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镜'相鉴——地摊经济活动视角下的街道包容性设计

发表时间:2021/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周卫兵
[导读] 新冠疫情以来,针对地摊经济活动的政策逐渐松绑,地摊经济活动复苏,但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周卫兵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广州  510290
        摘要:新冠疫情以来,针对地摊经济活动的政策逐渐松绑,地摊经济活动复苏,但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本文通过分析以往地摊管理实践的经验教训,回溯地摊发展历史,研究其发展规律,总结出流动性是地摊经济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核心特征。基于地摊经济流动性性特征,引入策略都市主义场所营造思想,通过对地摊经济活动发生的空间进行识别,提出包容地摊经济活动的街道改造模式以及可操作实施路径。
关键词:疫情;地摊经济活动;街道;包容性设计
1、研究背景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促进复工复产成了各地政府部门思考的焦点,从上至下都把“六保”、“六稳”放在了首位,国家到地方鼓励地摊经济发展的政策也逐渐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支持劳动者依托平台就业,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省内城乡户籍限制”。成都率先提出允许临时占道经营,实施“五允许一坚持”、“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等措施。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山东烟台一处老旧小区时,称赞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城市不是钢筋水泥森林,城市的繁荣不是靠有多少地标、有多少高大辉煌的建筑物,而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生态系统。街头经济、小摊小贩小店是我们城市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给民生更多机会,成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的又一新动能。
        然而,地摊经济在带来正效益的同时也必将带来一系列负效应,违章占道经营的地方,垃圾增多、噪音超标、油烟乱排、污水遍地,破坏了市容和环境卫生秩序,同时也扰乱了实体门店等市场秩序。等疫情过去,城市是否还能如此包容的接纳地摊经济,如何让地摊经济健康的融入到城市之中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2、已有实践失败探因
        近年来,不少城市也改变了以“堵”为主的绝对取缔态度,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如珠海的“双限”政策,对流动摊贩限定摆摊时间和地点,广州、深圳等城市设立流动商贩疏导区,武汉设置“小贩中心”等方式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地摊经活动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疏导区和小贩中心”人气难聚,小贩又“流动”,步行街对面成地摊旺地的现象屡见不鲜。
        仅仅以问题为导向难以真正解决地摊经济与城市发展、城市治理之间矛盾,需要从地摊经济活动生长逻辑,研究其发展规律对其再认识。地摊古已有之,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人类聚居始,“地摊”就已存在。原始社会,大家以物易物,“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地摊产生的最初源动力来自于人们私有财产的出现,对不同产品有了需求,从而产生通过地摊以物交物的经济活动。春秋时期,《管子·小匡》也描述到“处商必就市井”,有商人经营的地方就是市井,《春秋井市记》: “八家九顷二十亩,共为一井。因井为市,交易而退,故曰市井。”可知 “井”亦为交易之地。因为 “共为一井”,人们均需来此取水,故买卖、交易会于此进行。北宋时期地摊经济进入真正繁荣时期,《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鲜活画面是当时城市经济繁荣的真实写照,北宋时期更是形成了“桥街”、“勾栏瓦肆”、“相国”几种典型的地摊经济模式。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流动性是地摊经济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核心特征,当代实践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恰恰是忽略了地摊经济的流动性,为管理而管理,将地摊经济活动限制在固定区域,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固定的“盒子”里、统一的标准下无法延续其生命力,注定了“围堵式、圈地式、一刀切”模式为主的治理模式的失败。

        图:地摊经济活动分析图
3、地摊经济包容性策略
         3.1引入“策略都市主义”场所营造思想,通过渐进式、灵活性和可逆化的改造思路包容地摊经济
        “策略都市主义”是一种低成本、具有可逆性的场所营建思想,通过短期、微小的干预形成长期的改变,这种临时性的改变因为具有可逆性,是一种低风险解决方案。例如纽约麦迪逊广场将街道临时公共空间化,促进永久改变,通过减少车道数、行人过街距离缩短、释放大面积浪费路面,部分道路被景观和家具围合成临时公共空间,得到的经验直接影响永久性设计建造[[]]。巴塞罗那Sant Antoni超级街区过将街区合并为更大的城市单元来重新定义城市秩序,道路转角处被开发为广场,曾经的车行道被重塑为绿色的健康街道,以人为本的改造计划为城市赢来了新的公共空间,这一过程中,设计单位采用了一系列测试性的,临时的,可逆的及可适应性策略。
        地摊经济多发生于人口密度较大的中心城区街道上,目前虽然存量规划备受重视,但城市更新总体上看耗时过长,而且在公共领域,解决问题往往牵动多方利益,因此通过小规模、渐进式、创意性、灵活性的干预方式,可提高容错率,以短期、低成本、可操作性强的改造促进空间改变。我们将从这一理念入手,试图在街道空上策划一系列可以快速实施、不需巨大代价的项目,使其能够在包容地摊经济活动的同时带来城市活力的提升,缓解城市问题、带来空间物理属性以及社会属性上的显著变化。
         3.2对地摊经济发生空间进行识别,根据街道特征,提出差异化街道改造模式包容地摊经济
        地摊经济活动发生的场所往往具有随机性,但也有其必然性与规律性,其发生的场所主要为人流量较大的十字路口、地铁口、商业性街道、滨水街道等,不同的街道其包容地摊经济活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
        ?模式一:以空间纵向拓展实现地摊经济融合
        (1)场地特征:十字路口、地铁口、公交站共存,集散、通行、候车、地摊人流复杂冲突,功能性弱
        (2)总体策略:过可拆卸式、模块化的架空走廊疏解交通,形成廊上廊下不同的通行及活动空间,廊上空间缓解地面通行压力,同时提供休闲及交往活动场所;廊下空间通过地面涂装进行交通引导,并通过模块化的街道设施包容地摊、休憩、展览、共享单车停靠等不同活动及功能。
        ?模式二:以可移动公园街道实现地摊经济融合
        (1)场地特征:片区公共空间缺失,建筑前空间大但被机动车占用、与地摊活动冲突,人行空间不畅
        (2)总体策略:通过地面涂装和可移动座椅与绿化的围合,将停车位转化为可拆卸式港湾公园,满足居民日常休憩活动以及地摊经济活动需求。
         ?模式三:以滨水空间复兴实现地摊经济融合
        (1)场地特征:邻近商场、地摊经营环境较好,滨水区域有历史文化底蕴但空间失落,商场出入口车行混杂交通冲突大
        (2)总体策略:通过滨水空间步行化、路权重新分配,扩容公共活动以包容地摊经济活动。
4、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在空间上包容地摊经济这种非正规经济活动提供性的同时,完善管理体系为地摊经活动提供可操作的实施路径。结合非地摊经济活动的流动性特征,借鉴美国波兰特以及中国台湾 的社区多方参与、上下并行的管理制度,制定针对地摊经济的前期申请、审批、后期监督管理的全流程管理办法[[]],以期地摊经济活动可以空间落位,管理落地,具有可实施性。
参考文献:
[1]张侃. 战术城市主义下的街道改造——以麦迪逊广场为例[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10.
[2]闫冰倩. 非正规经济的在地价值及空间引导研究——以台北市南机场社区夜市为例[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住房建设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