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发表时间:2021/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2月6期   作者:莫继芳
[导读] 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角度出发,结合目前乡村体系规划编制面临的政策背景和现实矛盾,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莫继芳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摘要:在城镇属性日益增强、城乡差距越发扩大的背景下,城镇地区对乡村地区过分的虹吸作用是造成乡村发展动力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的乡村体系规划有助于整合广大乡村区域发展资源,避免村庄无序低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角度出发,结合目前乡村体系规划编制面临的政策背景和现实矛盾,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规划;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作出了系列改革。国土空间规划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强调全域管控和底线约束,强调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有明确的指标和边界的要求。
        在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大背景下,村庄规划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性和基础性工作,也是落实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全要素管控最基础和最微观的规划单元。按照上位规划确定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和建设用地管控要求,合理确定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划定村庄建设边界,是村庄规划的重点内容。科学、严谨地对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测算是进行村庄规划的必要前提。
1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原则
1.1结合城市整体规划
        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时,整体的规划方案要结合城市的综合环境。城市的综合环境包括周边的建筑风格和周边的自然环境,要确保规划方案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不会出现突兀的感觉。同时规划设计方案要遵循人与环境的生态美感,要结合城市居住者的心理来分析环境的美感,进一步提升城市资源的便利性。
1.2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在新时期背景下,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时,要注意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要结合经济发展体系和城市环境合理的规划土地用途。在国土空间规划上,应该不断完善规划体系,重视土地的利用,结合自身发展需求,编制合理的、可行的实施制度,如此,既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1.3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合理性,在开展规划工作时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地利用原有土地的性质,不要做过大的改变。一方面是因为土地原来的用途更适合规划此类土地性质,有着更好的效益;另外就是土地资源周围的环境与土地用途相匹配,如果对于土地规划的改变较大,会使得土地资源与周围的环境不协调,使得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不合理。
1.4做好土地储备工作
        土地储备是指政府以法定程序为准,在批准权限范围内,采用收回、收购、征用等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进行储存、开发整理,以便为社会提供各类建设用地。应该做好土地储备工作,在国土规划中,发挥出土地储备的作用。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建设用地规模预测的逻辑与思路
2.1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自上而下的总量控制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调约束性指标的逐级传导,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出发,按照自上而下的思路对建设用地指标进行总量控制和分解下达。其中县级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由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下发,县域乡村建设用地总规模需要在约束性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分配。
        在县(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常住人口规模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两个预期性的指标,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约束性的指标,在预测常住人口规模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基础上,由常住人口规模乘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即得到城镇人口,再乘以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即得到城镇建设用地,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掉城镇建设用地即可得到乡村建设用地总规模。
        为防止乡村建设用地总规模被过度压缩,可通过预测规划期末县域乡村户籍人口及人均村庄建设用地指标,估算一个乡村建设用地总规模,从而反向校核上述乡村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合理性。


2.2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自下而上的合理分配
        在国土空间规划传导管控指标体系下,乡村建设用地指标是有限资源,应该在村庄之间进行合理的统筹协调和分解配置,使得乡村建设用地指标既集约节约又能满足实际建设需求,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三者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如何将乡村建设用地高效配置到不同村庄,这就需要在用地指标分解时制定差别化的配置方案。所谓差别化配置是相对于绝对平等配置而言的是在充分承认不同村庄差异化发展基础上的差额分配。要综合考虑村庄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基础设施条件、人口变化、发展趋势等,对上位确定的乡村建设用地总规模进行分配、校核,通过多轮反馈,逐步实现总量基本平衡、上下一致,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的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从而提高村庄建设用地配置效率,促进乡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乡村体系规划定位
        在目前提出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中,主要将国土空间规划分成五级三类,所谓五级,包括侧重战略性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侧重协调性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以及侧重实施性的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三类指的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在五级三类的基本框架中,乡村体系规划应该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县级专项规划,既发挥对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承接作用,也发挥对具体的城镇开发边界外的村庄保护与发展的指导作用。
4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分配的路径与方法
        通常来说,经济和区位条件好、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区域空间发展和政策倾斜明显的村庄发展潜力较好,有条件进一步发展集聚,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更大;而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经济和交通区位优势差、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薄弱、缺乏产业带动、布局分散且规模小的村庄一般发展代价较大,人居环境无法大幅改善,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较小。
        村庄发展影响因素复杂,很难用单一要素评判村庄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利用“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方法论,在保留研究对象复杂性的前提下,进行综合提炼,寻找关键点来破解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村庄的发展潜力评价就是村庄发展复杂情况下的关键点。
        通过建立一套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对村庄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分析,有效、合理估算村庄发展潜力,并基于评价结果,确定各村庄的发展优势,同时为合理分配村庄资源提供了有效手段,对于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1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体现科学性
        评价指标主要从定量的角度来描述评价对象的特征。借助统计方法与数学模型等工具,将影响村庄发展的各类要素进行量化,综合了多种因素来选取与潜力大小密切相关的指标进行评价,所以其结果一般较全面与合理,体现了相对的公平性,评价较为科学。
4.2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村庄发展潜力评价的数据来源一部分从现有的县(市)级农业年报或统计年鉴及相关管理部门处获得,部分数据通过村庄调研获取,因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4.3村庄发展潜力评价需因地制宜
        我国农村地区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大,山区、平原、丘陵地区的村庄发展影响因素各有不同,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因地制宜,并且应根据实际能获得的数据和深入的调研进行选择和调整。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村庄发展潜力进行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是一种理想的配置方案,无法体现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不可预见性建设用地需求,但其仍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在村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行反复校核,以确保分配结果符合地方实际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俊杰.村庄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反思与重构[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01)
[2] 张慧立.村庄规划人口及用地规模确定的几个因素[J].小城镇建设,2015(07)
[3] 徐文洁.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编制探讨:以山东省为例[J].小城镇建    设,2020(07)
[4] 陈波敏.关于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建材与装饰,    20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