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块拆迁安置房规划与海绵城市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3月8期   作者:李捷
[导读] 在安置房项目的规划建设过程中
        李捷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8)
        摘要:在安置房项目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地块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结合海绵城市实际的需求、人性化设计的配套设施,可以建设出和谐的居住环境与城市的新功能场地。在本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经过各方的努力,使得拆迁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提高了其生活居住的水平与质量,同时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区域城市整体形象。
        关键词:城市规划;安置房建设;海绵城市

1.项目概况
        下城区潮鸣艮山单元XC0202-R21-01地块拆迁安置房项目,地块南至健康路,西至杭州市体育中心,北至XC0202-A4-18地块,总用地面积12626㎡,其中保留建筑用地面积6606㎡,保留建筑总建筑面积17347㎡;新建部分主要建设住宅及其配套服务设施用房、地下停车库,新建部分总建筑面积3万㎡,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2万㎡,地下建筑面积8500㎡。项目的建设是加快浙江省全民健身中心工程推进、安置地块原有居民的需要;是实现土地集约型使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2.建筑设计基本原则
        为了项目在规划设计时功能布局合理,形成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建筑风格,为区域内安置的住户提供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在规划与设计时,遵守的基本原则是:(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人是城市设计的目标和决定因素,因此在方案设计中考虑满足住户物质需求的同时,更注重住户心理上的各种需要。此外,注重绿化广场空间组成,给人以强烈的归属感和传统生态院落的情怀。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多层次绿化系统的建立及景观休闲空间的构造,极大地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合理的功能布局,方便的交通,宜人的空间设计以及健身、休闲等配套设施的设置,有助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2)简洁的建筑造型。外形力求简练,功能讲究实用,装饰材料品质精良,关注环保可持续性发展;并与周边原有的建筑、商业配套等在其建筑色彩上、风格上协调一致。(3)科技原则。将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与传统的居住生活要求有机结合,实现小区网络智能化管理,提高住宅功能质量和居住环境水平,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经济、科学、超前的现代化居住空间。
3.项目总体规划
3.1总平面布置
        项目总平面布置,强调建筑群体的整体感,通过主要景观轴线的引入将周边建筑联系起来。设计中通过建筑布局和整体形态的变化,结合用地限高要求,使住宅建筑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根据用地特征、建筑布局、功能定位及空间景观序列,本小区形成了大组团和多个主题庭院的景观格局。通过住宅组团的灵活组合,使住宅用地较为完整,利于组团的形成。(1)社区整体布局充分融会造园艺术之精华。住宅点线结合,楼与楼之间互相围合,使之向外延展中带着内向含蓄的气质。设置中心景观绿地及游憩空间,辅以穿、透、掩、映,虚实相应等手法,展现不同的情调意境,在整体气质一致的情况下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功能特色。流线形的景观园路引领着整个空间的连接流转,再配之以小景点点缀,自然、恬静。(2)宅间景观非常人性化,提供了足够私密性空间和遮阴效果良好的休憩场所,多以植物关系和铺装关系划分空间,使其与建筑围合关系即有一定的独立性,又自然流畅。(3)立体空间上有花架、有景墙、花钵、树池等设施,在细节景观上简练而精致,以一些小座椅、景观植物等作为对景点,相映成趣。还配以石桌石椅,游戏沙坑,晨练设施等,更加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方便。景观场地的高低起伏,增加了景观的趣味性。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能产生令人惊叹、舒适的效果与感受。(4)住宅布局以板式与点式住宅建筑相结合的方式,选用轮廓方正的住宅楼方案,较容易满足下城区对体型系数和住宅日照的严格要求。住宅户型布局注重南北通透,并保持景观的开阔性。
3.2交通组织
        根据现场踏勘,现状规划地块周边总体交通情况一般,主要依靠东侧东健康路和南侧健康路实现对外的交通联系,项目交通组织结合地块现状及规划交通情况进行组织设计。(1)出入口设计:本地块出入口设置在南侧健康路。(2)车行道路:总图在场地内设置环形车行道路,车辆从主入口进入地块后可就近进入地下停车库。

地块内部道路整体呈环通状,沿建筑布置。内部道路宽度为5-10m。本项目住户多,车辆来往密集,对机动车泊位需求量大,机动车采用地下车库的形式进行设置,设有三层的地下车库,两个地下车库出入口,共设有机动车停车泊位171个。(3)步行道路:项目拟设计的步行体系包括入口广场和景观环道,基地外围结合主要道路和建筑出入口形成人车混行的交通模式,基地内部景观绿地形成独立的步行交通区域,营造便捷、安静、景观优美的步行空间环境。
4.海绵城市的应用体现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建筑屋面和园内路面径流雨水,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引入城市绿地与广场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如结合绿地和景观水体优先设计生物滞留设施、渗井、湿塘和雨水湿地等。项目拟按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控制标准进行低影响开发雨水工程设计。
4.1场地设计
        ①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广场、道路周边宜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②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除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罐、渗井等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外,还可结合集中绿地设计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等相对集中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衔接整体场地竖向与排水设计。③景观水体补水、循环冷却水补水及绿化灌溉、道路浇洒用水的非传统水源宜优先选择雨水。本项目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④雨水进入景观水体之前,设置前置塘、植被缓冲带等预处理设施,同时采用植草沟转输雨水,以降低径流污染负荷。景观水体采用非硬质池底及生态驳岸,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或生长条件,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必要时采取人工土壤渗滤等辅助手段对水体进行循环净化。
4.2建筑设计
        ①屋顶坡度较小的建筑,采用绿色屋顶,绿色屋顶的设计符合《屋面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②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③建筑材料也是径流雨水水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优先选择对径流雨水水质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建筑屋面及外装饰材料。④限制地下空间的过度开发,为雨水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路径。
4.3道路设计
        ①室外道路设计,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便于径流雨水汇入绿地内低影响开发设施。②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路面雨水首先汇入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设施内的溢流排放系统与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或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③路面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路面设计满足路基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
4.4绿化设计
        ①绿地在满足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公共空间、提供游憩场地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结合绿地规模与竖向设计,在绿地内设计可消纳屋面、路面、广场及停车场径流雨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②道路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前,利用沉淀池、前置塘等对进入绿地内的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径流雨水对绿地环境造成破坏。③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盐、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
5.结束语
        经过对该项目的建设,相信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妥善地安置本地块原有居民,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北侧省全民健身中心项目的快速推进,有利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有利于改善城市形象、打造“美丽杭州”、建设“两美”浙江示范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作者简介:李捷(1973.6 出生),女,汉族,籍贯(浙江),本科,现任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职务,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