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员分类管理促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以长沙市望城区金山桥社区为例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谭丽容
[导读]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各地为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城乡结合部成立了一些新型农村社区。
        谭丽容
        长沙市望城区委党校 湖南省长沙市 410200
        摘要: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各地为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城乡结合部成立了一些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由于人员结构复杂、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存在着诸多治理难题。长沙市望城区金山桥社区探索以党员分类管理促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很好的破解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难题。
        关键词:党员分类管理;新型农村社区;治理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各地为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城乡结合部成立了一些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由于人员结构复杂、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存在着诸多治理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金山桥街道金山桥社区探索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按照“1+4+X”模式,即1个社区党总支、4个党支部和多个功能型党小组共同发挥作用,以党员分类管理模式,尝试在原住民和外来人口“共享”的半熟人社会中,抓住半熟人社会中“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的带头效应和“面子”效应,解决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的难题。
        一、金山桥社区基本情况
        金山桥社区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金山桥街道,由原黄金乡金塘村、青山村、香桥村合并而成,总面积8.72平方公里,现有39个居民小组,共计4685人。社区设1个党总支、4个支部,13个功能型党小组,共有直管党员166人(正式党员164人,预备党员2人)。经过多年开发,金山桥社区已有42.07%的土地被征收,失地农民被集中安置居住,形成了9个重建地小区,有居民480户、1557人。社区全境纳入湖南湘江新区和望城经开区双重核心区域,为城乡结合部地带,是望城融城战略的桥头堡,也是典型的新型农村社区。由于该社区重建地小区较多,人员结构复杂等原因,存在诸多问题。
        1.配套设施缺失、服务供给不足。完善的小区配套设施对于提升市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安置房小区的管理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金山桥社区多为2005年后的重建地小区,部分安置房小区在当初建设的时候存在着边规划、边建设、边入住的情况,导致在安置房居民入住后便发现日常生活不便利。社区在物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成熟楼盘小区存在明显差距,公共配套设施如健身、学校、商场等方面相对滞后,水电、道路和通讯等“有形”的公共服务低于城市社区水准,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和劳动力就业培训等“无形”的公共服务更是没跟上城市发展步伐。配套设施的缺失与服务供给不足导致社区居民幸福感减弱,部分居民怨声载道。
        2.人员结构多样、治理机构单一。一方面重建地中人员结构复杂,除原住民(即失地农民)以外,还包括从安置户手中购买安置房的外来住户、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其它流动人口。他们大部分是普通农民,也有一些体制内工作人员,这些人员中也包括大量普通党员,但这些党员由于多方面原因,对于社区秩序维护、治理工作少有参与,部分素质高、集体意识强的住户(如村组骨干、部分党员)数量较少、不是主流,对于一些陋习往往无可奈何。另一方面由于辖区内有9个重建地小区,而重建地不向住户收取物业费,都是由政府和社区统一支付管理费用,对于房屋质量维修,也由政府出钱出力,组织修缮。因此,除基层政府和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发挥作用外,没有形成相对完整、成熟和独立的社会组织与群众组织,社区党组织牵头的各类志愿者队伍,也具有非常浓厚的行政特色,未能搭建起政府、居民和社会间的治理桥梁。
        3.思想观念滞后、自治意识淡薄。由于社区中大部分居民都是安置户,这些安置户身份虽变为市民,但由于过去的农民身份,原有陋习难以改变。不少居民仍将自己的身份视为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集体观念较差,随意堆放挤占公共资源、随意毁坏绿化种植农作物等现象较为常见,违章搭建、乱扔垃圾等问题比较突出,存在行为失范和认同障碍的现象。同时,现有的治理环境难以适应。村民身份的变化,使得失地农民社区的居民一时间难以适应新的治理环境,村组间议事方式变得没有原来方便,加之外来流动人口多,缺乏有效的议事、理事机构,对城市社区治理方法还不适应,进而导致失地农民自治意识淡薄。在实行党员分类管理前,69名党员中直接协助社区参与重建地小区治理的仅为17人,仅占比24.64%,有39人停留在意见层面,占比达56.52%,另对基层治理漠不关心、不闻不问的达13人。其中,多数党员认为小区治理单单是政府和社区的职责,加之工作繁忙无暇参与,支部提供的服务岗位不符合个人特长,直接导致了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的意愿降低。
        二、探索党员分类管理加强社区治理
        针对上述问题,金山桥社区改变原来“一刀切”“大包大揽”的社区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采取党员分类管理模式,有效促进小区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社区根据党员的年龄、身体状况、职业、任职状况、是否流动和活动规律等情况,将166名党员分为在职党员、无职党员、老年党员和流动党员四类。其中有职党员分为有固定工作单位且单位无党组织的党员和社区支居两委、担任社区治理中具体职务的骨干党员;无职党员分为务农党员和务工党员;流动党员分为流出党员和流入党员;老年党员分为年老体弱党员和年老体健党员,并简要归纳、注明每种类别要求,指导从事经商、自主创业、务工或务农的无职党员,社区骨干党员、在企事业单位(不设党支部)工作的有职党员,流动党员和老年党员“对号入座”,将特点相同、年龄相仿、情况相近的党员划分为一类。
        1.以分类落实基本制度,强化党员身份意识。落实学习教育制度。

分层落实学习内容、分类确定学习方式,区街主抓理论学习、社区主讲基本政策、党员主谈心得分享,流动党员用好网络平台、老年党员强化送学上门、其他党员组织集中培训,增强学习实效性。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突出党员主体地位,在确保组织生活政治性、严肃性前提下,注意吸收党员参与相关活动的策划及组织实施,既避免娱乐化、庸俗化,又避免自弹自唱、自娱自乐。落实日常管理制度,以挂牌匾、通彩铃、戴徽章等形式,亮明党员身份、强化监督管理。落实激励关怀制度,落实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确保党员权力不淡化,落实谈心谈话、走访慰问、表彰奖励等基本要求,确保党组织关怀不缺位。落实党员联户制度。以“党建+”网格为基础,将社区9个重建地划分为15个网格,每个党员联系7户左右群众。通过定网格、定人员、定职责、定奖惩,打造“连心”岗亭、“红色代办”服务点,逐步做实党员联户制度。通过这些基本制度的落实,增强党员在团结动员群众、引领基层治理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意愿。
        2.以分类精准设岗定责,强化党员责任意识。根据党员实际、坚持党员自愿原则,按照年龄结构进行分类设岗。60岁以上的党员为老年党员,各支部将该类党员纳入“夕阳红”党小组,对老年党员实行适度管理、人性化管理、关爱管理、灵活管理。60岁以下的党员,根据在职党员工作性质、资源优势、年龄优势等,将该类党员纳入“帮代办”党小组,突出志愿帮扶、扶贫帮困、送教上门、代办服务等。而社区无职党员(一二三支部)主要集中居住在重建地,为突出重建地小区治理,将该类党员纳入“小区治理”党小组,主要负责治安维护、邻里纠纷调解、垃圾分类、蓝天保卫等。还有一部分无职党员(四支部)主要居住在农村片区,将该片区党员纳入“新农村治理”党小组,主要开展移风易俗、文明风尚传播、精准扶贫等工作。此外,在分类设岗基础上,另由社区党总支根据居民需求统计“需求菜单”,社区166名直管党员“自主点单”,每位党员至少认领一份“责任田”,为居民解决一项需求,通过分类设岗定责,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责任感明显加强。
        3.以分类量化考核,强化党员竞争意识。一是科学定制积分。分类制定积分管理细则,以100分为标准,从党员政治思想、作用发挥、遵规守纪、民主评议等方面区分权重,对党员履职尽责情况采取积分制,对照积分管理细则填写加减分事项。二是定期公示公开。利用党支部党务公开栏、“红星云”等多种形式进行公示公开,采取日常记实、月度考评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每名党员得分情况进行星级评定和公示。以每年“五讲”党员评选为契机,每年集中表彰一批优秀党员,营造争先创优良好氛围,激发党员创先争优活力。三是强化结果运用。建立党员“积分档案”,由支部每年进行整理归档,每月核对、年终汇总,将党员的星级评定结果作为年度民主评议、评先推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积分在60分以下的党员,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指定结对帮带联系人,对其进行警示和批评教育。定期的分类量化考核,使得党员之间比拼意识加强,激发了党员之间的竞争意识,也带动了片区之间的竞争意识,治理效果凸显。
        三、党员分类管理对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启示
        1.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是做好社区治理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要求。要充分发挥支部核心作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好不好,社区是否和谐,民风是否纯正,关键看党组织强不强,党支部书记怎么样。因此基层社会治理首先要发挥支部的核心作用,要将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出来。要高度重视骨干队伍引领作用。要建强“红色头雁”队伍,包括“两委”班子成员、支部委员、党小组长、村民组长为主的骨干队伍,他们既是各项基本制度的实施者、监督者,也是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因此,要建立常态化的沟通联系机制,倾听他们声音,传递社区的做法,争取他们的信任与支持。要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要强化社区治理,一定要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基层社区党员比较多,而且每一名党员都发布在社区的不同地方,他们与辖区内居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通过党员的分类管理,加强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考核,发挥其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周边群众积极投入社区治理。
        2.要充分坚持问题导向。倾听党员需求、解决居民实际问题是探索党员分类管理治理新型农村社区新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党员管理要关注和回应广大党员需求,广泛征求社区党组织、党务干部、普通党员的意见建议,找准查实党员管理最突出的问题,通过聚焦共性问题、有的放矢,研究提出党员类别划分、分类管理措施等,只有党员类别划分更精准,管理措施更具针对性,从而才会争取党员认同和参与。抓社区治理必须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顺应居民群众的期盼,及时感知并解决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工作做到居民群众的心坎上。对于能够解决提升的问题,加大力度、强化举措;对于基层确实难以推行、成效甚微的举措,及时予以调整,不断完善优化管理举措,让管理措施来源于基层、运用于基层。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将党员分类管理与社区治理有机结合这样制定的措施才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治理也才能最终落到实处。
        3.要始终注重制度创新。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关系到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新形势下,基层治理尤其是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面临众多挑战,需要从战略高度把握农村治理的发展规律,从实践角度对治理方式进行创新。探索用党员分类管理的方式来治理新型农村社区只是基层治理的一项制度创新,它切实解决党员教育管理中管不到、管不精、管不好的问题。同时,也通过党员分类管理,提高了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成效。因此,基层治理一定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常态长效为目标,结合实际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活动形式创新、治理主体创新等。只有通过探索不同形式的创新,才能够不断激发党员群众的参与度,只有通过创新,才可以有效解决基层治理难题,也只有通过创新,才会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姓名:谭丽容
出生年月:1981.1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湘
学历:研究生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党建、行政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