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

发表时间:2021/7/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3期   作者:屈雯琳
[导读]

屈雯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古辣镇中心学校  广西  南宁  530415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081-02

        科学家们指出:一个人如果能够自主的提岀一个问题要远远比会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只有会提出问题,才会去思考、去探索解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质疑”这个环节,而所谓“质疑”,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实践中提出疑问、发现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这一环节常常就像一个走过场的形式,往往就是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有的请你提出来?”,结果台下往往是鸦雀无声,胆大活泼一点的孩子会说“没有了,我们都学会了”。然而,学生没有不懂的问题,是不是就意味着这节课你上得很成功了呢?答案恰恰是相反的。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的学生,特别是我们农村的一年级的学生严重的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提出问题、会主动提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中之重。而学生的提问能力差,主要是因为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学生动脑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我们常常忽略了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训练。在以色列,孩子们放学回到家中,家长见面问的第一句话大多是一样的“你今天过得开心吗?你今天在课堂上有没有积极的向老师提问一些独特的问题了呢?”,如果孩子说“我提了好几个非常有趣并且很特别的问题呢”,这时家长们会非常的高兴,会给孩子竖起一个大拇指或给孩子一个满满的拥抱。如果家长们知道自家孩子提的“独特”的问题连老师都被难住了,家长就会喜出如获至宝,犹如喜从天降一般。而在我们国家,往往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基本都是“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呀?”,如果孩子提出的“独特”问题把老师难住了,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不好意思,甚至有家长会“教育”自家孩子,以后不要在课堂上提出这种“高难度”的问题。
        https://wenwen.sogou.com/s/?w=%E8%AF%BA%E8%B4%9D%E5%B0%94%E5%A5%96%E8%8E%B7%E5%BE%97%E8%80%85&ch=ww.xqy.chainhttps://wenwen.sogou.com/s/?w=%E6%9D%8E%E6%94%BF%E9%81%93&ch=ww.xqy.chain我们都知道:要做学问,必须先学会问,如果只学会答回,那就不叫做学问了。学生想要做学问,就是要一边学一边问,如果只学着怎样去回答好老师的问题,学习效果不会很好,那也不算是真正的会学习。当今社会的发展更是需要知识面广、具有主见、且富有创新意识的社会主义新人才。如果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学生,就不是创新型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多多教给学生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当我们的学生学会了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的时候,说明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会主动的学习,这也意味着他们已经学会了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如何让学生主动提出在他们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质量,促使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得到提高,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想法并考虑实施。
        一、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勇气“敢问”
        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大部分学生比较害怕老师,他们不敢接近老师,对老师那总是唯唯诺诺,这些学生一般都是性格比较内向,并且很自卑,不够自信。所以他们不会也不敢向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而当今社会要我们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观念,努力建构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那就是尊敬老师爱戴学生、师生面前人人民主平等、教与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教师要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时时刻刻关爱自己的学生、尊重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教师还可以放低自己的身份,以朋友的方式和他们一起聊天、一起做游戏、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探索知识的奥妙,让学生感受到和老师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有时候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请教一些问题,既能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的朋友,也能感受到老师使他们的学习的伙伴。这时学生就会变得更加自信,也就可以自然而然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二、教师要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使学生有欲望“想问”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想勤奋学习的人不应该是被动地去接受老师传授得知识,而应该是想办法怎样才能获得并掌握好所学得知识。”任何学科知识的掌握、积累和运用,都离不开学生的刻苦的钻研、积极大胆主动的参与、独立自主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我们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丰厚的财富,并且不管是在何时何地我们对这笔财富都能够运用自如。也只有通过刻苦的钻研、积极大胆主动的参与、独立自主的探索,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容易的在自身的生活实践和不断的探索研究中找到疑难、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寻找出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想要马上就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欲望,这个时候学生就非常的、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疑难、疑惑提出来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所以,我们教师要根据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积极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
        例如:我在教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2--4的乘法口诀的时候,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教师和学生愉快的合作编出了2和3的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接着就让学生认真观察2和3的乘法口诀,并分小组讨论找出这些口诀的规律和特点,这时就有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编排乘法口诀时,好像都是把小的数放在前面?”,我把由“大九九”发展为现在的“小九九”(即由81句口诀变为45口诀句)分析给学生听,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并能把乘法口诀的规律和特点牢固的记在脑海里。


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合作独立尝试编写4的乘法口诀,并让小组派代表发言读出4的乘法口诀。这时又有一位性格开朗、思维活跃男生向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乘法口诀用中文的汉字来书写,我觉得太麻烦太啰嗦了,我们能不能用阿拉伯数字写呢?如果能用阿拉伯数字编写的话,那样就简便多了。”我从事数学教学工作20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乘法口诀这个问题。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已经参与了编写乘法口诀的过程,在编写的过程发现到了这样的问题:汉字书写太麻烦,于是就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样一个有主见性问题:“乘法口诀能不能用阿拉伯数字来写?”。
        三、教师要提供最佳内容和机会,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在教学课堂上往往都是我们教师负责提出问题,学生负责回答问题。但这样学生就只需要去思考要回答什么样的问题,而不需要去考虑还有什么问题自己没有弄清楚。还有,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来说,教师不经过深思熟虑就提出的问题,有时就会过于死板,有时会非常的没有意义,有时又难到所有学生回答不出来,有时又含糊到学生都弄不明白老师到底在问什么。这样就会使我们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在一种被动的、消极的不良状态中,尤其不利于各个阶段的孩子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不同水平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会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在这种状态下去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由于学生受到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影响,学生脑海里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又怎能能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见解,更敢于向老师、向教材、向未知世界提出问题、提出挑战。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想办法创造、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有用、可贵的材料,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有问题可问,当然不同水平的学生他们提出的问题肯定是不一样的。智力好的、活泼好动的孩子提出的问题比较独特,也比较有主见;中等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比较简单的、有趣的;学困生提出的问题会比较肤浅,甚至是幼稚的、可笑的,但不管如何老师都应该给予学生表扬和肯定。
        例如:数学课堂上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开展一些让学生扮演小老师的教学活动。我在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10的认识”时,教师课前事先布置好学生课后找一找身边跟10有关的事物,想好一些跟10有关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与小朋友们一起分享、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尽情表现的机会。孩子们的问题还真是不少:10怎样写呀?10为什么排在9的后面,能不能排在9的前面呢?10只老虎被猎人打死了1只老虎还剩下几只老虎呀?我们为什么会有10个手指和10个脚趾呀?我们为什么只有两只眼睛,而不是由10只眼睛呢,那样的会我们就可以看得更高,忘得更远了?……甚至有个机灵学生说:“0--9都是用一个数字来表示的,为什么10用要用两个数字来表示呢?课堂气氛活跃、热情高涨,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提了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有可笑的,愚钝的,但是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已经在动脑思考和探索。当然有的问题可能连教师也会被问倒,需要查找资料才能得出答案,但我们也不要去扼杀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老师和学生可以共同交流讨论,有些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就可以找到答案,有些问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哪里查材料可以得到答案,有的比较难问题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有的问题还可暂时不作解答留给课后学生思考。当今的社会不正需要我们老师去培养这种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吗?
        四、教师要给予点拨和指导,使学生有信心“会问”。
        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尚小,生理和心里都处于幼稚期,思想还不成熟,并且生性活泼,他们正处于学习过程的萌芽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能提出来的问题大多是比较简单的、有趣的;学困生提出的问题甚至会比较肤浅的、可笑的。所以,我们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引领者,我们必须要有信心、有耐心,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从所学的知识里面,寻找出矛盾、发现其中的疑问,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教师巧妙地设计不同的矛盾,目的是为了引导、培养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针有针对性的问题。所以,作为教师,备课的时候要进行全方面的思考,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手段”,要巧妙的、有意识的、随时随地地设置各种不同程度的矛盾,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括号的认识”时,教师由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导入,接着出示(56-40)+6=、56-(40+6)=,让学生尝试用己有的知识经验来计算这两道计算题,全班学生几乎全是等于22。这时教师故作神秘地说:“小朋友们啊,以前用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这样写是正确的,照例这两道题的计算结果也应该是对的,可是这里却有一道题是错误的?”接下来老师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两道算式,这时每个学生都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我,老师接着说:那现在,你们有什么疑问了吗?”刹那间。一只只胖乎乎的小手举争先恐后的起来。“老师,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都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有小括号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行呢?”“老师,有小括号的两步运算到底按什么顺序算的?”在老师分析算理的时候,又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有小括号的运算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呢”? 在这里,教师是故意误导了学生的思维,巧妙的设置了知识的矛盾,充分去利用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顺利的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更好的促使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究。
        任何一个阶段的教学,目的出都是为了培养出一群爱动脑、勤动手、肯动口,也就是会学习、会思考、会质疑、会创新的学生。我们摆脱以前的、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改造、强化教师,建构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想办法创造、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机会和有用、可贵的材料,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方法,尽量把问题下放给学生,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主人翁地位,争取把每个学生培养得会提出问题、懂得分析问题、能够解决问题,最终的目标把学生推到“学”的制高点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