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善林
东明县沙窝镇人民政府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各行各业都获得了发展机遇,农业也不例外。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相关工作者也不断地进行了技术创新发展。文章以互联网技术为发展的背景,以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推广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融合策略
1 前言
互联网技术逐步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应用,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农业技术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对于农业中的控制施肥量、播种量、农药量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互联网+”农业概念
“互联网+”农业即为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将科学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生产的转型发展,将农业发展不断地推向智能化和信息化。在该生产方式中,互联网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环节中,例如在农业的生产环节中、营销方面以及最终农产品的加工环节中。
3 “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3.1 可以保障农产品的安全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这不仅给相关检查部门带来了更多的压力,更难以保障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也使得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不放心。如果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农民对于化肥的使用量以及播种量等各个方面。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保障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更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降低农民的损失。
3.2 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会有越来越多的渠道,生活也会多元化发展。以往农民的主要收入依靠耕种粮食,但是一旦遇到天灾人祸,会遭到很大的损失。有些地区的交通不发达,所以农民的农产品无法进行销售,会出现大面积的滞销问题。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快递的形式将农产品在网上进行售卖,不仅可以大幅度地提升经济效益,还可以节省人力资源,促进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
3.3 为我国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基础
隨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上涌现出众多的便捷网络工具,例如电脑、手机、打印机等众多设备的使用,有效促进了农产品信息的推广和发展。人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在云端进行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再将该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应用到实践中,可以有效地避免各种自然灾害,可以为农业提供更多的发展。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培育等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利用该数据技术来对气象的信息、当地土壤的信息、动植物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最后提供给相关农业部门,为政府提供相应的指导,为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的便利服务。
3.4 解决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脱节的问题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农产品的产出量,提高农业的成果转化率,相关农业技术人员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相关信息,将该信息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整合和收集,开发出更加创新性的技术,再将该技术应用到农产品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农产品的科研转化率,促进科研技术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创新型技能,将科研与农业实现更好的融合。
4 “互联网+”与农业技术相融合存在的困难
4.1 互联网融入农村存在认识方面的偏差
首先,大多数的农民依旧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和农业销售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在我国的广大农村依旧存在着“不愿意,不敢,不会使用”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极端:一种是政府大包大揽,一切都管;另一种是放手不管的现象。其次,还存在做法上面的偏差,即为有些农村地区急于求成,不考虑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对于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投入力度小,很多地区依旧没有网络的接入。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互联网在农村中的使用和发展。
4.2 “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依旧存在短板
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依旧巨大,我国的有关学者对201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据鸿沟差距为36.2%。很多农民不愿意上网,还有大多数的农民是不愿意上网。同时,我国的农业大数据技术、农业机器人技术等多项农业信息技术都可以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发展中,但是目前我国的这些信息技术仅是停留在实验阶段,没有真正的实现推广和大范围的实施。同时,农村的物流业比较落后,无法真正的与城市物流进行对接,为此就导致了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体系滞后,很多的农村产品无法实现及时的销售。无法与城市之间的物流链实现对接,这也是农产品无法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的问题所在。
即使有些农村地区实现了物流的及时配送,但是在农业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研究还是对外依赖比较多,农民自身根本不会主动参与其中,这不仅是农民自身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导致的,更是很多农民与当代信息时代相脱节,不愿意主动地去融合互联网时代导致的。
4.3 “互联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商业模式
从2014年,我国的电商迅猛发展,很多的电商平台为了抢占市场先机,都将广阔的市场提供者转向了农村地区,例如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大型电商。同时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发展,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优势。同时,在我国各项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众多农民也进行了创业发展,各个省份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不断增多,而且创新创业的多数年轻人都参与到了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中,推动了“互联网+”与农业生产技术的相融合。但是,由于农业发展本身微薄的收入和营销成本的加大,很多的人最后还是放弃了在农业中的发展,而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大规模运用也是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无法形成有效的商业链,无法真正的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农村,无法真正的实现使用互联网技术农业大规模机械化的生产。
5 “互联网+”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融合运用策略
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的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更是我国政府大力提倡的“互联网+”行动的一个环节。如何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的融合,更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层面。
5.1 利用“互联网+”推广技术示范,转变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地区可以大力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来发展电子商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销售农产品。例如做得比较好的,可以利用淘宝、京东、抖音等广大平台来进行农产品的销售。同时,农民在种植相关产品之前,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对消费者进行信息的收集,了解广大群众对于农产品的实际需求,为相关消费者制定独特的个性化的种植服务,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制订不同的农业种植计划。首先,可以实现农产品的顺利销售,减少农民的损失,降低滞销情况的发生,可以让广大消费者更加的满意、更加的放心。其次,利用网络平台,农民可以对潜在的消费群体进行农产品的众筹活动,对即将要收获的农产品进行预售,对于市场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不仅丰富了农产品的销售途径,更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风险,提升了经济效益。实现互联网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拓宽销售的途径,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最后,一些交通便利、环境保护较好的农村地区,还可以建立农产品养殖观光基地,引导更多的人前来旅游,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将农产品的技术实现一体化的发展。一些处于山区的农村地区要深入地改变产业结构,合理整治农村资源,优化产业配置,例如可以建立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运输等一体化的产业链,扩展农产品的价值,优化农产品的发展力度,培养新型的产业结构,提升广大农村的经济效益,提升农民的收益水平。
5.2 利用“互联网+”连接科研推广,为农业生产提供网络信息服务
在农业科研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业新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例如可以对农业生产中的信息进行及时关注和发布,对农产品的种植阶段进行跟踪和反馈,对病虫害的情况进行预防和了解,及时对养殖的动植物疫情进行防控和管理等。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预测和了解相关农产品的售卖价格,从而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价格控制和了解。例如,如果市场上的相关农产品供应链接近饱和状态,农民就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来减少自身的种植规模。如果通过互联网技术了解到的农产品数量和规模较小,就可以扩大种植规模,扩发经营范围。还可以对农民進行培训和学习,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互联网知识,获取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如果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地进行解决。
5.3 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就是农民的不合理种植活动和生活导致的。例如,最为严重的就是农民对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不良使用,给农村地区的土地和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负担,更带来了大气污染等问题。通过“互联网+”在农业中的使用,可以让农民更加清晰地明白要用多少农药是合理的,什么时候施加农药是安全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药的错误使用率,提升了农产品的安全性,更减少了环境污染的发生。“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种植技术,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我国农民增收、农村增富带来了更多的益处。
6 结论
“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农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提供更加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农民知识水平的提升,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运用,可以对整个农业的过程进行管理,从农作物的种植到农产品的收获过程,以及农产品的销售等多个环节。不仅完善了农产品的质量监督,更加提升了农民的生产化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泉,张璐帆.互联网技术普及对农业保险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SBM-T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9(10):40-48.
[2]周振.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农产品供需匹配新模式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J].宏观经济研究,2019(6):108-121.
[3]倪浩,刘志民.家庭农场互联网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9市270户家庭农场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19(2):34-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