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认识

发表时间:2021/7/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3期   作者:赵宏伟
[导读]

赵宏伟   五常市小山子镇中心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083-0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自课改以来,在数学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这个内容。似乎这就是新课改理念了,殊不知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一种形式,小组活动的效率低下,浪费时间,得不偿失。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非常关键的。 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实践表明,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一般最好是4~6人。这样的人数符合小组合作学习中数学活动学习状况的需要,能保证每个成员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同时也较为充分地保证小组内产生各种有利于讨论的观点,不至于因为某一个人的缺席或暂时的不理解而受到遏制。还可以根据数学课堂中任务的需要,如计算训练或简单的应用问题等,迅速地分成以两人为单位的小小组。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建组原则,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即每个合作小组的内部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要具有差异,这样才能保证在学习中,各个同学各尽所能、互相帮助,且得到不同的锻炼。而各组之间,为了体现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每个组的总体实力应该尽量保持一致。成功的合作小组分组并非“强强联合”,即并不是最优秀人员的组合,而应该是“互补”的,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还可以根据“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原则即把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合为 “直接辅导、互相学习小组”,便于教师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这两种分组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在实际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与课型,灵活选择,交替运用,以达到理想效果。
        二、加强合作学习方法的训练与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缺乏合作能力,这就表明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地进行合作学习方法的训练与指导。首先要确定小组合作学习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其次合作学习之前明确学习任务,并根据任务分工进行合作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最重要的是小组交流时教会学生如何倾听他人发言,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如何归纳别人发言的要点,怎样把自己的意见讲清楚。开始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表达句式,如“对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所以……”“你的意思是说……我的观点……和你的相同,但我认为……”等等。也可在平时的小组学习中随时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及时归纳总结。另外,教育学生要勇于接受他人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各种意见难以统一时,学会保留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学生展开讨论。教育学生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信任、团结互助、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努力。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确保小组合作顺利进行。
        新课程强调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自由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大声争论,允许学生“找碴”。同时,也使学生尝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
        四、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与内容,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内容要有一点的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不能滥用合作。如小学数学知识大部分是从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发展的,教学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在利用知识迁移时存在许多疑问,这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发挥互补作用,达到共同认识与理解的效果,从而能顺利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知。在小组合作学习认识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思维障碍,教师要有意识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共同探究攻克难点以及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再如许多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动手试验,通过分析试验的结果发现、探究、总结规律,这时就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挖掘集体潜能共同解决学习问题。因此,在学生自学完之后,教师要留一定的时间,针对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互通“有无”,以使“教学相长”,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注重参与小组课外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课外学习是对课内学习的拓展、延深和应用。在指导课外“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围绕数学课本知识的内容开展一些社会调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和创造性活动,如学了“求平均数”后,就布置课外学习小组合作调查:半小时内这条路上驶过了几种汽车,各多少辆,共多少辆,还应求出平均每分钟驶过多少辆等等。另外,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自主设计数学小报,开辟数学园地,定期向其他小组介绍有关数学知识;收集智力题及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互相交流解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可小组共同阅读探讨,也可独立阅读。并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组间交流,以及全班交流。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及时评价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时,往往会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也不能把评价过多的放在小组长整体上,从而忽视了个体的发展。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要注意组间巡视,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对那些表现突出的在点评时要提名表扬。这样可更好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开展组内互评,因为得到同学的认可、鼓励和帮助,有时比来自老师的表扬更有效果。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创新学习的一种高效的课堂组织形式,还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外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让课堂呈现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