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锐
身份证号:37098319860120****
摘要:当前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要求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严格防止建筑的施工投入成本高于已经经过核算的工程造价。基于对建筑工程造价管控工作现状的研究和分析,结合对BIM技术发挥作用和运行原理的研究,本文提出了这一技术体系在建筑工程造价管控工作中的应用方法,从而大幅降低工程实际成本高于工程造价现象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工程;工程造价
1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控工作落实现状
1.1管控方法问题
当前采用的工程造价管控方法为,主要分析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消息,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从本质上来看属于事后控制方法,只有在问题发生后才可以发现当前出现的问题,这种工作思维与当前的建筑工程之间产生了过大的落差。
另外对于一些管理人员来说,更倾向于将工作内容简化,具体的方法为不参与方案讨论和分析过程,对相应的施工方案工程图纸的研究效果较差,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难以第一时间找到当前的施工问题,自然降低了对工程造价的管理质量。
1.2管控流程问题
当前的工程造价管理流程作用效率较低,原因为需要在发现问题后经过逐级上报,找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制定今后工作的管控方向,而在这一过程中,按照原有的工作方式开展施工工作。存在的问题为,实际施工成本的消耗量和原有的施工形式消耗量相似,从整体上来看工程造价的管控工作落实效果不足。
另外对于现场监管人员来说,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内容为,完成施工方案的全面探究和分析,确定不同施工里程碑内消耗的施工成本与实际消耗的施工成本差异性。然而在当前的大量施工项目中,可以发现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对施工方案缺乏了解,由于该项工作内容的缺失,自然无法按照相应的工程项目管理思想落实对工程造价的实际管理工作。
2建筑工程工程中的BIM技术的特点
2.1建立全建筑信息模式
BIM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建立全建筑信息模式。全建筑信息使用一个建筑信息模型,将整个建筑建筑工程工程中的施工信息(成本造价、连接方法、工程作法)、设计信息(构建尺寸、防火等级和材质成分)、生产信息(产品编码、功能用途、型号规格)以及运营信息(后期维护、更换周期、使用情况)等多个方面信息进行管理和划分。在建筑工程工程中,全建筑信息的容量比较大,包含的设计内容繁多,对综合管网、产品型号、工程造价以及生产厂家等进行统一管理,便于查询与管理,提高机电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工程管理中产生纰漏的概率。
2.2覆盖整个生命周期
BIM技术从建筑工程工程的最初到竣工以一种虚拟现实的方式提供了整个建筑项目的成长过程。建筑工程工程的全周期始于方案规划,经建筑设计、施工组织以及后期运维以及最终的破拆动迁等,组成了整个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时间跨度长,涉及的相关单位多。使用BIM技术对系统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随时对系统内的数据进行更改和查询,可应用于建筑的每个周期。使用BIM模型可以建立一个所有对接、共享的统一交流平台,将建筑业中原先分离的行业联系起来,保证在一个平台上完成协同工作。在出现新的机电技术和产品时,能够快速增加功能,提高工程改造效率。
2.3全过程协同管理
在建筑工程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BIM模型作为一个“中转站”,可以为不同参与方提供一个协同合作、管理的机会。设计单位的关注重点是整个建筑工程工程的全周期费用,关注的是长期运营的便利、成本的节约,而不是简单地节省初次投入。各个工程参与方在BIM技术指导下,协同合作,共同管理,可以提高建筑工程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与运营维护等。
3我国建筑工程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1造价难以实现全过程管理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管理中缺乏系统的管理模式,建筑工程企业没有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意识。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运营单位等没有统一的造价目标,各个单位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没有建立与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的协作平台,导致造价难以实现全过程管理。
3.2造价分析数据工作复杂
一个工程项目的造价过程通常会分为预算编制、概算编制、结算编制等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编制数据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对造价结果能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造价数据没有基于工程本身产生数据关联,导致造价分析数据工作复杂,增加了造价人员的工作量,造成人力、物力浪费。
3.3难以实现数据共享
建筑工程工程中的风险大多是由于数据零碎化、信息无法共享和整合产生的。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结构缺乏数据共享的交互平台,从而难以实现数据共享,导致在进行信息传输时容易出现错误,给工程造价单位信息交流造成了阻碍。
4BIM技术在建筑工程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
4.1前期招标阶段
在招标阶段对于造价咨询单位而言最大的工作量莫过于编制工程量清单,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来计算工程量,常规方法是通过设计院提供的纸质蓝图经过专业的算量软件自己建模,手动算量,或直接在蓝图上手动算量。在此阶段由于业主留给造价咨询单位编制清单的时间非常紧迫,需要配置足量的人力,而且算量速度慢,也容易漏算、错算。此外,设计院提供的CAD图纸也可能本身存在错误导致的算量错误。
4.2施工阶段
在施工阶段主要工作是对建筑工程工程各分类工程的变更管理和中期付款管理工作。在传统造价管理中,一旦发生设计变更,就会要求造价人员针对不同版次的施工图检查核对相关设计变更,找出对造价的影响因素。但在这一阶段,工程量计算复杂费时,多次性计价很难做到,各专业间冲突不断,项目各方之间缺乏行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往往效率不高,可靠性不强,造价控制往往脱节。
4.3竣工结算阶段
在竣工结算阶段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竣工结算审价工作。传统的审价工作,造价人员往往要将CAD竣工图通过算量软件或在竣工图上通过手动算量将竣工图的工程量重新度量,并对大量的签证变更、技术核定单内容进行复核,在此基础上还要与施工单位对量,在结算过程中的审价争议也要与施工单位讨价还价。整个审价过程往往旷日持久,对造价咨询单位而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特别是建筑工程工程本身专业就多,各类管线多、各类材料设备种类多,与其他专业配合协调的工作量大,造成建筑工程工程竣工结算时间往往拖得更长。通过BIM模型可对建筑工程工程各专业分类提供统一标准的工作量,这样工程量就透明化、直观化,也就不存在多人重复计算问题,也就不存在对量问题;又由于BIM模型可提供动态的可追溯的全过程的造价数据,审价时不用收集施工过程中的资料,也不必核查资料与数据的真实性,审价工作可以多快好省。通过BIM模型可视性,可直观反映项目竣工实际情况,可减少审价争议;通过BIM模型自动汇总计算,减少人为错误,审价结果更准确,从而提高了审价效率。
4.4资源计划方面
首先,工作人员通过将BIM技术应用在资源技术方面,加入成本和时间维度建立SD建筑模型,可以完成对建筑工程工程的动态监控。其次,BIM技术可以在工程的各个环节中对人员进行合理分配,完成人员、资金、机械设备和材料的优化管理。最后,利用BIM技术构建的SD建筑模型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便利,使工作人员能够实时了解建筑工程工程各个时间段的工作量,将每个时间段的造价进行核算,精确地制订资金和派工计划,为实施精细化造价控制奠定基础。
5结语:
综上,BIM技术应用于工程造价管理中,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工程造价的管理效率、智能化管理水平,可以让其高效率地完成计量工作,过程中可以加强过程控制,有利于数据共享,应用价值高,推动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规范性。
参考文献
[1]刘华,赵梦雪.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21,44(10):163-166.
[2]吴婧.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9):233-234.
[3]王存艳.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1(1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