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与生活的平衡

发表时间:2021/7/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1期   作者:黄云
[导读] 数学与语文这类人文性的学科不同,数学给人的感觉是高高在上、远离生活的,因而一些小学生会对学习数学存在畏惧心理。实际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数学将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符号、数字等,将生活中的一些计算问题简化,从而更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能够探究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内在规律。因此,展开生活化数学教学,对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提升教学实效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黄云   江苏省宜兴市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214206
【摘要】数学与语文这类人文性的学科不同,数学给人的感觉是高高在上、远离生活的,因而一些小学生会对学习数学存在畏惧心理。实际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数学将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符号、数字等,将生活中的一些计算问题简化,从而更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能够探究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内在规律。因此,展开生活化数学教学,对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提升教学实效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数学与生活 平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9-003-01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而学科的应用价值也在不断凸显。在这一前提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数学教学实践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小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有限,对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着直观的感知,教师则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生活化教学方案。在生活化教学指导中,学生能够调动参与生活情境的主动性,能够通过迁移生活经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提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范围上,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师讲授,还要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因此,在课堂上学习完课程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知识与实际生活合理安排一些课后作业,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就比如在学习合理优化时间,选择最合适的工作顺序与路线这一类型的题中,教师就可以假设题目中的主人公就是学生,就是要从家去学校上学,列出所有可能的路线与时间,让学生自主地思考该选择哪一个,其中的最优解是什么,在愉快的玩乐中正确的答案就会脱口而出;加减的运算学习中,从生活中的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出发,比如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水果,最开始有多少个水果,吃到多少之后会剩下多少个水果。从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改变,在学生初次接触数学的过程中,就感觉数学是生活中会用到的知识,生活中原来可以这样解决问题,原来数学是这么有趣的一个东西。
        二、运用生活化方法,深化学生数学理解
        理清学生的数学思维,体会数学高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扮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将产生的数学思考梳理清晰,提炼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共同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例如,在“面积”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基于生活教学方法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学习的机会:首先,教师设计了涂色游戏,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觉动手。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并涂上颜色,以表示大小,在涂色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将家乡的占地范围与海南、新疆等省份比较,说一说哪个大、哪个小?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可以让学生在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感性认知中初步理解面积的定义。其次,教师设计了观察体验的情境。教师要求学生从生活物品出发,寻找面积,并说出各自的图形,学生纷纷发言,说出课本、黑板、手机、红领巾等物品,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摸一摸自己找到的物体,体会一下表面的大小,然后对不同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活动,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在活动中,教师提出疑问:物体的表面有面积,图形是不是也有面积呢?理解为什么不封闭图形没有面积?在问题的引导下,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并总结面积的定义。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自己之前所选择的物品的面积,并涂上颜色,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抽象认知。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比较面积的大小。在活动中每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图形卡片,教师要求学生组间进行对比。学生在比较中对于如何计算图形面积产生了疑问,进而尝试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例如重叠法、切割法、测量法等。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发现了问题,更在分析问题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进而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
        三、在教学中提高观察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主要意义是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只要学生重点观察,就会在生活中发现很多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有关“位置”的内容时,以教师为中心点,让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在什么位置;做课间操时,观察自己在团队中处于什么位置,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观察能力,只有观察问题,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四、将生活化教学延伸到课后,鼓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进行课后题目的布置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多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题型,不求量大,而是让学生多接触到一个知识点多样的解答方式。鼓励学生不断地、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举一反三,同时,在教师讲解之后,督促学生自发地进行联系、掌握。例如,在教学《倍数与因数》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倍数,并在下节课为大家讲一讲,谈一谈自己观察之后的感想。通过这种进一步的交流沟通,学生会发现,生活中的倍数非常常见,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师则要在这个基础上去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让学生逐渐养成在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的习惯,与此同时,还能够逐渐形成多尝试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思维模式。
        结束语
        数学与生活是不可割裂的两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强调数学知识抽象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数学课堂上数学化与生活化的平衡,使学生通过数学课堂学习明白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要用于生活。
参考文献
[1]苏能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智力,2021(08):117-118.
[2]赵永强.浅析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1(08):132-133.
[3]于秀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趋势研究[J].家长,2021(03):27-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