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与都市传统仪式空间变迁研究——以古都洛阳为例

发表时间:2021/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3月8期   作者:张皓月、王茜瑶、杜晓楠、王宁毅、冯鑫杰
[导读]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
        张皓月、王茜瑶、杜晓楠、王宁毅、冯鑫杰
        河南科技大学  471023
        
        摘要: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都有着由地理历史条件长期发展和作用所塑造出的独特的礼俗文化、仪式传统、信仰观念。特别是,都市中的传统仪式空间作为拥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的地点空间和物理空间保留着珍贵的城市记忆和礼俗传统。但在当今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承载城市记忆的空间不断“脱胎换骨”,各种记忆“错位”“失忆”,城市建设出现了个性消失、文化断层、千城一面的弊病。这一现状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安抚人们恐慌的心灵、保护那些宝贵的城市记忆、在发展的大趋势下延续城市文脉?
        洛阳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与民俗文化传统的城市,即使是在经济文化发展、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当代洛阳城市中,传统的仪式文化空间依然存在,对于当代洛阳城市及其广大的市民来说,仍然具有延续文化传统、保持生态平衡、调整文化心态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城市记忆需要保留,但并不意味这所有城市记忆都需要保留,我们要通过历史脉络的分析,有选择的保留。同时,城市也需要不断生成新的记忆以满足当前人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特别是随着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的提出,传统仪式空间的功能特性也会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增强和都市发展的需要发生拓展和转变。本课题立足于城市发展与洛阳传统仪式空间变迁,采用个案调查与普查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历史上传统仪式空间的分布格局、形态特征、场所精神、文化传统,并对城市发展背景下传统仪式空间的再利用途径和实际效果进行细致田野考察,力求从整体上探索适合地方采用的再造和利用路径,打通历史和现实,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 城市发展;都市传统仪式空间;变迁;研究
        一、洛阳城市传统仪式空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
        “城市空间的演变是一种历史书写的结果,亦是人类生命自我持存动态发展的成果。这个空间成为人类借以组织感觉世界经验和意识形态秩序的场所,其中必然凝聚着人类生命、生活时空的记忆指向。”[ 谢欣然.城市空间演变与文化记忆的互构关系[J].人文杂志,2018(06):79-85.
]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传统的仪式空间和城市文化。这些历史记忆在时间和空间的冲洗和压缩下深入广大市民的生产生活中,作为礼俗文化、仪式传统和信仰观念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印刻在生活的印记中。特别是,都市中的传统仪式空间作为拥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的地点空间和物理空间保留着珍贵的城市记忆和礼俗传统。其中,祠堂空间与追根祭祖、神庙空间与精神诉求、礼制空间与文教传承以及节日空间与节日娱乐这些传统仪式空间及其所体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在民众生活中尤为突出。
        1、祠堂与追根祭祖
        最早从周代时期建立了完整的祭祖礼仪,建立了宗庙,更为后世的祠堂文化奠定了一定的规范和制度基础,中国的祠堂文化便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完善。经过时间的沉淀,中国传统的祠堂文化,既是权利的网络空间,更是个多维的文化空间。祠堂文化与书院文化、家庙族府、地方庙宇文化等建构起地域性文化的立体形态。而我国最普遍的是祭祖祠堂,体现着对祖先先人的崇拜和尊敬。由此可见,祠堂不单是维系海内外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
        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的洛阳也有着众多的祠堂空间,如位于洛阳三乡镇曲村的后寨陈氏祠堂、伊川县江左乡程村的程夫子祠、嵩县纸坊白土圆村的伊尹祠、洛宁县东宋乡马村的宋礼祠堂等,以及建立在邙山岭的全世界华人寻根祭祖中心——中华姓氏文化园,又名百家姓祠。洛阳还是中国姓氏文化的发源地,是一亿二千多万客家人的祖籍地,百家姓前300个大姓都产生于中原,洛阳位于中原腹地,地位意义都有深远影响。在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多数客家人居住的城市,都有许多以洛阳为名的地名和纪念性建筑。不仅如此,客家人还保持着很多中原人的生活习俗,他们的多数祠堂前仍悬挂着“魂系中原”、“根在河洛”、“河洛世第”等堂联。儿童在三岁时会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而人到中年时也会思考祖居何地、不忘祖训;进入老年时也总是希望能落叶归根、回归故里。可见洛阳也已成为全世界华人公认的祖籍地。
        2.神庙与精神诉求
                中国寺庙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寺庙不仅是我国的文化艺术宝库,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寺庙既是人们宗教信仰的皈依之地,又是历史文化的汇聚之所,像少林寺、报国寺、灵岩寺等天下名刹。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庙——白马寺,就坐落于洛阳市区,广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而位于洛阳关林的关林庙则更是更多百姓烧香祈福的日常场所,关林庙中供奉的是关公,关公信仰深深印刻在洛阳人们的心中。“从广义角度来看,关公文化立足于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上,在各个朝代崇拜的过程中,其中主要以数量众多的普通群众为主导,社会各个阶层都参与到其中,所创造的精神现象以及物质存在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关公文化指的就是关羽自身所 体现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以及射影到人们生活中,产生- -定的精神影响。”以关公文化为例,寺庙文化的发展更多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诉求,人们通过对向寺庙所供奉的神像祈福,来传达自己内心的诉求。除了这两座广为人知地寺庙之外,洛阳的灵山寺、广化寺、玄奘寺和香山寺等等,都深受当地人民地欢迎,更成为当地人民烧香祈愿的场所。
         
        3、礼制空间与文教传承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礼仪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中国礼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规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法,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最终稳固统治阶级的地位。而中国现在已经是法治社会了,但传统的礼制制度在很多方面仍适用于现代社会。古代学习礼制的场所多为家族、学堂和书院,内容以家法和社会的伦理纲常为主。而现代则更多的是从学校当中汲取,所学内容也更多更广。  礼制空间的体现更多的是从祠堂、寺庙等建筑物的设计上。严格的礼制要求与之相关的文化建筑也有严格的建筑设计理念,处处体现着礼制和仪式性用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追求 和强烈的政治教化功能。

“礼” 乃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仪”则为中国人的行为实践。
        洛阳最重要的礼制建筑非宗庙莫属,周公庙、关公庙等多个庙宇都可作为洛阳礼制空间的研究对象深入了解。位于市区的明堂也极具研究意义。明堂建于武则天时期,按照儒家的观念,明堂是天子发布政令的地方。东汉著名学者郑玄曾说道:“明堂者明政教之堂” [ 范晔,《后汉书》第3177页]《白虎通义》 也说:“天子立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事实上,明堂也是祭祀上帝的 场所。比如:“(永平)二年正月辛未,初祀五帝于明堂,光武帝配。”[ 范晔,《后汉书》第100页]所以,礼制空间的变化也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变化。

4、节日空间与娱乐休闲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更是蕴含着深邃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不同的节日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但同时,不同的节日习俗都传达着相同的节日理念和文化特色。以往我们对于节日的研究以“乡村”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空间不断发生变化,而空间作为我们考察文化活动的重要维度,也需要我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不断审视节日空间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发展,挖掘其中的本质。
                 春节期间,庙会则在众多文化活动中脱颖而出。洛阳关林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关林庙会往往会吸引大批的本地人及游客前往参加,在春节阖家欢乐、喜气洋洋的氛围影响下,庙会更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节日气息。庙会从建立之初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而在秦汉之后随着道教、佛教的传播影响,庙会的形式也产生了变化,影响也越来越深远。春节庙会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展现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也让更多的民俗文化走入民众。节日空间的不断变化也让节日风俗和文化深入人心。
        二、城市发展与都市传统仪式空间的变迁
        1、传统礼俗仪式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
        传统礼俗嵌入在历时与共时的文化结构之中,而仪式空间正是礼的载体。在仪式的进行中呈现着社会文化、人的关系、礼俗观念等一定社会与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演进。当代城市公共空间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既能彰显城市特色,又能为民众提供表达文化内涵舞台的一个现代化建筑空间。回顾中国古代的建筑,处处都体现着礼制和仪式,建筑空间在承载着物质属性的同时,也传达着礼俗仪式中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
        现代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也是如此,城市公共空间往往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和再生的重任。在这个层面上看,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礼俗仪式空间以庙会为例,由民间组织自发积聚而成,在进行庙内祈福、交流情感等活动的同时还伴随着一些集市活动。具有经济和宗教礼俗的双重性质。庙会这种传统礼俗仪式空间反映出的场所特征对现代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有些很大的启示作用。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应该承载起传统礼俗空间的场所精神。在传承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同时应该加入新的时代精神和新的内涵,为城市公共空间注入新的血液,新的灵魂。
        2、传统神圣仪式空间与城市文脉延续,城市特色塑造。
                 神圣仪式空间往往是民众表达信仰的一个载体。在传统的神圣仪式空间里,人们集中起来表达他们共同的信仰。从空间行为上看,寺庙、教堂等神圣仪式空间是民众积聚的场所,民众在该场所内进行交往活动不仅有利于对人们所困惑的宇宙、空间等问题有好的诠释,而且对宣扬区域内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在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神圣仪式转移到了专门的空间之中,仪式活动也发生了转型和重组。在这种转型之中应该重视人文与经济的和谐,这样才能突出城市特色塑造。在洛阳市的城市特色塑造中相关仪式空间的建设都遵循了洛阳地区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特点。以洛阳民俗博物馆为例,就充分反应了还原空间形态与日常生活对应的重要意义。传统神圣仪式空间的构建和城市文脉延续、城市特色塑造是密不可分的,应站在文化传承的角度去审视,将区域内文化和场所精神的结合发挥到最大,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状况,让当地的城市公共空间有着自己的特色。
        3、传统节日仪式空间与城市节事旅游品牌打造。
                近年来,随着人们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年俗活动等传统节日活动发展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活动形式和象征意义。传统节日仪式活动表现出了流动性和建构性的特点且不断随着人们的需求重构和创造,传统节日仪式空间作为传承节日文化的载体与城市节事旅游的发展密不可分。
        以洛阳地区关公庙为例,这里不仅是洛阳人民间集会的地方也是吸引外地游客的招牌项目。关公庙地区的节日仪式不仅仅是满足着特定群体对于关公精神气质的祭拜的需求,也是聚集了洛阳的代表性民俗事项和民俗文化,在传承本地文化的同时,满足前来旅游的外地人对洛阳文化的空间想象。周期性的节日仪式纪念活动,在一次次的节日活动中塑造了当地民众的集体记忆同时也将现代与历史所传承,彰显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传统仪式节日空间应与城市节事旅游品牌打造结合起来,在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延续民俗传统并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结语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但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诉求也会愈来愈高。洛阳作为我国的重要古都之一,更需具有独特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它决不能少了自己的城市文化记忆,其传统仪式空间的改革也必然要向前推进。城市发展形势严峻,改革刻不容缓。进行传统仪式空间改革将会对洛阳城市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力,不仅是从应用价值的实际意义出发,也是为了要找寻、维护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和文化血脉,让历史感、时空感在个体心灵上复苏,更重要的是守护整个民族的文化血脉。从洛阳传统仪式空间改革出发,作为整个中国城镇仪式空间改革的试验田。以其改革的实际例子为典范,吸收借鉴其改革的经验教训,从而推进整个中国的城市空间架构进一步优化,并不断完善。
        
项目基金:洛阳城市发展与传统仪式空间变迁研究;来源:河南科技大学2020年srtp(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02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