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秋梅
云南新昆华医院 云南 昆明 650301
【摘要】目的:研究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中应用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核心的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护理)与观察组(4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性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以及希望水平。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性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希望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希望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中应用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核心的护理模式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增强希望水平,提升患者性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行为转变理论;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
宫颈癌是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在妇科中较为常见,该病发病率较高,多发生于已婚中年女性。据相关部门调查得知,近些年宫颈癌发生率逐年提升,并且具备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由于宫颈癌具备时间较长并可逆的癌前病变期,WHO建议在世界范围内筛查宫颈癌,从而有效控制宫颈癌危险因素。当下,针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开展治疗[1]。但治疗期间患者通常会伴有心理以及生理应激反应,患者会产生抵抗心理,降低治疗依从性,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加强护理工作极为重要。本次研究对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应用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核心的护理模式的效果做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32-57岁,平均年龄(44.37±6.48)岁,癌前病变患者8例,宫颈癌患者34例。观察组34-55岁,平均年龄(45.42±5.38)岁,癌前病变患者10例,宫颈癌患者32例。两组一般资料基本相同(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所选患者均同意配合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包含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疼痛护理、饮食护理、会阴护理等。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核心的护理模式。①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建护理小组,并且要聘请专家学者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对心理学技巧展开重点分析,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根据行为转变理论对患者的行动能力、心理状态以及病情等方面展开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组内要定期开展座谈会,组内成员互相分享护理心得与体会。②分阶段实施护理方案:通过访谈或组织病人参与座谈会等形式评估病人病情,帮助病人明确自身缺陷与问题,加深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护理人员还要针对性开展健康宣教活动,例如组织病人参加报告会、发放健康宣教资料等,使患者深刻了解行为转变的重要性与效果,改变患者认知,时间为2周。通过行为转变理论中自我效能以及行为策略评估患者自我承受能力以及行为能力,针对性制定行为转变方案,引导患者自发性进行行为转变,积极倡导伴侣以及家属参与其中,为期4周。
1.3观察指标
①通过Herth希望量表以及卡氏评分量表(KPS)评估患者希望水平以及生活质量。②采用国际女性性功能评估量表(BISF-W)评估患者性生活质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性生活质量
护理前,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性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性生活质量比较(±s,分)
注:对比分析两组干预前,P>0.05;对比分析两组干预后,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希望水平
护理前,对照组希望水平评分(29.65±6.89)分,KPS评分(63.36±6.59)分,观察组希望水平评分(28.78±6.74)分,KPS评分(63.42±6.63)分,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希望水平评分(33.84±8.37)分,KPS评分(77.16±8.21)分,观察组水平评分(41.57±9.47)分,KPS评分(85.37±9.17)分,组间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宫颈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对女性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宫颈癌主要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所引发,具备较为复杂的发病机制。近些年,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宫颈癌检出率具备明显提升,及时治疗可降低宫颈癌前病变演变为宫颈癌的风险。当前,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方案治疗,虽然此种方式可达成控制患者病情的目的,但是患者通常情绪波动剧烈。所以,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应用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2]。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核心的护理模式更加注重患者需求与行为变化,其基础是社会心理学,积极运用护理学以及行为医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分阶段针对性开展护理干预工作。
护理后,观察组性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应用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可改善患者性生活质量。护理后,观察组希望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应用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希望水平。
综上,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中应用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发挥良好效果,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希望水平,提升患者性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马艳.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措施对宫颈癌手术患者癌因性疲乏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1,29(03):191-192.
[2]魏敏.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对骨肿瘤患者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8):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