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弱电工程智能化系统施工技术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李金生
[导读]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智能化从基础的电话网络布线发展到现代集通信、安防、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综合应用,
        李金生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广西    530005
        摘要: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智能化从基础的电话网络布线发展到现代集通信、安防、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综合应用,建筑的功能应用越来越丰富齐全,满足了现代人们对美好工作、生活的向往。而通过应用不同的施工仪器和机械设备,以及技术人员知识水平的提升,使得我国在基础建设领域引领全球。本文主要在此探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
        关键词:建筑电气;弱电工程;智能化系统;施工技术
        1.建筑与电气智能化的联系分析
        建筑从最初满足人类遮风挡雨功能,到满足人们夜间工作和生活所需,再到满足现代居住、办公、文旅、教育、医疗、观演等不能功能需要,建筑从仅有电气照明演变到建筑的智能化、智慧化。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思维下建造的建筑已无法满足社会和群众当下的使用需求,万物互联的智能建筑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必须品。将以现代高新技术为依托的电气智能化技术合理融入到建设工程中,建造出更加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的建筑,是现代建筑行业人员的不懈追求。
        2.建筑智能化技术的优势分析
        在建筑的进化过程中,由于建筑电气,尤其是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建筑的使用功能俞加丰富,更好的为人们工作、学习与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为人们营造出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人们工作与生活的便利与安全,也使得电气设备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能耗水平。比如在建筑中设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通过高清的监控摄像机及特定的算法,可对现场进行智能化的分析识别,如通过对停车场的热成像分析,可及时发现潜藏的火灾隐患;通过对人员聚集的数量、密度,和行为动作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如反向穿行、物品遗失、滞留及斗殴等反常情况的发生;以及通过对图像的对比分析,可发现人体肉眼无法分辨的细节。通过设置人体生物特征的门禁设备,可以满足安全防护的基础上,又能解决人员的无感通行需求;通过对车辆停车位的实时探测,可实现对车辆停车的精确引导,实现反向寻车,实时导航;通过智慧信息服务APP,公众可以直接参与建筑的各项服务,从信息的接收与发布,到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可实现可见即可得的智能化应用。
        3.智能化系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中,大体可分为系统的管槽安装、线缆敷设、设备安装、系统调试几个阶段。
        3.1管槽安装
        管槽的安装通常分前期预埋和后期安装两种情形,对建筑与室外交界处的进线管,以及在建筑内部穿越不同人防空间、防火分区以及住宅的入户管,均会采用与土建同步施工的预埋方式;其余的智能化系统线缆穿线的管道、封闭式桥架,则大多是在后期建筑已做好框架、墙体后与装修专业同步进行施工。
        在进行智能化系统管槽安装前,应检查各种穿线管、封闭式桥架等的材质、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变形、断裂。预埋过线盒、接线盒及桥架等表面涂覆或镀层应均匀、完整,不得变形、损坏。在室内管材采用金属管或塑料管时,其管身应光滑、无伤痕,管孔无变形,孔径、壁厚应符合设计要求。金属管槽应根据工程环境要求做镀锌或其他防腐处理。塑料管槽必须采用阻燃管槽,外壁应具有明确的阻燃标识。
        在对所用的管槽进行检查无误后,即需根据工程设计图纸以及现场环境,确定管槽的安装方式。通常来说,有吊顶的区域,管槽均在吊顶内敷设安装,在无吊顶的区域则多沿墙、梁或楼板明装敷设,而在墙体上的穿线管,则多为暗埋敷设安装。
        管道采用暗装方式的施工工艺流程如下:确认管路位置路由→开槽→安装固定管道→封槽;封闭式桥架的施工工艺流程如下:确认桥架位置路由→放线→安装桥架支架→安装桥架→调平直桥架。管道封槽为用水泥砂浆覆盖已敷设安装完成的底盒以及管道,抹平之后的平面高度不得超过(凸出)管道开槽原有墙面的表面高度。
        在管槽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协调好与水、暖、电、消防等不同专业的管道的工作面,与各专业管道的间隔需满足规范要求,如与电气线路的间隔应保持不小于300mm的距离要求,同时需注意按照系统设计的线缆敷设要求,管道转弯角度、半径、转弯数量等需满足规范的要求,避免损坏线缆或使得线缆的损耗衰减、干扰超出正常的水平,从而造成系统性能的减弱或故障增加。
        3.2智能化系统线缆敷设
        在系统线缆敷设施工中,需对所用线缆的品牌、型号、规格、数量、质量在施工前进行检查,需符合设计要求并具备相应的质量文件或证书。电缆和光缆型式、规格及缆线的防火等级需符合设计要求。线缆所附标志、标签内容需齐全、清晰,外包装注明型号和规格。


        线缆应附有本批量的性能检验报告,在施工前需进行链路或信道的电气性能及缆线长度的抽验。
        对线缆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并且不应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即在线缆的布放过程中不得生拉硬扯,防止线缆受到损伤扭曲变形。
        布施好的线缆两端需贴有标签,标明编号,标签书写需清晰、正确,标签需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线缆的两端需留有余量以方便设备的安装、检测和变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在工作区宜为3~6cm,电信间宜为0.5~2m,设备间宜为3~5m;光缆布放路由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3~5m,有特殊要求的需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同时,线缆的弯曲半径应符合规范的规定要求。
        3.2智能化设备安装
        智能化设备的安装方式有多种,如地面的落地安装、墙壁上的壁装、天花下的吊装、吊顶的吸顶安装、以及管道中的嵌入式安装。设备的安装方式需根据设备具体的要求、设计图纸以及测量工况等情况确定。不同的安装方式、不同的安装位置、不同的安装朝向,都会对设备的性能发挥、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总体来说,设备安装需确保设备表面平直,能保障设备的平稳可靠运行,使得监测的数据准确,执行的有效到位,监控图像清晰,从而满足系统使用功能需要。
        3.3智能系统调试
        在智能化系统设备安装完毕后,需根据不同的系统功能需求,对整个系统的线缆传输、设备运行、工况参数设定等进行检查、设置调试工作,使得系统能满足设计图纸的功能需要。在调试过程中,需对照设计图纸及施工合同的要求,对系统的每个点位、每台设备、每根传输线缆都进行逐项的设置与检查,对影响系统功能、性能的及时做出整改,把系统的故障率、误报率控制在正常合理的范围。
        3.4智能化系统验收
        在整个智能化系统调试完毕并试运行正常后,即可对系统进行竣工验收。验收的主要依据为施工合同、工程设计文件以及国家相关的验收标准。验收的重点为检查系统功能是否已经达到设计文件要求,系统的运行是否正常,施工工艺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同时需检查施工过程中的资料文件是否齐全,如工程隐蔽验收文件、设备材料的合格证、检测报告、系统培训及竣工图纸等资料。
        4.智能化系统工程管理
        4.1提升人员的技术水平
        时代技术不停发展,在应用新产品、新工艺时,也需要提升施工管理人员以及一线工人的技术水平。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升了,不仅能对一线工人进行指导,也能对整个施工项目的质量、成本和进度进行有效把控;而一线工人的技术水平提升,不仅能提升工作效率,还能减少材料的损耗,减少因故返工。提升技术水平的有效方式主要为通过学习培训、参观考察等方式。
        4.2实现各专业的有效协调
        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有不同专业的协同配合。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建筑、结构先行施工,水暖电及消防和景观等专业逐步跟进,因此需要协调不同专业、不同工种之间的工作面、施工顺序及人员数量等,也需要协调各专业间的接口配合,如智能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配电的二次控制回路预留接口、对电梯的控制要求,对暖通设备机组的逻辑控制等。实现从材料、工作面、人员及专业间配合的合理搭配,促进工程施工的有序开展。
        4.3强化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建筑智能化的技术发展迅速,需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停的学习并采用新的技术。近年来,BIM技术的发展,可先行解决施工过程中不同专业间的矛盾,也能在建筑后期的运营和维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结语
        一个优良的建筑作品,离不开合理的图纸设计,精心的施工,严格的施工管理,从而在工程质量、成本及工程进度上实现完美的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发展,为建筑注入新的活力,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水平得到有力的提升。但也因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施工过程中仍然有大量的技术未得到有效的应用,人员的技术水平仍有提高的空间,特别是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性,不停的学习和应用,使得施工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更科学合理地进行施工管理,促进建筑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GB/T 50312-2016《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
        作者简介:姓名:李金生,出生年月:1984年2月,性别:男,民族:汉族, 籍贯:广西藤县,职称:高级工程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建筑智能化。单位邮编:530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