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护理在神经介入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7/20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0期   作者:杜静媛
[导读] 探讨细节护理在神经介入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患者提供临床护理指导。
        杜静媛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兰州  730030
        摘要: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神经介入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患者提供临床护理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进行神经介入护理的80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情况。8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该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另一组为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社会认知各项功能评分,并评估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为(16.3±5.11)分、生活自理PSMS为(21.3±5.9)分、IADL日常生活活动为(5.12±4.28)分,各项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为(19.12±6.67)分、生活自理PSMS为(26.3±5.97)分、IADL日常生活活动为(9.17±1.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总的有效率为95%,比对照组的61%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细节护理,效果好,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都得到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细节护理;神经介入护理;临床应用效果
        在临床上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极为常见,其疾病类型主要有脑缺血(短暂性)发作、缺血性卒中。一旦患病多数患者会发生偏瘫、神经功能发生障碍等,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家庭负担也会因此而增加,因此,治疗方案必须有效、科学,对神经功能进行改善,促进治疗效果提升。此类疾病在临床上治疗方法有很多,比如介入治疗、手术治疗、传统治疗等,然而传统治疗却无法获得满意的疗效,极易复发,也无法对神经功能发挥改善作用。手术治疗却会损伤脑组织,对病情康复造成不良影响。而神经介入治疗则可呈现较广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微创,可对脑供血不足进行改善,优势明显,本次研究对其治疗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并分析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进行神经介入护理的80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情况。8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各40例的两组。研究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全脑血管造影术者15例、支架介入治疗者18例、动脉栓塞介入治疗者7例,年龄范围23~65岁,平均(34.9±7.8)岁;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23例,10例为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患者、16例为全脑血管造影术者、14例为支架介入治疗者14例,年龄范围25~69岁,平均(33±7.1)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患者临床诊断均神经介入等诊断标准相符合。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异常疾病患者,妊娠和哺乳期患者,对用于研究的药物有相关禁忌者。患者及家属在知情情况下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手术操作过程中,要求手术操作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加强穿刺基本功的训练,掌握穿刺技能,避免粗暴操作,提高血管穿刺的成功率,力争做到一针见血,减少患者痛苦,避免血管损伤。同时术中应合理使用抗凝剂。拔管后指压止血20min,伤口包扎现在多采用8字固定法,据报道采用3条弹性绷带包扎,效果更好。如果利用弹性绷带固定,其方法应该用第一条弹性绷带的一端贴紧于大腿内侧中线会阴下约8 cm处,弹性绷带跨越穿刺部位纱块、同侧髂前上棘,止于同侧下腰部腋后线处;第二条弹性绷带在大腿外侧中线下对应第一条处粘紧皮肤后跨越穿刺部位纱块、对侧髂前上棘,止于对侧下腰部腋后线处;第三条弹性绷带于第一条起点的上缘,粘紧皮肤后跨越穿刺部位纱块至同侧髂前上棘下缘大腿外侧中线下。
        另外,在术后护理方面,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证做到15~30min进行一次病房巡视,专门做好对穿刺部位的局部护理,观察血管压迫器或者沙袋是否出现移位问题。另外,要观察患者的背动脉搏动情况,保证做到每小时一次,针对血肿直径>3.5cm的条件分析其人体深部小血肿,此时无需限制活动,但需要对局部张力增加显著问题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可能出现的二次血肿出血问题。为此,需要对患者进行为期1周的观察,分析其血肿缩小、张力减轻、局部症状减轻等问题,分析破溃、合并感染等问题,必要时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在生活护理方面,需要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工作,例如像患者在咳嗽、打喷嚏、大小便时也必须用手大力压迫穿刺点,如此可防止穿刺部位出血导致血肿。在针对患者的穿刺侧可考虑采用约束带进行固定止血,避免患者在入睡后肢体活动而引起血肿问题。
        在心理护理方面,针对许多患者所比较常见的血管穿刺点问题进行分析,观察患者是否会出现皮下血肿问题。如果出现皮下血肿,患者一般都会表现出心理焦虑、恐惧等问题,如此会加重患者心理反应。此时需要强化与患者之间的直接交流,并面向患者给出针对性解释,宣传医疗相关知识内容,以安慰、鼓励为主做好患者心理辅导。在手术之前也必须面向患者宣传相关知识内容,积极配合患者治疗,在手术过程中注意操作要领,如此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手术后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进而降低患者血肿二度发生几率。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并评估临床护理效果。生活质量:自理能力(PSMS)、心理和精神功能、社会关系、生活活动(IADL),共7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3分4级评分法,总分0~21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低;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以调查表形式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评分在80分以上;满意:评分在60~80分;不满意:评分在60分以下。护理总的有效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全文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分别采用数(n)率(%)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未干预、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
        未干预前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评分,(P<0.05);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都降低,且研究组比对照组低,(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总的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护理总的有效率为95%,比对照组61%高,(P<0.05)。
        3 结论
        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指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病症,临床表现为肌肉异常、肌肉萎缩、小脑损伤、晕厥等,一旦发生该疾病必须要及时治疗。
        脑血管(缺血性)疾病致病原因为粥样硬化斑块出现于脑动脉或颈动脉中,造成局部脑组织发生供血不足,进而发生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使得缺血或缺氧症状出现于脑部组织中,使得脑损伤呈现短暂性或持久性,严重影响其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该病呈现较急的发病,可较快进展,病死率和残疾率较高,进而需要对患者实施有效治疗。
        神经介入是在血管造影支持下,采用栓塞、扩张、清除、药物的递送等一系列的血管内导管操作,对人体神经血管系统疾病诊疗。使原来无法或难以治疗的疾病得到满意疗效。虽然神经介入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势,但需要神经介入治疗都是涉及人体头部、脊椎等重要部位疾病,风险较高,为了使风险降低,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实施有效治疗和护理非常有必要,神经介入结合人性化细节护理对患者实施干预成为近年来一种新型选择。在患者住院至康复期间实施细节护理,医护人员的思想和行为上要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放在首位,站在病人的角度为病人考虑;以病人需求为出发点,制定简便、高效的措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障好病人安全性、舒适性,做好病人心理疏通工作,取得病患亲属、社会等多方支持,提升满意度。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采用常规护理结合细节护理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护理患者,而临床护理总有效率高于仅采用常规护理患者。因此,细节护理对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干预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增志.神经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6):19-75.
        [2]雷蕾,宋波.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0):34-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