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现有生活状况调查

发表时间:2021/7/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3期   作者:李珂菲
[导读] 小学生正处在基础培养的关键阶段,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塑造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还使学生在认知理解等方面得到加强。然而,通过对部分地区小学生现有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一些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对此,本文作者结合实情对此展开研究。

李珂菲   武冈市红旗小学  湖南  武冈   422400
【摘要】小学生正处在基础培养的关键阶段,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塑造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还使学生在认知理解等方面得到加强。然而,通过对部分地区小学生现有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一些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对此,本文作者结合实情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生;生活状况;绿色生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155-01

        生活状况是对一个人生活方式、主观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一种综合性评定,其健康的生活状态,将有益于主体产生积极的发展动力。目前,大多数小学生对绿色生活、健康生活缺乏一定的认知概念,受制于家庭、学校的影响,难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因此,本文从现阶段小学生的生活状况、成因分析、具体建议三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分析。
        一、现阶段小学生的生活状况
        通过对现阶段小学生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小学生在其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良好习惯难形成。小学生正处在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生活习惯的有效培养,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效果。但在当前的生活调查中,大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认知判断能力,其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难以得到正确培养。第二,生活态度不积极。态度是行为导向的情感基础,积极的生活态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发展动力。但在实际的生活调查中,部分小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参与缺乏不积极、不主动、不要感兴趣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主体的全面性发展。第三,生活方式不健康。部分小学生在生活方式上存在熬夜、过度看电视、缺乏锻炼等问题,不仅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影响学生的整体思维发展和智力发育。
        二、针对小学生生活状况不佳的成因分析
        针对小学生生活状况不佳的问题,主要集中两个方面:第一,家庭方面。家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其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的家庭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家长依然停留在“教育是学校的事”“不打不骂不成材”等思想阶段,缺乏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和引导方法,导致孩子的心理成长和生活习惯难以保持积极、健康的发展状态。第二,学校方面。学校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战场”,其学校教育的有效执行和科学实施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但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受应试思想的影响,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缺乏全面性的素质培养,从而造成不均衡发展的问题。



        三、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的具体建议
        1、转变思想,优化教育方式
        思想是行为推动的重要内因。转变思想、打破常规,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优化教育方式,才能更好的为学生的基础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同时,教师作为学生认知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应从思想上“下功夫”,摒弃“以分论英雄”的狭隘观念,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动因,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和培养计划,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学生构建全面、自由、和谐的校园空间,保证学生主体的健康成长。此外,家长还应注重孩子的心理变化,保持有效的沟通交流,塑造健康的家庭观念,为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和前进贡献力量。
        2、家校共育,构建健康模式
        家校共育是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的有效途径之一,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相融合,以家庭引导学校、以学校延伸家庭,不仅能为学生构建健康的成长环境,还使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教育影响力更加深刻和长远,进而保证学生主体的素质发展。同时,教师还应积极组织一些家校活动,如“家长会”“校园开放日”“我与孩子共成长”等,不仅能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政策和施教理念,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还使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思想观念得以改善、提升,进一步推动家校共育工作的深度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手段,与家长建立实时交流机制,及时传授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纠正家长的不良习惯,以此在潜移默化的家校氛围中培养孩子健康生活。
        3、生本结合,形成绿色生活
        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从学生的主体学情入手,把握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以生本为目标,切实培养学生绿色生活的发展观念和品德素质,保证小学生基础认知的良性发展。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保持自身的良好品质和精神风貌,树立正能量的榜样,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一样,让学生在师德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培养,及时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降低和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基础,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整体有质、有序、有效的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生生活状况进行问题分析和原因查找,并从学校、家庭两方面入手,采取优化法师、家校共育、生本结合的方法,不仅能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认知意识,还使学生在生活方式、行为品质、道德思想的方面得到积极引导,进而实现学生积极、健康的绿色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海青.浅析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生活习惯的影响[J].下一代,2019(4):1-1.
[2]刘爱玲.基于生活实际,提升小学生关键能力[J].新课程(教研版),2019(6):1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