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8期   作者:郭雪岩
[导读] 现阶段,城市生活的居民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导致城市公用设施不足问题出现,无法满足城市人口的需要。随着时间的累积,公用设施不足已成为目前造成城市发展速度减缓的重要因素之一。

        郭雪岩
        武汉市给排水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14

        摘要:现阶段,城市生活的居民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导致城市公用设施不足问题出现,无法满足城市人口的需要。随着时间的累积,公用设施不足已成为目前造成城市发展速度减缓的重要因素之一。市政给排水设计作为公共设施的基础,与城市的排水功能相关联,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海绵城市作为有效解决市政给排水设计工作的方式之一,已成为目前解决市政给排水问题的有效措施,施工单位应深入贯彻、推进排水系统的升级优化进程。
关键词:给排水设计;海绵城市;理念渗透
引言
        近几年,国内部分城市在雨量丰沛季节,饱受“水淹”的困扰,城市雨水排放不畅,在很大程度上对城市交通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不便。专家针对此现象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模型,科学、合理的排水方案能够提升雨水排放效率,同时实现水资源有效利用的目的。海绵城市的创新性雨水处理系统,可以提升水体净化效果,还可以有效解决漏水问题,储备的水资源可以用于循环再利用,缓解城市用水的紧张需求或用于城市绿化。
1.海绵城市概念下市政给排水设计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指在降雨时收集雨水,并对其进行净化和储存,减少城市地上给水,在降水量小的旱季为地表补充水分,维持水循环的正常进行。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维持良好的水循环是工作的重点之一。由于水循环可在生态循环中作为动力促进生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可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推动氧气再生成。良好的水循环是确保生态系统平稳运行的重要前提,在城市道路建设中,为了提升道路的安全性、稳定性、耐用性,降低施工成本,满足行车要求,须确保路基的稳定、路面的平整。积水会导致路面受损,降低路基的强度,为道路安全埋下隐患,城市道路给排水系统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硬质化道路持续增多,城市中裸土面积越来越少,导致积水难以排放,影响了水循环的正常进行,雨季时雨水的聚集会造成城市内涝。将海绵城市概念与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设计相结合,可促进城市生态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有效利用海绵城市的概念开展科学有效的市政给排水设计,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 海绵城市的优势
2.1水资源的合理二次利用
目前较多城市的水资源供应紧张,虽然雨水占水资源较大比例,但是由于目前缺乏对雨水资源利用的研究,雨水的有效利用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课题。如果能够解决雨水的存储问题,那么雨水资源的二次利用将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建成的海绵城市系统具备雨水的储备和净化功能,完成雨水水质的改善后将雨水集中存储,有效解决了雨季雨水的排放问题。处理后的雨水可直接用于城市绿地浇灌、夏季道路浇洒等用途。既节约了城市有限的水资源,又降低雨季对城市的不利影响。
2.2 提升城市综合品质,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海绵城市的排水系统与传统模式有很大的不同。通常情况下排水系统都无法实现对水资源的控制以及再利用,如遇到极端恶劣的天气,排水系统的设计处理流量不能满足使用需求,也是城市发生水患的重要原因。海绵城市排水系统的优点是可以在原有排水系统的改进基础上,能够有效修复系统的破损部位,防止恶劣天气对城市排水系统造成破坏,保障人们在恶劣天气的出行安全,同时还具有对水资源的净化和再利用功能。

海绵城市的排水系统设计理念是在传统的排水系统基础上,先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维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修整原有排水系统的管道,然后进行整体调试,提高排水系统的排放能力,优化排水系统的性能。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提升海绵城市的技术水平和工程适用性。
3.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3.1人行道应用
目前,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较差。首先,道路不平整,雨季容易形成较深的水坑,阻碍行人的正常通行;其次,下水道的排水口容易堵塞,一旦出现落叶、垃圾等,排水系统就会瘫痪,积水无法正常排出,导致路面大面积积水;最后,部分地区下水井的设置不合理,雨水较大时,路面积水较多,行人无法辨认道路的具体情况,易发生危险。因此,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对于城市的道路建设和排水系统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海绵城市理念在人行道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道路的设计和建设材料的选择方面。雨水含有一定的化学物质,长期积存在城市道路上,会对道路形成一定的腐蚀作用,造成路面坑洼不平,因此人行道路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坡度,保障雨水可以随着斜坡流入街边下水道。为了提升雨水的利用率,城市排水系统需要一定的设计与优化,以保障雨水的收集、过滤和净化,净化过的水可用于城市保洁和城市绿化灌溉等。人行道的建设材料应优选透水性能较好的材料,例如陶瓷砖、沥青混凝土等,其吸水性能较好,雨水可以渗入地下,地面不会有过多的积水,影响行人的正常通行。并且这些材料不会因为吸水发生体积膨胀、性能改变,从而导致路面不平、塌陷等情况[1]。
3.2机动车行驶道路设计
        机动车行驶道路建设一般使用不透水的原材料配合老旧的施工技术,易导致路面遇雨水后产生积水,影响地下水的使用,导致热岛效应的出现。将海绵城市的概念融入机动车行驶道路的设计中,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海绵城市概念的指导下,机动车行驶道路应采用具备透水性的材料进行建设,并配合先进的施工技术,可减少地上雨水流量,并补充地下水。在建设时可采用渗水性优良的沥青材料作为路面上层,同时使用不透水的原材料建设中层与基层,可避免路面积水,减小雨水对路基强度的损害。在降雨时,雨水会沿着设计的坡度流入盲沟中或直接流入道路旁的绿化带中,充分利用了水资源,避免了路面积水情况的产生,实现了生态的优化。
3.3衔接带的设计
海绵城市理论不仅可以应用于到道路建设方面,真正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多个海绵体进行连接,还可以打造整体的城市渗水、储水系统。衔接带的设计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需要将道路、绿化带、建筑物进行有效的连接,是构建整体海绵城市的基础。在衔接带的设计工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形,在最节省空间的情况下,实现多个海绵体之间的有效连接,衔接带的设置可以利用中途渗透技术和源头渗透技术,或设置植草沟、湿地等进行雨水的排放与收集,不同的地区可以进行不同的规划,在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可以增加雨水的收集,等到干旱时节用于城市的灌溉、清洁等,可以有效缓解调节城市的湿度,节省水资源。在降水丰沛的地区,可以在绿化带中铺设泥土、砂石等,将雨水进行粗过滤,或者直接对雨水资源进行净化,净化后的雨水可以被充分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使用。
结束语
目前,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加适宜的居住环境,还能实现水资源的回收利用,为人类长期繁衍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龙.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0(33):83+86.
[2] 陈梓君.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 住宅与房地产,2020(12):104.
[3]丁锡峰.“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24):231-232.
[4] 王欣宇.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297-298.
[5] 宋旭升, 王辉霞.“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36(7):128-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