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导下的乡村特色风貌营建策略

发表时间:2021/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3月8期   作者:任连琨
[导读]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在以一个较快的速度不断发展着
        任连琨
        广西汉和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53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在以一个较快的速度不断发展着,与此同时,我国的城乡经济的差距也在不断地缩小,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快,乡村建设逐渐呈现出了一种崭新的风貌。本文研究文化引导下的乡村特色风貌营建策略。

关键词:文化引导;乡村特色风貌;营建策略

前言
        随着我国乡村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中出现了“乡村热”、“田园热”与“民宿热”等风潮,这些风潮的发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的乡村环境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这样的现实情况面前,对于乡村建设的文化引导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1.对乡村特色风貌营建进行文化引导的现实背景
        之所以要对我国当前现有的乡村特色风貌营造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化引导,其主要的现实背景是当前传统文化面临的严重危机以及全民的乡愁意识。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全球化,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类与传统的地域空间逐渐分离的现实状况。也正是因为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乡村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各自特有的风貌正在面临着消逝的危险现状。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
        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分便利的交通方式、信息共享的互联网资源,这一切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变化都是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生活方面的便利,还有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如果我们不能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坚持我国的传统文化,那么我国现有的传统文化以及无数的乡村地域特色就会以非常快的速度消逝。
        乡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但与此同时,又是当前飞速发展的政治和经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乡村很容易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中由于一定程度的利益而被牺牲或是放弃。这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频繁进行的拆村并点、进城上楼以及建设用地增减挂等“建设暴力”行为都是当前对乡村的特色风貌做出牺牲与放弃的行为。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建设暴力”行为,乡村已经成为了我国进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难点与关键点。
        早在二零一三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经在中央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了“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番话引起了当时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进而引起了全社会范围内的热议与讨论。但是,记住乡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在乡村在对于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以及针对过去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于文化与情感的自觉认同。邹德慈院士曾经提出三个行为动词,分别是“望”、“看”、与“记”,而这三个行为动词也在时刻地提醒着我们,也就是人们,只有人才是解决这场传统文化消逝危机的最重要的关键与核心。我们要呵护乡村中的传统文化,要不断地加强我们自身的对于乡愁的意识,要想真正的解决这场传统文化的消逝危机,最关键的就是要唤起所有人心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固有坚持。
2.不同风貌特征的乡村面临的不同问题
2.1原生态的传统特色风貌乡村
        原生态的传统特色风貌乡村是承载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类型的乡村分布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偏远地区。但也正是因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偏远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这部分乡村的经济发展普遍比较缓慢,因此这部分乡村的传统特色风貌遭受人为破坏的痕迹较小。
        原生态的传统特色风貌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空心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类乡村中的青壮年大多选择走出乡村生活,乡村中大部分只有老人在此留守,这就自然而然地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空心化。随着年轻人的不断外出,原生态的传统特色风貌乡村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家庭结构随之解体,文化也得不到下一代的不断传承,自然而然地,这部分乡村中的传统文化也就慢慢衰落。除文化之外,乡村内部的古庙、古桥以及古井等承载了众多传统文化的相关生活设施也因为使用频率与修缮频率过低而逐渐消逝。
2.2有关旅游发展的特色风貌乡村
        这种类型的乡村主要是依托了乡村所特有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以及乡土文化等独特资源,这部分有关旅游发展的特色风貌乡村主要是一些名村古镇、传统村落,或者是距离发达城市距离较近的环境较好的乡村,这部门乡村通过发展相关的旅游产业、经济以及开发相关的城市近郊游等休闲娱乐的项目而得到了较为良好的发展,进一步地形成了以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业农业等为主题的新兴支柱产业,推动了乡村内部的经济发展。


        但是这部分有关旅游发展的特色风貌乡村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这部分乡村对于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了过度的打造,但是乡村的实际品质并不高。许多乡村在看到了较为巨大的经济利益后就在资金以及相关的发展计划都严重匮乏的情况下盲目地大肆开发,这就导致了这部分乡村所建设的工程的实际质量严重低下。这些质量较差的开发方式不仅不能使得乡村的风貌锦上添花,反而严重破坏了乡村原有的风貌格局。
        最后便是开发的模式过于单一,甚至会出现严重的雷同现象。许多有关旅游发展的特色风貌乡村缺乏相关的构思与发展设计,这就直接导致了乡村的旅游发展模式过于单一,十分雷同。比如,现在许多发展旅游业的乡村都模仿古商业街,开设了大量的现代化娱乐场所,并且在这些现代化的娱乐场所当中采用了相同的经营模式,严重缺乏相关的创意设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该乡村所特有的风貌。久而久之,这些毫无特色与创意可言的经营方式不仅不能持续地具有吸引消费者的能力,反而还对大大削弱人们对于乡村旅游的热情。
2.3缺乏明显特色风貌的乡村
        这部分缺乏明显特色风貌的乡村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2.3.1缺乏价值较大的传统建筑
在这部分乡村中往往缺乏具有浓厚历史价值的建筑。并且乡村内部的房屋建筑大多也因为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展现出十分破败的景象。乡村内部的建筑也大多是一些无人看管的房屋,房屋要么宅院空置,要么腐烂倒塌。乡村的整体的破败是由这一个个破败的建筑所衬托出来的。
2.3.2乡村内部的居民住宅大多毫无特色并且质量较差
        这部分乡村内部的居民住宅大多建造时间都较长,并且几乎没有进行过较大规模的翻修,因此乡村内部的整体风貌并不会与之前有较大的改变,并且居民住宅的质量普遍较差。甚至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私搭乱建的现象,乡村内部的整体环境较差。
2.3.3乡村的整体规划与布局都十分单调并且毫无特色
        由于这部分乡村内部的建设规划十分简单并且较为粗放,乡村内部在初始建设以及后来的规划建设中也往往采用的是较为简单的行列式布局。乡村内部的居民住宅也主要是中规中矩的标准化宅院,乡村内部的空间设计也十分单调,缺乏变化。也正因为设计较为传统,乡村内部也极其缺乏相关的公共配套设施以及质量较高的公共空间以及公共场所,同时也没有能够进行依托的自然景观。
3.文化引导下的乡村特色风貌营建策略
3.1以村民为主体
        在城市当中,要想对某一处进行一定程度的景观治理,往往是通过政府的园林部门、环保部门、城管部门、水利部门等机构,并且还可以与相关的科研院所展开一定程度的合作来进行景观的专项治理,除此之外,政府的财政资金也可以为城市内部的景观治理提供较为持续且稳定的资金来源。但是在乡村当中,要想进行风貌的相关营建,就需要由村民个人以及村民集体进行相关的营建工作,除了村民之外的一切力量都不能进行持续而稳定的特色风貌营建。
        并且在乡村的传统观念当中,只有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外来的资金早晚会有用尽的一天,外来的人力也早晚会有离开的一天,至于乡村内部的村民,才会真正地为乡村的特色风貌营建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也正因为如此,只有依靠乡村内部的村民的力量,才能对乡村的特色风貌进行持续且稳定的维护与发展。因此,乡村内部在对特色风貌的具体营建做好了相关的设计与规划后,就需要切实地引导乡村内部的村民在力所能及的最大范围内进行自发性的特色风貌营建。
3.2积极地进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通过对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积极地弘扬与传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乡村内部村民的实际文化自信以及幸福感。通过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与幸福感就可以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地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进而对乡村内部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乡村中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正式乡村特色风貌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历史的重要载体,是村民以及闯荡在外的游子的乡愁的寄托。只有村民能够真正地重视传统文化,真正地珍惜乡村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够在文化引导下促进乡村特色风貌的实际营建,进而引导乡村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乡村特色风貌虽然是每个乡村所特有的,但是在乡村进行特色风貌的营建过程中,确实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对乡村的特色风貌营建做出一定的文化引导。只有通过文化引导的形式,才能够保证乡村特色风貌的营建过程更加的顺利,进而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剑,王郡.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的特色乡村营建研究——新宾满族县腰站村设计实践[J]. 装饰,2018(7):136-137.
[2]陶机灵. 美丽乡村"乡愁"营建初探——以郑楼湾美丽乡村开发项目为例[J]. 绿色科技,2017(17):47-48,52.
[3]单馨雨,陈西羽,吴涛. 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设计与营建 ——以睢宁县鲤鱼山村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7):279-2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