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俊
23010310890719****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摘要:河道治理成效不仅关乎人们生活质量,而且影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受各类因素影响,河道水污染日渐加剧,不仅包含生活废水、工业废水,而且涉及农田灌溉水等,使水环境系统失衡,对河道生物生长造成影响,生态环境平衡难以保证。为解决上述问题,将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于水体环境中,并在实际案例中应用,取得较佳的成效。
关键词: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水环境治理;河道治理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是一项融合了多种生态治理理念的全面化生态治理技术。在河道治理中运用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可以从源头上控制水体污染减少河道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减轻河道水源的富营养化程度。不仅如此,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还包含了污染修复技术,借助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的恢复河道生态。
1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意义
城市发展对河道有较大的依赖性,但是由于过往我国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出现很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水污染范围逐渐变大、河道面积逐渐变小,如果任由此种情况继续下去将会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因此,当下必须响应党中央关于环境保护的号召,关注城市河道治理工作,结合地方环境特征优化河道系统,解决地域污染问题,强化河道自净能力,加快城市河道恢复能力,促使河道早日恢复原来的样貌。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实现稳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应该权衡各方面工作,保证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还需要结合区域特征选择恰当的手段进行水环境生态工作,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以多目标为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工作目标,通过河道水资源治理让城市河道拥有抗洪、排水、排涝等方面的功能,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护航。
2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2.1外源污染控制
首先,降雨原位自动膜滤系统主要是通过低压过滤膜对雨水进行处理,将径流雨水中污染物去除。系统选取的过滤膜为折叠式,并设置相应的存储池,便于持续性暴雨时节通滤芯进行自动清洗,减少沉淀物对其损伤,延长过滤使用年限。同时,在河道末端安设相应的雨水管网,当河道内污染物较多时,将过滤之后的水体排入水管网中,减少水体对河道直接污染。其次,驳岸生态滞留系统主要是针对暴雨时节未能及时排入水管网中的水体,增强河道纳污能力。该系统将水面、驳岸及陆地构成整体,通过植被间隙实现物质交换转移,从而提升水体中的溶氧量,实现水质改善目的。
2.2内源污染控制
内源污染控制同外源污染控制一样重要,二者都是治理河道水环境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水体内重金属等堆积物的处理,可以防止内源污染在水体内进行二次污染。这种控制手段主要是运用机械化工具以及生物酶底泥等方式进行治理。在修复河道水环境的过程当中,采用物理和生物两种技术结合的方式对河道内源污染进行控制,并通过特殊手段进行及时修复。但在实施内源污染控制的过程当中,避免将此种方式应用于大面积区域,此种治理手段仅适用于小面积的底泥修复,通过激活水体内原有微生物的酶活性,对水体内的含有毒素的污染物质进行分解,进而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
2.3人工净化技术
倘若外源污染控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导致大量的环境污染物进入河道且对河道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很严重的影响之后,便需要利用人工净化技术对河道水体进行净化,通过人工净化技术对污水进行净化可以有效的降低河水中污染物的比重,最终达到污水治理的效果。
近年来,人工污水净化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长江河道的污染治理中,由于其本身固有的优点所以发展成了当前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高科技防治技术被融入了人工净化技术中,当前,在人工净化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便是微生物净水技术和污水处理系统技术。它的主要工作力学原理主要是通过混合法用该技术可以制备可分出微米夸克级和亚基尼微米两个等级的混合气泡,利用这些混合气泡大大减少了地下水环境中固体氮气和磷的平均含量。利用该工艺技术使它能够有效地大幅增加农业水体环境中的水可溶性和氧透光性能,不断性地改善农业水体的溶氧透光和水体清澄度的情况。通过大自然自身特点进行河道水环境治理只是杯水车薪,在修护河道水环境的过程当中,应当针对不同河道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河岸的土壤特点进行针对处理,以此才能真正改善河道水环境。
2.4水体自净化技术
水体自净是指利用河道的自净能力对污染物进行净化,并且要保证污染物增长速度要小于水体自净速度,从而推动水资源的良性利用,加强对河道能源、资源的利用和良性循环,同时河道潜水区域可以在水下设置一些草皮,而渗水的区域则可以设置水下森林。其主要优点表现在:(1)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素,从而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2)通过提升河道中水体的硝化、逆硫酸盐硝化和氧气等过程,减少了水体氮的含量;(3)通过提升水面上的悬浮物和沉降率,抑制底部物质悬浮,控制底部泥土中的氮磷等营养素向水体中释放;(4)光合释放氧加速河道和水体中各种营养素、重金属快速的沉积。河道内,通常会存在许多水栖动物以及各种各样的浮游生物,浮游生物通过摄取河道内有机物质存活,并排泄出一定的带有腐蚀性质的排泄物,这样的生存方式可以有效保证河道内水资源的纯净度以及透明度。同时河道内的鱼类生物多以捕食枝角类的浮游生物来生存,这些浮游生物可以利用自身特质将水资源内的蓝绿藻等物质转化为动物所需要的蛋白质,进而达到水体自净化的目的。
3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应用情况
3.1人工湿地技术
优良的水质可将其河道生态功能改善,而且构建优美的市环境景观,当前受各类因素影响,河道自身净化能力薄弱。人工湿地技术将垂直流湿地、淹没湿地等联合应用,将其表面及过滤基质净化,并由湿度底部收集导入下一高度湿地,以此循序渐进实现水体净化。人工湿地数量,需根据河道实际长度布设,一般在上、中、下均设置一个即可。
3.2生态护坡及清淤
河道治理进程中,需积极加强护坡建设,通过各类技术构建多种类型的护坡,从而保护河道水源。同时,清淤处理成效与河道内生态系统均衡密切相关,需积极加强清淤工作,借助相关机械手段确保清淤更彻底。
3.3雨水管理
雨水管理主要是避免雨水对河道污染,当前雨水中二氧化硫含量较高,不利于河道中动植物生长,且暴雨对河道冲刷严重。因此,雨水管理中需增强雨水下渗能力,同时通过有效措施提升其净化能力,减少对地表的破坏。河道修复进程中,可设计相应的种植池以增加绿化面积,以此加强雨水下渗能力,或将其与市政管网衔接,在降水量较大阶段,通过市政管网将一部分雨水排走,减少洪水压力。
4结语
河道水污染不仅对生态系统平衡造成威胁,而且降低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周边生活环境,所以应积极将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于河道水治理中,根据河道污染状况,选取合适的治理技术控制水污染,确保治理体系足够完善,获取较佳的治理成效,维护水环境体系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王元圣.河道水环境治理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研究[J].大科技,2020(7):255-256.
[2]霍凡,王高伟,王立晟,等.河道水环境治理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研究[J].商品与质量,2020(2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