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思路初探——乌鲁木齐老城焕新系列之二

发表时间:2021/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3月8期   作者:王云鹏
[导读] 老城区改造提升工作是乌鲁木齐积极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的一项重大举措
        王云鹏
        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28)
        摘要:老城区改造提升工作是乌鲁木齐积极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的一项重大举措,是落实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富民兴疆、文化润疆、长期建疆的重要手段。围绕规划目标、市民诉求与核心问题,“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是老城区改造八大行动策略的重要支撑性策略,是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老城改造;服务设施完善;社区生活圈
        乌鲁木齐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中心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城市,是承载200余万人口、多民族聚居的大城市。自2016年10月以来,乌鲁木齐市开展老城区改造提升工作,惠及173平方公里约200余万各族人民群众。它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又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需要,还是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位的内在要求。其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是老城区改造提升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老城区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特征与问题
        1.居住、服务用地构成不合理,居住环境总体品质不高
        老城区居住用地面积约75平方公里,棚户区、城中村约20平方公里,总体居住环境品质不佳,设施配套不足;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整体水平不高,基础类教育用地占比较高,占比约41.34%,人均指标高于国家标准值。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占比低,人均指标低于国家标准值。
        2.重大公服设施南北布局不均衡,面向区域战略发展能级不够
        公服设施高度集中在老城区,总量及人均超过国家标准和外围地区。市级文化设施、高等院校、三甲医院等重大公服设施高度集中在南部片区,北部片区的重大设施服务相对不足。此外,对接国家战略,面向区域开放的市级重大设施不足。为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建设“一带一路”核心区交通枢纽、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医疗服务的 “五大中心”,亟待建设对应战略发展需求的重大设施。
        3.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均等性差、系统性不足
        社区级设施不足,局部设施局促,缺乏地域考量。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乌鲁木齐老城区现状最缺少的公共设施是公园绿地以及包括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体育场馆等文体设施;在相对缺乏的设施中,街道级设施尤为突出;街道门诊、街道内体育场所和文化活动场所等贴近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的设施最为不足,设施布设缺乏对地域特色和民族群体行为特征的考量。
        二、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目标
        通过老城区改造提升工作,提升乌鲁木齐市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力,提高城市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民族共享性,尊重各民族差异化的风俗习惯,满足各民族差异化、多层次的使用要求,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城市的获得感、提升认知感、提高幸福感。老城区范围内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达到国家标准,保障老城区各街道、管委会层面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养老等各类公共服务实施达到标准半径要求,实现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老城区全覆盖。
        三、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策略
        1.增补区域重大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区域竞争力
        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增补新建文化、科教、医疗服务、商贸物流中心设施群。(1)围绕“大科技”定位,营造现代文化氛围。建设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新疆国家大学科技园、百花村软件园、天山云计算基地等设施,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科教文化中心,鼓励和支持丝绸之路沿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办研发机构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2)围绕“大医疗”定位,铺就“健康丝路”。

逐步完善医疗设施,加快建立医疗服务合作联合体,努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服务水平的重点医疗机构,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医疗服务中心”。(3)围绕“大物流”定位,发展“大商贸”。通过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物流中心核心区等项目的建设,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商贸物流节点网络体系。
        2.推动南部市级医疗、教育等设施疏解与功能调整
        优化调整重大医疗卫生设施空间,保障卫生健康需求,以自治区人民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龙头,分别联合若干自治区级和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大力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优化调整重大科研教育设施空间,带动老城人口疏解,利用新疆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等高等院校腾退空间,增加大型文化类设施,提高功能品质,提高老城特色化功能水平。
        3.增补完善街道、管委会级公共服务设施,实现高质量全覆盖
        行政办公设施方面,强化社区阵地建设,筑牢文化阵地基础,营造社区文化氛围,社会治理更加规范,人民群众更加幸福;文化体育设施方面,坚定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提升文化体育服务的辐射力,保障文化体育设施空间;医疗卫生设施方面,推广医联体模式,建立大医院带社区的服务模式和医疗、康复、护理有序衔接的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合理利用资源,方便群众就医;教育设施方面,推进基础教育均等化与均衡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保障老百姓的日常就学需求;养老服务设施方面,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机构养老多管齐下,由医院养老过渡到机构养老,再到居家和社区养老转变,朝着社区化、小型化、家庭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服务效率,节约社会资源,按“9073”原则优化养老设施结构。
        4.构建多民族协同共享的15分钟生活圈
        (1)构建社区健康生活圈,布局一站式社区服务的邻里中心模式。以步行15分钟、1000米服务半径为基准,构建步行可达的室外开敞空间网络:配套社区公园及广场、健身步道、街头绿地、街角广场等。功能上形成公益性设施“文教体卫”与经营性设施“柴米油盐”并重的功能组成;空间上以组织公共生活为原则,可结合轨道交通设置,保障公共空间的可达性。(2)提供不同社区成员品质公共服务提供差异化教育设施,包括幼儿园、托幼所、中小学等,满足各社区儿童基础教育;大力补强老年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养老中心等,满足老年人社区精神和物质需求;通过建设民族歌舞广场等民族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少数民族生活习惯需求;建设完善菜市场、大型超市、宠物医院、银行、影剧院、主题咖啡、儿童乐园等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日常生活消费和休闲需求。(3)打造多民族协同共享的15分钟生活圈。建设共享型服务设施,合理纳入各民族所需的宗教场所,建设多民族共享设施体系;打造共享型公共空间,打造文化宣传长廊和文化展示广场,培育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社区文化氛围;开展共享型社区活动,实现社区各族群众共居、共乐、共学。
        四、结语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是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不断夯实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物质基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改造提升行动总控规划》项目实践,总结多民族聚居城市老城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体思路与基本路径,旨在对同类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保障改善民生与夯实基层基础的结合,使老城区城市病防治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改造提升行动总控规划[M].2018.
        【作者简介】王云鹏(1981.07-),男,汉族,新疆乌鲁木齐市人,本科学历,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的公共价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