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平
浙江海宏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310000
摘 要:地震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危害性以及随机性,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会部位,地震频繁。基于此,设计和研究人员越来越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及抗震技术,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及技术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不断增强建筑的抗震水平。本文先是对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进而围绕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提出了几点提升抗震强度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基本原则
1?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
1.1?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遵循的原则
第一,要从建筑结构的整体进行规划。要想有效地保证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效果,需要保证建筑设计的均匀、对称以及规整,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就需要对抗侧力的结构进行规划。地震带来的影响巨大,要想保证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还需要通过合理的结构将地震过程中的破坏力分散,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结构造型时,尽可能选择规则的图形或者对称的图形,在这些图形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对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进行调整,保证建筑结构能够良好地聚集和传递惯性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第二,需要科学地设置抗震防线。建筑工程的结构体系是由很多结构分体组成的,这些分体之间相互协调工作,共同保证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近些年,我国发生的地震不仅破坏力大,还会伴随不同程度的余震,余震同样会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健康带来威胁。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应当设计多道抗震的防线,避免地震对部分结构引起的破坏影响到整体体系的抗震能力,同时降低余震对建筑物带来的破坏力。
第三,还需要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刚度。地震作用力的双向性会对建筑结构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结构要充分考虑到地震作用力的双向性,当地震发生之后建筑结构的各个方向都能够对地震的作用力进行抵抗。建筑物的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的作用不同,为了保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设计师的设计时,要合理地控制主轴方向上的刚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结构原本的形态;同时还要利用柔性结构抵抗地震对建筑结构带来的破坏力,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之后还能够保持原来的整体结构,最大程度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最后,需要进一步明确地震力的作用和原理。地震发生的时候建筑物是通过消耗以及分散地震力保证自身的安全性,因此,要想保证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需要对建筑结构的抗震原理进行充分研究,从而调整建筑的内部构造,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1.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要求
我国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设计有明确的三水准的总体要求。三水准分别是小震不坏、中震不修以及大震不倒。其中,小震不坏指的是当发生较小规模的地震时,建筑物的抗震结构设计足以抵挡,同时保证震后建筑物在不需要进行维修和养护情况下依然能够正常使用;中震不修则是要求建筑结构在受到与当地规定的抗震等级以及抗震强度相同的地震之后,仍旧不会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通过维修检护之后能正常使用;大震不倒指的是建筑物在遭受超过当地最高抗震等级的地震之后,仍旧不会发生倒塌和受到严重的损坏,保证人们的生命健康。
2?我国现阶段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中的问题
2.1?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多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人口开始向一线和二线城市集中。人才的集中化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速度,但同时也给这些一线和二线城市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问题不仅会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交通堵塞,同时也会带来很大的住房压力。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建筑工程的负责人抓住这一商机,开始大批量地建造楼层较高的建筑物,导致我国现在高层建筑的数量持续增加,许多建筑物的高度甚至已经超出了国家的相关规定。建筑物的高度会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建筑物的楼层较高,会影响到建筑结构的正常性能,地震发生之后建筑物无法按照设计对地震力进行消耗和分散,最终导致地震力的破坏力大大加强,给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带来了风险。
2.2?建筑结构体系以及材料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逐渐认识到了建筑物的材料以及结构体系对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因此在设计人员应当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的材料以及体系。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建筑工程依然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该结构的位移限制会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造成一定的影响。钢架结构也很难改善较大的变形侧移度。这一条件导致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不仅得不到提高,同时还会导致钢结构的荷载力大大加大。结构转换层的结构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提高加强层和转换层的刚度,会导致刚度突出,从而使相邻柱构件之间的剪力增大。
2.3?短柱和轴压比在设置过程中存在问题
调查显示,我国许多高层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通过增大柱的断面对控制柱的轴压比例进行调整,但是即使采用高强度的混凝土也无法对这种类型的建筑结构进行缓解。限制柱轴压比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柱子在偏压的情况下产生严重的形变而影响到整体的结构,一旦柱轴压比的比例没有调整到合适的范围,很容易导致柱子的结构被地震作用力破坏,混凝土被压碎,最终导致结构的延性降低,对建筑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造成不良的影响。
3?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水平的提升措施
3.1?控好建筑物的高度
建筑物的高度是影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避免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对地震作用力的分散和消耗作用降低,要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以及具体的地形以及地质条件,将建筑物的高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不仅关系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保证建筑高度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当地政府应当成立专业的监督团队,要求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必须向政府先行报备,上交建筑物高度、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结构等一系列资料,通过政府部门审核之后才能开始施工。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在工程的施工期间选派监督人员到现场进行检查,详细地对建筑材料等情况进行核实,保证当地所有的建筑物在规定的高度内。
3.2?妥善处理建筑结构的荷载以及抗震构造
建筑结构的荷载以及抗震结构的类型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师应当协调建筑结构中强和弱的关系,合理地提升剪、节点以及柱之间的位置强度,同时适当地削弱梁、弯以及拉力中心等部位的强度。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应当保证柱端的承载力大于梁端的承载力。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需求对建筑结构中各部分的荷载进行调整,将其控制在材料和架构允许的范围之内。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当根据建筑结构的实际类型,进一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构造,保证整个建筑结构和抗震结构同时具备良好的抗震能力,最大限度提升整个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砖混结构的建筑应当配合使用水平圈梁加内外连续墙的抗震设计,水平圈梁可以施加一定的约束力,从而对地震作用力起到一定的抵抗作用,而内外结构墙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塑性变化以及提高位移程度,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性以及延展性,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
3.3?优化建筑物抗震结构的整体设计方案
整个建筑结构是由许多分结构组成的,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结构的时候,应当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保证整个建筑结构具备平衡对抗地震作用力的效果,提高建筑结构抗震的整体性。设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当针对不同的结构体系采用不同的抗震措施,同时还要注意不同的体系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以及经济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应当结合工程和当地的实际情况,保留一定的余度,避免某一分结构遭到地震作用力破坏之后对建筑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造成巨大的影响。设计人员还需要将震害的传递路径清晰地标注在结构图中,保证施工人员可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保证应力传递过程的连续性。
结束语
根据以上分析,建筑类型不同,其所具备的性能也有所不同。国家对于建筑业的发展极为重视,确保建筑安全是当前建筑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开展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强化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安全的重要基础。因地震灾害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社会具有极强的破坏性,所以必须强化抗震设计以确保建筑物能更好地保障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孙海宾.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重点分析 [J].建筑·建材·装饰,2020(06):220,226.
[2] 任胜.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浅析及工程实例[J].建筑与预算,2020(7):56-59.
[3] 陈文智.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有效对策探讨 [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