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美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村镇建设管理站,浙江 丽水 323500
摘要:县建设局立足实际,注重深入挖掘全县具有良好的原始村落格局和优秀的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等村庄,坚持规划和建设并重,强化传统村落保护,探索适合山区村庄规划建设发展的路子上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高标准规划、特色项目、特色发展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建设局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挖掘与保护,对全县254个行政村展开地毯式调查,详细了解每个村庄的资源禀赋,积极推进中国传统村落申报工作。共55个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位居全国第七。其中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1个,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1个,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6个,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47个。浙江省传统村落65个,其中55个是国家级传统村落。
二、景宁县传统村落的主要特点
1、传统村落选址特色鲜明
“大分散,小集中”是景宁畲族村落的分布特点,梧桐乡金兰村景宁典型的畲族村落,一个大畲村分为三个小畲村,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出口,但不同的小村落之间却有小山岗或树林阻隔,也有些畲族村落是用耕地分割,形成不同的地理空间。历史的演进,形成了景宁县传统村落多样的风格和类型。注重风水的畲族村落选址。在畲民的眼里,水就是财,水源就是财源。水的情结影响了畲族文化。因此在景宁县城内畲族村落的选址都是背山面水,环绕着敕木山的畲族村落是这样选址和分布的。
2、景宁传统类型多样丰富
景宁传统村落现存传统建筑主要是木结构、泥瓦房,泥瓦房现存的建筑类型主要包括民居、宗祠、神庙、廊桥等。汉族建筑注重中轴的对称,汉民在山里建造民居,大部分是按照中轴线原则,大门通常设立口轴线正中,同于受地形原不能建造大门的也要在中轴线前墙上打开一窗口。汉族无论在外部形态和内部配置也是不同的,注重房屋的精巧装饰、多变的建筑形式、抬梁和穿斗的结合。而畲族村落是里就没有这种建筑,清一色的三进五开的直排房,这不仅在功能上更加实用,也是畲族环境特别整洁的一个原因。
3、村历史历史久远
大际乡大际村有上千年的历史,有保留完整的建筑群,有多个文物古迹留存。主要集中在时思寺周边,以西一、西二村为核心。100年以上的建筑有16座,50-100年的建筑约74座,其中时思寺建于宋代,护关桥建于清代,分别于2001年和2013年列入国家级文物古迹。
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高演村任姓始祖从鹤溪迁入,为高演村的建村之始。村区有始建于1757年,光绪三年十月重修了环胜桥,1773年和1813年分另建了清风桥和迥龙桥。
三、景宁县推进传统村落保护的做法
(一)坚持高标准规划引领,将传统村落建设成留存乡村记忆的金名片。坚持将规划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先导,高站位、高标准开展规划,特色化、乡土化融入设计,一村一品,推动我县传统村落特色彰显走在前列。坚持“村落特色、乡愁特味”原则,聘请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因地制宜编制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合理划定核心保护区、建筑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为各传统村落的差异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引领保障,避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如“养生石寨”深垟村、“世外桃源”根底岘村、“生活着的畲族博物馆”吴布村、“南宋古村”茗源村等。截止目前,完成了5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57省级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
(二)坚持特色项目支撑,将传统村落建设成留住乡愁的立足点 注重文化底蕴传承和凸显,坚持从本地的风俗、生活习惯等元素中挖掘“文化符号”和“文化素材”,用好本地材料、体现本地文化、讲好本地故事。如李宝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木制山门、建石板路、石头墙等,层次丰富,尺度宜人。
同时,摸清传统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家底,厘清哪些需要抢救、哪些需要保护,哪些需要修缮,对于资金、技术等条件具备的古建筑古民居,开展保护性修缮,修旧如旧,确保与原有风貌特色相协调;对于一时不具备条件的,登记造册,制定阶段性整治方案,轻重缓急,分门别类科学推进。
(三)坚持特色发展为要,将传统村落建设成实现兴业富民的新增长。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传统村落盘活各类资源,激发要素活力,带动辐射三农、三产融合发展,让传统村落建设滋生出美丽的“连锁效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找准各村特色产业发展“苗头”,依托“景宁600”生态产业品牌建设,把生态产业扩面提质作为撬动美丽经济的强力支撑;加快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以古建筑、古民居为典型的人文景观,打造有故事、有文化、有情怀的乡村休闲新旅游模式,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良性互动,不断助推我县全域旅游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一)是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有所增强,但远未形成较浓氛围和合力。
(二)是村民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追求,大量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艺。这是传统村落受破坏的最主要、最直接原因。钢筋混泥土房、水泥地、彩砖路、粉刷墙、花岗石装饰等与传统村落格格不入。
(三)传统材料和技术研究的缺乏,不知怎么去保护传统村落。泥墙、石墙、雕刻等技艺研究不足,传统技艺师傅的缺乏,传统造价的奇高等严重制约传统村落的保护。
(四)农村空心化的趋势,村民对传统村落的投入动力不足,政府的下山移民及拆迁计划,不利传统村落保护。
五、村民对保护村落的意见和诉求
(一)通过传统村落的保护,使村里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
(二)对现有的传统民居进行修缮,使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对已破坏的祠堂、庙宇、戏台等抢修和适当恢复,留住乡愁;
(四)通过传统村落的保护,带动乡休闲旅游的发展,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
六、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保护传统古村落的思想认识,形成合力。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原因,使很多善意的举措,变成是对古村落的破坏行为。全面、深入地统一相关部门,相关乡镇街道、相关村的干部群众思想。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动员和部署,举行各种培训班和研讨会进行统一思想。
(二)部门通力协作,整合政策资金,集中投入。农办、建设局、文广新局、旅游局等对口资金进行整合,县财政增加资金投入力度,统一、有计划的投入。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传统落基础设施的投入;对村民建房及房子修缮的资金补助、技术指导;加大传统产业的扶持力度,对居民保持传统居住、耕作方式进行生活补助等方面。依托其独具特色的山水环境、传统的建筑风格,发展特色旅游经济,积极寻求通过旅游发展来保护传统村落。
(三)、成立统一的指挥协调机构。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求高,定位要精准,投入资金量大,牵涉面广,需要成立一个由县重要领导任组长,农办、建设局、文广新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避免各自为战,各有各的标准和做法。
(四)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引导历史文化保护。在发掘和保护的同时,进一步丰富文化载体,通过举办各项节庆活动、历史文化村落画展、摄影展和征文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让畲族传统文化引导城乡居民营造优雅、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务把历史文化村保护与利用推向一个新层次。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我国十四五规划的起始阶段,坚持高标准规划引领、坚持传统特色项目支撑,坚持传统村落特色产业发展尤为重要,这也是实现国家乡村兴的基础。除此之外,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过程,要充分挥规划建设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我国的传统化得到有利的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