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光
邯郸市跃峰渠管理处
摘要: 大型灌区是我国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担负着农业灌溉、城乡生活、工业和生态供水的重要任务,强灌区工程现代化改造,补齐灌区工程短板,保证灌区整体效益充分发挥,是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续建配套;现代化改造;规划;实施;现代化灌区
大型灌区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国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起着重要作用。大型灌区还担负着城乡生活、工业和生态供水的任务,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的重要区域。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以完善灌区工程设施体系和管理体系作为现代化改造的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智慧灌区建设作为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手段,以提升灌溉排水保证率作为现代化改造的重点,确保供水保障程度、满足适时适量的灌溉及高附加作物的需水要求,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加快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步伐,坚持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全面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尽快补齐工程和制度“短板”,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补短板强监管,统筹谋划,综合施策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开始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来,灌区严重病险、跑冒滴漏、骨干工程配套率和设施完好率明显提高,灌区灌排基础设施薄弱、灌溉效益衰减的状况得到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节水增产和农民增收,但从总体来看,大型灌区仍存在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供水保障程度不高、用水效率偏低等不足。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都提出要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与现代化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及“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的指示精神,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必须高标准谋划,高起点运作,确保补齐短板,加强监管。
1.1立足打造现代化灌区,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围绕“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用水高效、生态良好”,开展灌区现代化改造,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理念指导灌区改造建设,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打造灌区工程设施,用现代科技引领灌区发展,用现代管理制度、良性管理机制完善灌区管理,建立公平、可靠、灵活的供水服务和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大幅度提高灌区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为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1.2节水优先,高效利用。采取工程措施,落实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灌区,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快实现从粗放用水向节约、集约用水的根本转变。
1.3科学管水,绿色发展。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地,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强化需水管理,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程度,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依法加强水资源水环境管控,补齐现代化灌溉排水工程系统的短板。进一步推动灌区发展思路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实践创新,规范水事行为,不断提高灌区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提高灌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1.4细化规划,分步实施。做好项目储备,站位要高,水利灌区工程存在标准不高,一是质量至上理念,高标准谋划、规划工程项目。要有不建则已,建则建好,一劳永逸的思想站位,明确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总体目标、布局、标准、任务以及阶段目标、标准与任务,立足灌区自身建设能力,提出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2.工程措施重实谋新,确保灌区整体效益发挥
大型灌区工程结构形式多样,渠道、闸涵、隧洞、渡槽、倒虹吸等几乎所有水利工程结构都有涉及,在谋划、制定工程措施上要多措并举,着力解决“瓶颈”,确保整体效益发挥。
2.1解决“卡脖子”工程,促进全线通畅。大型灌区由于点多线长,大都长达几百公里,还有的绵延上千公里,点多线长,干渠工程或多或少存在的“卡脖子”工程成为灌区整体效益发挥的“瓶颈”,如工程损坏、报废,煤田区沉陷等,应从灌区存在的突出问题着手,坚持问题导向,以修复“卡脖子”工程为主线,恢复工程设施,起到“建一处成一处、一处成全线通”的作用。
2.2工程设施提档升级。从提高大型灌区灌溉排水保证率、工程安全与建设标准、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灌区良性发展,支持灌区环境与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对工程设施体系进行达标改造、提档升级,强化灌溉水量的时空配置与优化,保障粮食生产,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实施。此外,还要注意拓展和延伸灌区非农业功能,发挥综合效益。
2.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灌区配套道路,加强灌区工程周围绿化,建设生态林,为灌区生态建设提供水源保障,改善生态环境,打造景观灌区,绿色灌区,实现绿色发展及水源永续利用,助推美丽乡村,提升灌区生态文明水平。
3.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3种关系
项目落地实施是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的关键,建设实施过程中,除了严格按程序推进工程建设,还应处理好以下关系。
3.1处理好引水灌溉和项目施工的关系。发挥灌溉综合效益,应当首先保证灌区正常引输水。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项目建设,对工期的选择要考虑的重点是避开引输水高峰期和主汛期,保证灌区灌溉需要和正常度汛。因此,要统筹考虑,合理划分,兼顾沿渠农田灌溉的季节性,分清轻重缓急,对项目标段划分,应充分考虑工程位置、工程量大小及难易程度与灌溉需要,有计划合理地安排项目工期。
3.2处理好合同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关系。合同管理制是确保工程顺利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应分别签订工程建设设计合同、监理合同、施工合同、招标代理合同及施工安全责任书等,在招标文件编制前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将合同条款细化、量化、具体化,避免泛泛而谈,以合同约束参建各方认真履行职责,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合同管理是基础,质量是关键,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发挥应有效益,合同管理应围绕工程质量第一的理念。质量控制最关键的核心是做好过程控制和细节控制。工程质量由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共同监督。应当树立“小业主、大监理”的原则,千方百计支持监理部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监理“三控两管一协调”功能,加大工程监理力度。同时,在现场特别是重要工序和隐蔽工程加设旁站监理,全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3.3处理好规范程序和资金使用的关系。严格按程序办事是工程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要严格执行《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规范工程建设程序,严格“四制”,即项目法人负责制、建设监理制、工程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确保工程规范、有序、高效运作。同时,在资金使用管理上,设立独立帐户,实行专款专用,制定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财务管理制度,用于规范项目财务管理,严格资金拨付程序。此外,要格外注意同行资料要同步,即施工过程中各类施工资料同步及时,坚决避免事后补现象。此外,还要根据施工进度及时组织隐蔽工程、单元工程、分部工程的验收,保障工程顺利完工,夯实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