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资源系统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几点经验做法

发表时间:2021/7/2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第7卷3月第8期   作者:刘茂新
[导读] 突发性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对灾区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刘茂新
        六盘水市自然资源局  贵州六盘水  553000
        摘要:突发性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对灾区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科学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求援,会及时对现场搜救被困人员和避免次生灾害提供诸多决策,会避免或最大程度的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本文阐述了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基本类型和成因分析,提出了自然资源系统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几点经验和总结,旨在为自然资源系统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求援提出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
        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一般是灾害体在临界条件下,由某种外界因素影响作用下使灾害体发生变形破坏。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单体地质灾害,一种为群体地质灾害。单体地质灾害的发生一般是在灾害体本身已经达到临界条件下,在较小外界因素作用下使灾害体发生变形破坏,具有突发性、隐蔽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群体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一般是灾害在天然状态下未达到临界条件,但在影响较大的外界因素(强降雨、地震等)作用下,使灾害体发生变形破坏。
        1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地质环境因素、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的影响。地质环境条件为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因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外界因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地质环境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地质条件,在不同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地质灾害发生的规模、形式等也不一样。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通过影响灾害体自身地质环境,诱使地质灾害的发生。持续降雨或强降雨会使灾害体含水量增加、容重增大、抗剪强度减小,使坡体在十分短暂时间内达到坡体变形的临界条件,从而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当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切坡建房、工程削坡及过量的地下水开采等都会改变灾害体的内部稳定条件,使灾害体发生突发性破坏。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由地质环境条件等内部因素和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外部因素造成,但影响灾害体突然发生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共同作用下,相互作用形成的[1]。
        2  自然资源系统应急救援具体做法
        2.1  及时成立现场专家组
        根据现场应急指挥部的统一安排部署,及时抽调辖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域专家成立现场专家组,科学划定灾害体威胁区域,科学布控灾害体及周边监测预警,及时开展灾害体周边区域的调查排查,及时对各类调查、监测数据进行会商研判,积极为现场应急指挥部提供专家建议。
        2.2  及时现场勘测并布设监测预警系统。
        一是参与对滑坡现场及相关区域进行航拍,绘制现场影像图作为“作战底图”;积极调动技术力量收集当地地质图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条件研判。二是在具备滑坡现场工作条件后,立即组织专家现场踏勘,摸清滑坡体周边情况。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在滑坡体周边设置一体化裂缝监测仪、伸缩式滑坡裂缝报警仪;在滑坡体的敏感和重要部位布设观测点;在观测有利位置布设三维激光扫描仪、地基雷达和GNSS等设备,构成多手段科学监测系统,对滑坡可能存在的不稳定残留体或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区域进行全天候监测。四是根据监测数据对滑坡的各区域初步进行稳定性分析研判,提出专家组建议,为现场安全搜救提供决策依据。对滑坡体及周边进行全天候监测,应用测量机器人、高精度裂缝监测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监测设备,结合人工监测,实现监测空-天-地一体化,对滑坡区域进行全方位24小时监测,发现危险及时预警,保障现场搜救人员安全[2] 。
        2.3  及时开展应急调查及周边区域排查
        一是组织辖区地质队伍开展对滑坡灾害现场开展应急调查,查明灾害规模、破坏特征、岩土结构及组成等情况,对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区域进行详细调查,为后续工作提供技术依据[3]。二是由组织专业队伍对滑坡周边一定区域内进行排查工作,防范类似区域发生同类型或其它类型地质灾害。


        2.4  及时建立即时信息报送制度
        在现场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领导下,与各工作组紧密高效配合,加强信息互通和共享,建立向指挥部定时信息报送和零报送制度,监测到特殊情况要立即报送,和对外公布要遵守相关纪律,并及时将专家组建议书面报告形式向现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送。
        2.5 配合开展周边群众问卷调查
        在现场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对灾害体周边群众进行行政调查询问,详细向群众了解灾害发生前后灾害体变化、受胁群众身体健康等基本情况。
        3 总结
        3.1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己工作职责进一步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对已有的应急预案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修订,并加强各级干部和有关人员应急能力培训,强化实战应急演练,确保各类应急预案每年至少开展不少于1次的实战演练,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3.2要进一步健全指挥体系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健全紧急救援协调机制和工作流程,强化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联动,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强化对救援工作的统一指挥调度,确保救援快速有效开展。
        3.3要进一步加强预警预报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预报,密切关注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深入研究灾害的诱发因素并加强监测监控,着力加强部门之间的灾情会商研判,认真做好雨情、汛情的趋势分析,严密防范强降雨可能诱发的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其他此生灾害。
        3.4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应用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发展的独特优势,强化大数据深度融合应用,深入研究大数据在防灾救灾中的应用,紧跟新时代和新形势下防灾救灾的要求,确保科技防灾救灾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3.5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各级各部门要着力加强防灾救灾队伍建设,着力提高防灾救灾队伍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全力打造一支素质高、技术硬、能力强的专业防灾救灾队伍。
        3.6要进一步配齐配全应急物资、装备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做到应急物资尽早储备、及时更新、随时调用,为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充足、及时、有效地物资保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责,配齐配全必要的应急装备(如直升机、无人机、测量机器人、一体化监测设备等),保证应急救援工作响应及时、稳定有序、科学合理、措施有效。
        3.7要进一步强化值班值守和信息上报
        各级各部门要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制度,汛期严格落实领导带班、24小时专人值班的应急值守制度,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要认真负责坚守值班岗位,全面准确掌握应急信息,确保通讯和信息渠道通畅,发现险情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置。各有关部门接到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信息后,要落实信息“双报告”制度,第一时间向上级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并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组织危险区群众转移。
        参考文献:
        [1] 刘传正陈春利.中国地质灾害成因分析[J]..地质论评.?2020,66(05):1334.
        [2] 雷添杰等.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在灾害应急救援中的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01):178.
        [3]王宇等.山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内涵及方法分析评述[J].中国岩2020,39(04):492.

        


        作者简介:刘茂新(1989-),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及矿产地质勘查等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