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银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1000 )
摘要:从城市化的角度来看,过去的农村较城镇有极大的差距,城市中的便利、快捷在农村中几乎都难以寻到,在30多年期前,农村对于城市而言代表着愚昧落后,对农村进行规划几乎都是围绕城市的需求进行的,例如蔬菜基地、垃圾填埋焚烧场所等,即使经过30多年的发展,农村逐渐改善了传统的面貌,但在所谓的城市人眼中仍是贫穷、落后、脏乱差的地方。基于上述情况,从农村本体出发,结合农村中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定位,进而站在农村发展的角度上,思考乡村建设的未来方向和目标,对促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建设;方向;目标体系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近30年的规划中,乡村整体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从整体来看,乡村至今仍是以城市发展作为目标,没有从本体出发,考虑实际的资源利用与开发、产业发展、社会组织以及社会服务设施建设问题。近些年,实行了美丽乡村建设,这措施对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有积极的作用,但在执行过程中,仍有问题存在,导致乡村的城镇化进程进展缓慢。另外当今对于乡村发展的定位一直存在疑虑,尽管进行了很多的尝试,例如开展农家乐、土菜馆等,更甚者为了促进乡村的旅游资源,还有地区不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大面积承包土地,种植不合适生长的观赏性植物等,由于缺乏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方向,使得乡村建设仅仅停留在表面,根本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综合来看,之所以呈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对于乡村本质认识不足,也没有科学的对乡村发展进行定位,因此本文在城镇化建设进程逐渐加快的背景下,探索乡村建设的方向以及乡村发展的目标,对促进乡村建设有实际意义。
1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遇到的问题以及当前的发展目标
1.1当前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当前的农村来说,城镇化建设具体来讲便是一种依据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文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的“美丽乡村建设”。从整体来看,乡村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部分均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城镇化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进行乡村建设,以工业化内容为主,主要帮助乡村实现各种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为主,但同时也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这些工业化的设施布局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社会化过程的乡村城镇化,主要是人口和财富去向的问题,城镇化是人口聚集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城镇化将人们的财富吸引到城镇中,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纷纷在城镇中购买住房,由于资产向城镇中转移,乡村中各种投资比例不断下降,随着人口和资金的流出,乡村建设越来越显得成效甚微,长期以往,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由于城镇吸收了乡村大量的人口和资金,乡村中缺乏人口,各方面建设便日益缓慢,乡村的社会事业发展也越来越被城镇拉下,最明显的便是乡村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发展,由于目前乡村中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背井离乡,选择去大城市打拼,随着有了一定的基础,便也将孩子接过去上学,久而久之,乡村学校中学生越来越少,再加上由于乡村经济发展较城镇存在差距,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以及日常的生活设施都较为落后,几乎很难找到新的老师,没有了新的师资力量不断补充,学校教育难有新的活力,随着时间推移教育质量很难适应现今的教学环境,综合这些因素,形成了恶性循环。对于卫生事业也是如此,虽然教育和卫生等都有国家的扶植,但在整体的发展下,难以发挥显著效用[1]。
另外随着先进技术的发展,信息传输渠道有了更多的形式,受到新进文化的冲击,传统的文化逐渐消失失传,而新进的文化仅仅传播,并没有被大面积普及,进而导致乡村的文化娱乐设施严重缺乏,另外在生态环境中,随着乡村中的各种现代化生活设施也逐渐普及,各种污染因素逐渐增加,但是乡村却没有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也没有健全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系,缺乏管理,这使得乡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传统的农业文明逐渐被更方便的现代化机械所取代,同时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利润考虑也逐渐将企业搬离到乡村中,乡村的农业园区中原有的水利设施和道路体系为了方便工厂,很多都被破坏,以及现今的乡村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城镇安家,原有的传统村落和农田都处于荒废状态,还有一些人在乡村中修建了现代化的民居,这部分民居在空间布局或者建筑风貌上都与原村落布局存在差距[2]。
1.2乡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针对当前乡村存在的问题,在2005年,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便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并针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五方面内容。并且再2007年,党的十七大针对乡村建设问题又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往后一段时期,各省根据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并结合实际情况付诸行动,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变正式提出了“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指南。在2014年,在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我国的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发布了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表
2城镇化建设与乡村建设的关系
随着城镇化发展,乡村建设也逐渐迎来了巨大的进步,在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关于乡村建设也不断完善,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和当前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它们都是促进我国发展进步的有利政策,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随着城镇化建设持续开展,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工业化和现代化越来越普及,在城镇化经济发展的带领下,乡村经济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另外城镇化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乡村地区的生产效率,因为城镇化的进步,使得很多先进技术被大面积普及,节约了生产劳动力,在机械的帮助下,乡村生产活动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劳动力有了空闲时间,为了改善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这些人进入城镇里,又促进了城镇化建设,进而形成了良好的有利循环,促进了乡村和城镇的共同发展,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3]。
3城镇化进程中探寻乡村建设方向缺失的因素
3.1人才缺乏
加强乡村建设是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持续动力,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又足够的各方面人才作为支撑,在乡村建设中,很多工作也需要人才发挥作用。在农村建设中,虽然国家对乡村的经济投入不断加大,但是由于乡村的各方面条件均较城镇差,很多人才不愿意投身乡村建设中,而农村的优秀人才也更喜欢城镇的发展,通常都选择在城镇生活,优秀人才的逃离,使得当前乡村建设资源越来越不足。另外国家对于乡村建设投入了重视,但由于对乡村实际情况了解不够透彻,实施的政策一部分在落实时与实际情况不符,这对于我国的乡村建设有不利的影响[4]。目前虽然政府已经不断探索改善这种情况的措施,例如当前设立大学生村官的职位,尝试吸引大学生回归家乡,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施展才华的平台,鼓励大学生运用自身的学识改善家乡生活状态,促进乡村的发展。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大学生村官岗位设置权责不明确,在真正工作时,不能充分发挥权限,且很多地区由于种种因素大学生村官几乎没有实权,这都使得乡村建设政策发挥作用大打折扣,综合来看,这些因素对于我国乡村建设的方向的探索。
3.2城镇化扩展速度过快
由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开始逐渐扩展范围,使得邻近城镇的乡村都被城镇吸纳,形成了城镇的一部分,随着城镇化规模扩大,为例保证城镇的生活需求和发展要求,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城镇占用,这使得乡村建设中土地资源大幅度减少,缺乏优质的土地,乡村建设本来优势就较少,随着城镇化建设扩展,原有的优势也在不断被缩小,因此对于乡村的建设发展产生了阻碍[5]。
4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建设的目标选择
在城镇化进程下,国家的发展重点逐渐倾向与乡村建设,再2008年,浙江省便推出了“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在2013年,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提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针对乡村地区为主的区域发展与建设进行了探讨,并对乡村地区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的总目标要求[6]。
这些发布的文件体现了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且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以国家现代化建设作为依据,顺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综合系统的考虑乡村中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影响乡村建设的各种因素,并考虑乡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进行针对性的提升。结合乡村实际风土人情和地理面貌,从经济方面、社会发展、生态保护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制定实际执行的工作建设目标。其次乡村建设中,经济发展是一切的基础,无论是文化还是生态等都需要有经济提供支持,因此当前应将乡村经济建设作为第一产业[7]。目前大部分乡村仍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因此振兴乡村地域的主要途径仍是以高效的农业为主,为了保护农业需要做好土地资源保护以及图纸保护等工作。自从耕地承包制实行以来,极大的促进了生产种植的积极性,在城镇化建设开始前阶段,使得农业发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实施,耕地承包制度逐渐起到了阻碍作用,城镇化建设需要对整体环境重新进行划分,并依据实际需求对农村的耕地、园林和林地等部分依据城镇化的建设要求进行重新划分,而承包制使得耕地想要重新进行划分,需要与各家各户进行交流沟通,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开展工作。另外再乡村中园林通常起到保护耕地的作用,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的天然保护屏障,因此在进行乡村规划建设时,可以采取将耕地集中经营、园林多种形式经营的模式,依据原有风光打造多种样式的乡村庄园。为了吸引各地企业家前来投资,可以通过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进而实现工业扶助农业,城镇带动乡村的发展模式[8]。
除此之外还需要从社会发展方面加强乡村建设,主要是从乡村社会治理和乡村事业建设两方面进行,当前随着时代发展, 乡村社会治理方式也逐渐产生了变化,不仅接受了党的统一领导,还受到传统的地区氏族、宗教、“乡绅”等社会力量的管理,因此进行社会化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乡村中的实际风土人情,在不断强化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时,也应酌情融纳传统的社会人情。其次当前随着国家的大力扶植,乡村的社会事业建设不断完善,但是由于社会整体情况的影响,关于教育事业方面,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较弱,但是卫生医疗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想要推动乡村的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乡村人口分布,以及人员流失因素,综合进行治理[9]。
最后由于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不断被年轻人接受,很多传统的文化由于各种因素逐渐被淘汰,年老的掌握者想将其传承下去,但是年青一代不愿意学习,社会对其关注度不高,越来越没有人了解欣赏,长期以往这些文化皆都失传,因此保护乡村文化传承也是重要工作,保护文化不是将文化生硬的挂在纪念馆里,让人感叹,而是应该与时代融合,顺应发展潮流,巧妙地融入新的内涵,在实际感触中得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外国家也可以根据文化传承特点,结合人们的审美,不断对文化进行创新,让文化保持长远的传承活力。对于环境生态方面,可以结合实际乡村特色,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风景区或者自然农家乐等活动,维护乡村原有风貌,正确认识农村旅游建设,切忌生搬硬套,将其他地区的优秀项目照搬过来,或者为了适应城市化发展,强行将城市造园手段套乡村建设中。并做好生态环境监管,为了引进经济发展,很多企业都逐渐将厂子搬到了乡村,这些厂子的生产废料、废水等对环境会产生污染,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监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排放。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建设有益处也有负面影响,城镇化建设对于乡村的建设方向和目标选择有严重的意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建设应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而更好的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娟. 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与设计[J]. 城市周刊, 2019, 000(016):P.91-91.
[2] 王倩颖. 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与设计探析[J]. 商品与质量, 2019, 000(023):217.
[3] 胡光胜.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建设路径选择--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分析[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4):37-40.
[4]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及对策[J].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0(01):93-96.
[5] 李永萍. 论乡村建设的主体、路径与方向——基于湖北省官桥村老年人协会的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 2019, 146(02):112-124.
[6] 程波.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8(004):30-33.
[7] 文剑钢, 文瀚梓. 本期聚焦:乡村建设问题探析——新型城镇化的基本问题探讨——以苏南城镇化与乡村风貌保护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13(6):8-19.
[8] 许海娇. 以人为本视域下的乡村城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0, No.195(03):13-14.
[9] 何禾.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析[J]. 决策探索, 2019, 000(014):15-16.
【作者信息】张廷银,男(1963.1—),汉族, 河南郑州人,硕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