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燕
聊城市天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摘 要:环境监测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反映了某一地区或是整个国家的环境质量,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为环境的管理和环境污染的源的控制,及环境规划等提供了充分的依据。环境监测站监测出来的环境质量报告,直接反应了当地的环境质量的好坏,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优劣程度。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环境监测力量,和提高环境监测技术,国家环保局已正式启动环境监测质量活动,并在各地纷纷建立环境监测体系,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我们生活在绿色环保的社会里。
关键词:环境工程;监测;质量;存在的问题
1 环境监测概述
1.1 概念
所谓环境监测指的是通过搜索影响环境质量的相关因素标准,辅佐环保机构更准确的了解环境质量状态,站在不同角度全方位了解污染程度和受损程度的一项工作。现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通过环境监测能够对区域环境质量变化状况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的了解,并将这些内容形成数据提交给环保机构,为环保机构在制定环保规划决策、推进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和数据支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推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2 分类
依据监测对象以及部门的不同能够将环境监测划分成不同的类型:(1)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能够将环境监测工作氛围土壤环境监测、生物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光照环境监测以及噪声监测等;(2)根据监测部门的不同来对其进行分类,环境监测部门通常会设置为环境监测部门、气象监测部门以及卫生监督部门,这三个部门相互协调和配合,能够针对区域内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重点监测,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信息的精准度,为后续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支撑;(3)根据监测区域的不同进行划分。比如,如果在对企业和工厂开展环境监测时,一般会将环境监测划分为厂区监测以及工厂所在区域环境监测两种,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收集更加精准的区域环境变化信息;(4)根据监测任务的不同进行划分,比如在对监视性环境监测中,其主要的监测和管理对象为区域内的污染源以及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财政资金不足及缺乏硬件设施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财政资金不足及缺乏硬件设施。目前,我国还存在着贫富差距大的问题,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也各不相同,所以各个地区对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也不一样,国家的财政预算是不包含环境监测的经费的,所以各地区环境监测的费用须由各地区自己解决,这就造成了各地区环境监测工作的高低不同。没有充足的环境监测经费、没有相应的环境监测设备就掣肘着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有的环境监测站为了获得更多的环境监测经费,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创收上,却忽视了环境监测的正常工作。这种发展模式给之后的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
2.2监测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而言,工作人员一直处于工作量大、人手少、经费不足的工作状态,日常工作内容繁多,很多时候无法跟上预期的进度,从而造成监测技术人员的懈怠情绪。加上质量管理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往往注重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而疏忽了现场检测作为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造成其现场监测能力薄弱,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视度不够。
2.3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需进一步加强
至今,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都已经完成,但是部分监测机构仍然停留在完成监测任务的一个基础平台上,没有探究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措施,对其体系的落实工作没有做到位。部分单位甚至将其置之脑后,内部审核成了“过场戏”,所记录的信息和储备的文档完善性不够,失去了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目前看来,管理体系的运行包括外部评审和监督检查,但是其检查的力度还不够,往往成为应付检查需要的手段,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不够,质量管理体系的宣传力度还需要提升。
2.4监测方法陈旧
我国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也很多年了,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也积累了很多环境监测的经验,也在不停的改变监测工作的手段,但是相对于国外一些环境优的城市来讲,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补充。比如说我们的环境监测站,都是依靠人工来进行采样并进行实验的,而实验设备也只能对一些肤浅的东西进行研究,并且实验数据也很难证实其有效性和准确性。整个实验数据缺乏科学验证。可见,这样的工作方式将给我们环境监测人员带来多大的工作压力。
3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措施
3.1完善人员管理制度
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就要有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完善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意识,完善考核机制,是提升监测质量的有效措施。首先,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强技术交流;其次,丰富培训形式,提升培训实效;再者,建立再教育机制,激发在岗培训热情,强化考核机制,完善持证上岗考试办法;最后,提高要求,提升质管人员素质,明确岗位职责,尤其是对检测质量有影响的关键岗位。另外相应岗位要求承担的职责与岗位待遇结合起来,引人竟争机制,进行考核与评价通过完善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提高监测质量提供良好保障。
3.2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人员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和条例,以实现全方位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力度和效果,将人们生存环境的保护作为出发点,不断更新和完善质量控制制度,以实现制度的合理性并提高其实用性。与此同时,对于环境监测的实施操作过程及监测数据的整理、汇总与分析都要有详细的标准和规定,以确保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高效、顺利开展。
3.3增强环境评价的时效性
随着整个社会对于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的提升,对于环境评价实效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增强环境评价的实效性,能够为后续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与信息,强化环境保护策略的适用性。所以,在环境评价中,要提升对实效性的重视,通过引入新技术和创新评价方法,来缩短环境评价所需要的时间。
3.4创新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技术是环保工作的核心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直接对环境监测结果和质量造成影响。在新形势下,随着环境保护工作要求的不断提升,环境监测技术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对已有环境检测技术的改进和优化,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更好的发挥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作用。
3.5严把好设备的维护关
充分重视并下大力气把自动监测设备运行和维护,加强系统日常维护检查和校准核对,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结合实际情况拟适当安排资金完善空气自动监测的校准装置,并在环境敏感地区补建几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切实做好防洪、防盗、防雷和防冻等安全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6加快能力建设,逐步实施标准化建站
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是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各地环保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各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各级监测站的人员编制、办公用房、仪器装备等要与本地区环保工作的要求相适应,达到能够履行自身职责的条件和要求。摒弃过去东拼西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项目不集中重点不突出、只跑人际关系不注重“做项目”、指望以能力建设的名义搞几个零花钱的老思想,切实从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出发搞项目。
4 结语
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们生存环境与生存质量, 制约经济健康发展。强化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环境监测是针对相关环境污染环节的监控、分析,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为有效实施环境管理,提供正确决策性意见的基础依据,是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提升社会生态效益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李政.浅析如何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J].环境, 2016(S1)
[2]文先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2012(4)
[3]郭峰.谈环境检测中的质量保证问题[J].北方环境,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