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3月8期   作者:何刚
[导读] 新形势下,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方面存在保障能力不足
        何刚
        武汉谱尼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100
        摘要:新形势下,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方面存在保障能力不足、缺少统一评价体系、缺乏完善制度等问题,对监测质量管控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应重点统一相关的监测质量评价标准,增强质量保障能力,完善监督制度和管理制度,增强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效果。
        关键词:新形势;生态环境监测;质量
        一、在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分析
        (一)质量保障能力的缺乏
        对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来讲,工作环节很多,主要包括布设监测点位、采集相关样品、到现场开展测试工作、保存与制备样品、样品运输、开展测试工作、记录和传输数据信息、编制工作报告、报告存档,每个环节都需要保证质量。但是,目前部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存在质量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操作环境不良、使用仪器设备不够先进、试剂选用不合理,或者人员在操作期间缺乏专业能力、工作素质,导致监测工作的质量降低,不能满足技术规范标准,很容易发生数据结果误差等问题,导致监测工作质量降低。
        (二)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的缺乏
        目前,在有关生态环境监测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等问题。一方面,在监测主体的生产性、过程的生产性、价值的生产性方面,没有提出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评价要求、评价规范,不能借助科学手段开展有关的质量评价工作。另一方面,评价指标过于局限,只是量化评价指标内容,难以综合开展有关的评价工作,不能深入分析和考核监测结果是否准确、完善,导致监测质量评价工作效果差,难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的缺乏
        1、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在内部质量监督工作中,相关监测机构开展内控工作,但是由于缺乏正确观念,过于重视业务工作内容、忽视质量控制,过于重视技术应用、忽略管理工作,很容易出现内部质量监督问题。在外部监督过程中,主要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执行监测质量监管工作,但是由于专业监管人员数量较少、专业知识不足,很容易出现外部质量监督管理的效能问题,再加上没有制定监管工作制度,很难真正意义上全面落实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管工作。
        2、缺乏关于质量保障方面的完善制度。近年来,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已经重视维护有关监测工作机构的社会诚信度、公平性,在监测服务市场化改革后,具有一定社会化的监测工作机构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增强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但是,由于监测市场尚未成熟,没有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很容易对监测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利益驱使之下,可能会引发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等问题。同时在监测机构的工作中,容易受到体制机制方面的影响,例如在行政干预、没有充足收入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系统监测数据误差问题,也可能会出现随机性误差,不利于维护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不能确保监测工作质量。
        二、在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提高策略
        (一)加强监测质量保障能力
        1、应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工作是专业性要求非常严格的技术工作,对监测工作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所以必须保证机构、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以便准确预防各种因素带来的影响,提高质量保障能力。具体的工作中,应定期开展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人员的专业技能、工作素养,使其可以掌握控制监测质量技术,在工作中可以有效规避、预防不良因素对监测质量产生的影响。
        2、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快制定技术人员准入制度,提升内部人员的技术能力、专业水平,确保新型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良好应用和落实。


        3、在质量保障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应引进新型监测技术、仪器设备,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不断丰富环境监测的技术元素、设备类型,争取在新形势下借助先进技术和设备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解决有关环境监测工作的问题与不足。
        (二)监测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
        1、生态环境监测过程非常复杂,在完善质量评价工作体系的过程中,应重点设置监测工作整个过程的质量评价指标,对于不同工作环节、监测程序,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质量评价,及时了解各个环节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采用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便于进行监测环节和质量控制程序。
        2、在具体的质量评价方面,应落实有关技术指导规范、质量控制的技术规范标准,统一监测过程、监测结果的质量评价指标,创建完善的指标体系,深入开展监测结果精确度、不确定性的评价,保证有关监测质量得到全面评价和管理控制。
        (三)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
        1、应完善有关质量监督工作制度。将内部监督作为主要工作、外部监督作为辅助工作,增强整体的监督工作能力和效果。在制度中应明确提出要求,监测机构必须安排专业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运用现代化的监督管理工作理论与方法,深入开展内部质量监督活动,创建数据管理平台,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创建新型内部监督模式,全面监督和记录监测工作所有数据信息,保证整个流程的监测质量都能够可追溯,便于开展内部监督控制工作。在制度中应提出外部监督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外部监督队伍,使用创新性的工作方式开展随机性、交叉性的检查工作,从事后检查和管理转变成事前监督、事中控制和事后总结的形式,在此期间国家也应该重点统一相关的环境监测质量监督工作标准和指标,更好地完成外部监督。
        2、应完善质量保障方面的管理制度。在制度中提出对监测数据信息弄虚作假的惩罚标准与要求,健全有关的质量保障工作体系。一方面,应弥补之前监管制度方面的漏洞,合理制订有关失信惩罚细则、市场退出细则等,在落实制度和细则的同时,形成一定的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应健全体制机制,尽可能消除监测质量的内在影响因素与外在影响因素,合理制定监测机构的垂直管理制度、横向部门管理制度,在制度的约束下预防出现监测结果不准确、监测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完善有关的责任机制,明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部门、人员工作责任,在全面落实责任制度的基础上,一旦在某些责任范围内发生了关于生态环境的监测质量问题,就要追究有关负责人,加强部门和人员监测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质量合格。
        3、应健全质量控制的机制。完善有关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要求监测机构在日常工作中落实相关制度,统一报告格式标准、记录格式标准,便于开展监测结果管理工作、监测质量控制工作,适应新形势下的各项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是缺少质量保障能力、评价标准不合理、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监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应重点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统一评价指标,增强质量保障能力,确保所开展的环境监测质量符合要求,从根源入手,进一步提升监测工作的有效性,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毅,刘晓烨,尤能华.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J].绿色科技,2020(18):136-138.
        [2]程毅,刘晓烨,尤能华.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J].绿色科技,2020(18):136-138.
        [3]龚亚丽.试论新形势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与对策[J].区域治理,2019(43):61-63.
        [4]张晓彤,裴琨,李根利.试论新形势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9):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