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咏 牛爱芳
喀什疏勒县解放军第九四七医院 新疆 喀什 844200
【摘 要】目的:探究全程交互式护理应用于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纳入92例患者,时间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分两组(每组46例),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全程交互式护理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交互式护理在该疾病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脑梗塞;运动功能;脑神经;全程交互式护理
脑梗塞发病后会加快血凝因子的异常表达,加重缺血缺氧,进一步岁脑神经形成损害,与此同时,脑部神经元也会因缺乏血液供应而逐渐死亡。疾病发生后,会对患者日后活动能力、生活能力形成严重影响[1-2]。因此,如何采取正确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是临床重点关注课题。交互式护理是以实现家庭、社会、健康部门等多个系统承担护理义务的一项服务,可满足脑梗塞预后护理需求[3]。基于此,本次以脑梗塞患者为例,探究全程交互式护理在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92例脑梗塞患者,2018-3为起始纳入时间,2020-4为截止时间。医院将患者病历、家庭背景等资料录入后台档案。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分两组(每组46例),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全程交互式护理为试验组。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4:22,年龄区间41~76(58.5±9.0)岁,病程2~5(3.5±0.5)个月;试验组中男女比例为25:21,年龄区间42~77(59.5±9.5)岁,病程3~6(4.5±0.6)个月,两组患者从临床资料对比,保持同质性(P>0.05)。
纳入标准:①年龄>65岁且≤77岁;②存在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等症状;③神志清晰,沟通顺畅者;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同时参与另一研究;②配合依从性差;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碍;④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对照组:病情观察、遵照医嘱,给予偏瘫、失语等功能康复训练等。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全程交互式护理,内容如下;
(1)入院时:待患者入院后,联系家属对责任亲情式交互护理实现,并未护理服务延伸至患者家庭奠定良好基础,其中包含对家属行心理干预技巧指导,同时告知患者家属相关疾病家庭康复措施以及饮食等方面。
(2)康复相关的交互护理:将患者的生理情况、实际病况等资料统计收录,并与患者家属对科学锻炼方案共同设置。在患者住院时间通过对患者康复状况的定时评估,为患者设定科学且理想的康复护理措施。早期康复护理是对患者四肢行按摩,可有患者家属、护理人员帮助完成首次操作,同时患者家属、护理人员通过护理措施对压疮等并发症有效预防。
(3)出院后:出院时对患者行风险评估,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计划传输,并以此制定转诊程度、出院后康复计划等。建立微信公众号平台、微信群等作为出院后与患者、家属交流途径。借助当前手机APP作为实现患者健康信息的交互方式,借助健康信息的交互性对心理护理方案、康复锻炼方案设定。若患者进入社区医院进行锻炼时,应利用计算机传输系统对患者个人档案进行传递,并对患者康复锻炼现状定期了解,给予社区系统锻炼信息、心理护理等方面的信息支持。
(4)随访:定时利用微信等联系方式对家庭型方式,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关怀、安全感、归属感,并利用移动设备行定期访问,并未合并疾病患者设定必要的延续性知识指导,对患者肢体康复功能段的监督加强,叮嘱患者利用心理关怀对患者康复锻炼的依从性进行改善。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护理前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总分0~99分,分数越高,恢复越佳;(NIHSS)评分判定标准:总分0~42分,得分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
(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观察两组护理前后焦虑(SAS)、抑郁(SDS)评分,分值0-100分,分界值为50分、53分,得分越高,抑郁、焦虑程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分组数据输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Fugl-Meyer、NIHSS、SAS、SDS评分以t分析,α=0.05为分界值,低于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ugl-Meyer、NIHSS评分
护理前,两组Fugl-Meyer、NIHSS评分分经统计分析提示无优越性(P>0.05);护理后,试验组Fugl-Meyer、NIHSS评分经统计分析提示具有优越性(P<0.05),详细见表1.
表1: Fugl-Meyer、NIHSS评分(±s,分)
2.2 SAS、SDS评分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经统计分析提示无优越性(P>0.05);护理后,试验组SAS、SDS评分经统计分析提示具有优越性(P<0.05),详细见表2.
表2:SAS、SDS评分(±s,分)
3 讨论
脑梗塞发病后脑部神经功能障碍可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形成严重威胁,严重时还会出现偏瘫,故而患者出院后康复护理十分重要。对于患者家属而言,多数缺乏照业照护技巧,对于护理存在较多盲区,因此针对脑梗塞患者预后,可从患者家属角度出发[4]。
临床基础护理多以医师医嘱为主,护理技巧较为生硬,且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以及对于不同程度患者无法实施针对性护理,因此存在一定劣势。而全程交互式护理模式属于临床新型护理服务,特点在于加强患者出院后,医院与患者、患者家属的沟通,并通过信息的有效传递,实施全程护理,可有效满足家属缺乏护理技巧,不可承担护理责任的缺陷[5]。本次结果显示,护理后试验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后,试验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全程交互式护理可帮助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同时改善神经功能,缓解不良情绪。
综合以上分析,全程交互护理对于该疾病患者具有实施价值,可缓解不良情绪,加快肢体、神经功能恢复,适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方敏. 全程交互式护理模式对脑梗塞后患者功能恢复和血清NF-κB的影响[J]. 宜春学院学报, 2019, 041(012):66-68.
[2]张燕琴, 李晓萍, 孔维维,等. ACE,CICARE及LAST护理服务理念在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西部中医药, 2019, 032(011):P.122-124.
[3]黄寅平. 脑梗塞患者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J]. 中国保健营养, 2019, 029(007):224-225.
[4]奥塔戈运动训练联合萧氏双C护理模式在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11):121-125+128.
[5]韩璐璐. 基于依从性曲线变化规律的阶段性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 36(18):1377-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