化管理。(4)人员培训:统一专业培训,定期考核联合随机抽查,提升血液净化护理专业性。培训宣教话术、沟通话术,加强患者管理。
        B组行常规护理,行血液净化前宣教,监测体征,根据个体情况对症护理等。
1.3观察指标
        不良事件:记录非计划拔管、出血、错药、坠床等不良事件。
        护理质量:自制调查表,内设5个分项,包括专业技术和态度评价、护理流程评价、无菌操作水平和环境管理情况等。管理组评分,总分=(0~20)分/项×5项=(0~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4.0分析血液净化病例数据,计量资料(血液净化护理质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护理不良事件)以率(%)表示,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事件
        A组发生率(5.00%)<B组(24.39%)(P<0.05)。见表1。

3讨论
        血液净化期间,常见穿刺部位出血、穿刺管脱出、用药错误或患者坠床、跌倒等情况。上述事件属于护理不良事件,应分析深层诱因,进行有效防控。综合分析表明,净化治疗阶段不良事件可通过护理管理优化予以防控。相
        相关文献认为,无效沟通是不良事件主要诱因,本文与其结论一致。因净化宣教未达到预期效果,患者在净化治疗中活动幅度过大,导致非计划拔管和坠床事件发生。在B组中,6例是因该因素而发生不良事件(3例坠床、3例非计划拔管)。对此,应策略式宣教,确保患者了解脱管风险,必要时实施束缚处理,经过此种干预A组杜绝了此类事件。
        用药错误与护理责任心密切相关,加强专业培训,激发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明确职责和临床护理法律风险,增强净化护理技术。要求用药前严格核对信息。在A组护理中出现错药1例,追究错药原因,是因药物包装更新后与同类药物相似,属于发药错误。在该事件中,用药前护士再次核对药物信息,发现该错误,在用药前及时更换药物,未对患者造成影响。事后护理组会议中完善了药物核对流程,避免同类事件发生。穿刺针移位会引起出血,相关研究显示,此种情况下血液流失速度>200ml/min。加强精细化护理,设备警报之外加强患者、家属宣教,促进穿刺针监管,进而防控出血事件[2]。
        本次研究中,风险防控护理在A组透析期间干预成效显著。在研究样本中,B组为血液透析室常规护理阶段,该时期不良事件出现10例,发生率约为24.39%;A组为风险防控护理时期,发生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对比该维度数据,可知风险防控护理实行后,不良事件风险降低19%左右,防控效果良好。护理评分显示,A组无论是技术、流程、实际管理还是专业态度,都远超B组,护理质量总分A组较B组提升约18%。表明风险防控护理有效改善护理质量。
        综上,在护理血液透析患者时,应提升风险防控意识,加强护理力度,完善护理流程。开展风险防控护理可防控不良事件,增强护理质量,促进护理安全,完善管理、技能、流程等缺陷,促使血液净化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陈思余.血液净化护理中的风险隐患及对策管理[J].人人健康,2019(23):284.
[2]胡琳杰.血液净化室常见的护理风险分析与干预策略[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9):123+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