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雨
天津市水务工程运行调度中心 天津市 300380
摘要:文章从梳理新基建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为什么要搞新基建及后疫情时代新基建的现实意义,从而提出了搞好后疫情时代新基建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后疫情 新基建
一、什么是新基建
新型基础设施建,简称新基建。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建设,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19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2020年5月22日,《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建设。?
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更加侧重于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物联网,都体现出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大趋势。新基建是以新发展为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二、为什么要搞新基建
第一促进就业:因为新基建与以往的老基建一样,涉及非常多的产业线,大量的新基建投入将会带来大量的就业,解决当前失业率提高的头等大事。第二完善中国的产业结构:中国的产业结构一直在往高端产业优化。新基建是为这些高端产业打基础的,新基建完善之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将会上升一个台阶,高端产业将会在更好的平台发光发亮。第三弯道超车的机会:面对疫情,美国的援助计划里面,基本没有这部分。特别5G建设,我们在提速,它们在放缓,甚至没有要启用5G的意愿,还在排斥华为;美国的轨道交通也很弱,也没有特高压电网;欧洲国家在这些领域具备相应技术发展实力的更是不多。“新四大发明”让中国在科技应用的某些领域超过了西方,新基建的发展,将会大大扩展这方面的优势。同时,部分领先的领域也会得到巩固。
三、后疫情时代新基建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特定背景下,新基建对于“六稳”“六保”的现实意义十分明显。当下加快新基建,不仅可解疫情冲击下的燃眉之急,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并将助力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在2019年已经达到一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可比口径,这已经是在中等收入经济体的上半区,如我国未来五到八年仍可保持中速的经济增长,则人均国民收入有望冲过1.4万美元的门槛而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但从全球统计情况来看,在过去的70年里,冲关成功的仅有十分之一,绝大多事经济体未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道大坎。
目前,我国拥有联合国编制的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全部行业成分,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的拥有全部门类的国家。但目前大量产能居于中游水平,在高端领域,如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发达经济体的技术比我们好,但劳动力没有我们便宜;在低端领域,如越南老挝柬埔寨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比我们低,但技术没有好。在这种情况下,为避免在中低端领域竞争不过新兴发展中经济体的低劳动成本,在高端领域竞争不过老牌发达经济体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夹心窘境,我国必须走产业升级的道路。否则就有可能夹在技术上拼不过更高端,劳动成本拼不过最低端的尴尬中,甚至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基建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更加凸显。
回顾历史,铁路、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支撑了分别以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为特征的三次工业革命,新基建则将助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和产业体系现代化,为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四、搞好后疫情时代新基建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第一,新基建如何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平衡。传统基建的主体是政府,通过政府采购,加大对“铁公机”等公共工程的建设投资,创造就业岗位,扩大社会需要,刺激经济增长。然而,新基建往往需要更加灵活的运营管理。如果将政府作为新基建的主体,其投资效率是值得怀疑的,同时,很多新基建领域也是高风险领域,如果过多的政府投资流入,很难确保不出问题。因此,如何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平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第二,新基建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追求的往往是巨大的经济外部性,也就是刺激经济、消除贫困、社会平等等社会效益。而市场化运营的企业则更多的追求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决策很难看到社会公益的影子。即使国有企业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是影响其决策的第一因素不然是经济效益。因此,如何通过宏观政策在新基建中实现二者的平衡,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
第三,新基建如何实现对外开放与民族信息安全的平衡。在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不同国家在技术、商品和生产中都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科学无国界,专利和商品却有着鲜明的国家色彩。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对华为的指责和处罚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未来我国的新基建固然应该向全世界敞开胸怀,但在关键技术、关键产品和关键产业上,必须保持国家利益和民族资本的绝对地位。
相信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的逐步缓解,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科学的推进新基建的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