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1/7/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3期   作者:辛影
[导读]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具有突出作用。文章立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对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重点探讨。

辛影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小学  154622
【摘要】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具有突出作用。文章立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对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重点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036-01

        以生为本是小学科学素养培养下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提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等关键能力方面具有突出作用。然而,在实际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常常会因为教师的教学指导不足而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效果。尤其是教学过程的优化与方法不合等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实验教学质量。为此,创新实验教学理念与方法显得非常重要。
        一、合理选择实验材料,满足学生动手需求
        目前,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科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探究素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在实际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却常常因为实验材料短缺而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动手做实验的需求,又或者因为小学科学实验中所用的材料主要采用标准化的实验器材,却没有考虑到其是否能够有效满足全体学生的使用需求,进而因实验材料选择不合理而影响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兴趣,不利于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运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材料,自主对科学实验材料进行改进与优化设计,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热情,有利于构建小学科学实验高效课堂。需要强调的是,在确定小学科学实验材料时要对其安全性和环保性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光与热”的教学中,需要让学生通过科学实验真实体会光与热之间的关系。如果直接利用教材中要求使用的温度计进行实验,由于学生不会读温度计,会导致整体实验效果不理想。为此,教师可以灵活利用白炽灯对不同颜色试管中的空气进行加热,观察和对比各试管中空气的膨胀速度,根据受热空气体积变化的快慢直观反应它们的吸热情况。
        又如,在“金属热胀冷缩吗”这一部分的科学实验的教学中,由于铜球热胀冷缩的现象不明显,可能会影响实验效果。为了帮助学生直观观察热胀冷缩这一科学现象,可以制作一个偏转的指针,直观指示铜球热胀冷缩的情况,这样可以利用指针偏转将铜球微小的胀缩变化进行“放大”,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确地观察实验结果,进而有效提升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科学实验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为了提升整体的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增强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意识形成方面的积极作用。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启发学生的理性意识和科学探究意识。


但是,当前小学科学课程中的许多实验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增加了学生的操作难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为此,教师要注意持续改进与优化科学实验操作过程,具体需要结合实验内容科学地改进实验方案,增强其探究性,使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动手操作和探究满足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需求。
        例如,在“观察一棵植物”的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要注意对相应的观察实验活动进行优化设计。由于每名学生的个人喜好不同,故采用同一种植物让学生进行观察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失去参与探究实验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改进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植物作为观察对象,采取看、摸、闻等观察方式,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的顺序对自己所选的植物进行自由观察和记录。借助这种观察性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三、灵活改进实验教具,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包含着一些较为抽象和烦琐的实验内容,单纯采取讲授式教学,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和掌握。灵活地改进实验教具,不仅可以降低科学实验操作的难度,同时还可以使科学实验的现象更加显著,进而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空气”的教学中,由于空气本身是一种无色无味的物质,导致学生无法直观地进行观察,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直接采取口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又无法深刻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这时,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自制教具来辅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空气”这一物质。教师可以在原有实验方案的基础上相应地加入导管,并将其插入水中,同时在漏斗中适当加入一些水,这时再打开导管,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导管内部的水流入了烧瓶中,这样就会将其中的空气挤压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空气的存在。
        四、做好实验指导,规范实验步骤
        小学科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因此,教师有必要放弃以成绩试论教学质量成败的教学理念,重视实验教学的地位,增加实验成绩的比例,通过实验操作和考试结果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做好指导示范,规范学生的实验步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操作是学生实验学习的基础,学生必然会在实验中加以模仿,因而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按照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与流程进行科学实验,并保证实验操作与现象都能够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便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观察思考。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够为学生在已经学习和尚未学习的知识之间搭建一座良好的桥梁,进行良好地实践,让学生加以观察和探索,必然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积极进行实践操作,并加以创新。
        总之,科学实验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实际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可以采用合理选择实验材料、优化科学实验过程并灵活改进实验教具的教学策略,力求在满足学生动手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德刚.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
[2]王晓英.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名师在线,2019(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