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人行道病害成因分析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4卷8期   作者:张颖
[导读] 人行道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交通环境的重要载体
        张颖
        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25
        摘要:人行道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交通环境的重要载体,是市民出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病害,降低路面性能的劣化速度,改善路面的使用条件,提高行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节约道路养护和道路大修费用。
        关键词:城市道路;人行道;病因;分析了
        1人行道施工的必要性
        1.1人行道建设缓解内涝的必要性。
        改善城市环境是海绵城市设计与应用的初衷。我国大部分城市采用雨污一体排放制度,即雨污同排。这在降水相对集中的地区带来了排水压力,使得一些城市排水系统无法有效开展排水工作,造成城区内涝。海绵城市可以吸收和储存雨水,以缓解内涝问题。人行道的建设也应遵循这一原则,通过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使雨水的处理更容易控制,易涝。
        1.2有利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初步实现。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减少消费,实现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处理和利用雨水的能力是长期的,不需要大量的后续工作,但可以解决雨水的内涝和再利用问题。这是其他处理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降低了城市管理成本、相关能耗,从而间接实现了生态城市建设。人行道可以分层吸收和储存雨水。
        2路面施工前期工作
        2.1原材料科学选用。
        良好的原材料是道路建设的基础。无论使用多好的施工工艺,如果原材料不达标,整个施工质量都将受到极大的损害。因此,在行人道原材料的选择上,首先要满足项目的质量要求,二是对原材料的渗透排水性能有更高的标准。以往人行道的原材料大多是沥青或比水泥软,其透水性和排水性能均不能满足海绵城市的要求。因此,路面应按以下等级铺设:一级为选择透水性更强的碎石;第二层是铺上渗层,以过滤水中的杂质;第三层选择20cm以上透水混凝土,保证路面的稳定性;第四层选择级配碎石;第五层为防渗土工膜,保证了储水性能。
        2.2选择合适的施工队伍。
        整个工程质量由优秀施工队伍决定,施工队伍的整体质量由熟练施工人员的选拔、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的聘用、高度负责的施工人员的选拔等因素决定。海绵城市的建设对建设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各环节的施工都需要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密切配合,严格控制施工负责人,确保施工平稳进行,工程质量达到预期要求。
        2.3图纸研究。
        工程图纸的研究是施工初期最重要的内容。施工前,应仔细研究图纸。对图纸的各个部分都要进行深入研究,然后逐一解决问题,确保施工过程无误,同时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控制,因此,施工前图纸的研究尤为重要。
        2.4路面透水性设计。
        首先,路面作为低荷载道路,其设计中可用于透水板,在其基层添加良好的混凝土渗透性进行铺路,垫层可考虑碎石的使用。在不影响路基工作的情况下,在行车道与人行道之间设置生态隔离层,人行道范围内增设30厘米左右的碎石沟。碎石沟深度可根据路基工作区深度确定,人行道、底基层砾石渗层可保证雨水良好渗透。
        3城市道路路面施工技术要点
        3.1路面路基施工
        (1) 施工前对路基土样送样,确定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按照道路基层的要求整平路面(2) 碾压按试验段确认的施工方案进行(3) 碾压后测试压实度(4)应采用小型振动夯实夯实管道和构筑物附近的路面基础,禁止大规模机械轧制,防止对现有管线和结构的破坏。5) 竣工后及时到路基平整监理部门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下一步施工手续。
        3.2市政道路路面横断面设计
        (1) 本工程纵断面设计参照路面标准路面,遵循“就地爬坡”原则。对于整个沉降严重的地段,宜采取“削坡填谷”的方式,纵断面平直。同时考虑新建路缘石暴露高度与既有路面的高差。施工后路面的平均高度比现有路面高出约0.15cm。局部地段现状纵坡值小于0.3%,满足排水要求设置锯齿形边沟(2) 市政道路横断面一般为双向四车道,机动车道宽度为21m,道路红线宽度为30m。针对绿化隔离带和人行道,道路改造采用“机车分离、人车共存”的原则,保持原有机动车道宽度,外侧原有非机动车道改为停车区;绿化带改造成一个树池,在现有人行道宽度范围内有1.5米宽的自行车道。两侧没有人行道,道路外侧是一片不规则的闲置绿地。采用“车行道分开,人车并置”的原则,保持机动车道宽度。
        3.3道路铺设技术。
        摊铺技术是保证路面透水性的主要施工技术。施工队在海绵城市进行路面施工时,应按固定的施工顺序进行路面施工。首先要做好路基回填工作,以保证路基平整。其次,要保证上部施工质量标准,保证路面摊铺湿度标准。第三,控制好混合料的含水量,影响摊铺效果。最后,巷道与路面之间的结构施工是施工过程中的重点。特别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路面的摊铺技术有以下几点:首先,施工人员要做好路基的回填工作,先拌好混合料,然后集中在工地外进行施工。在拌和过程中,施工人员应根据城市人口、道路位置和降水量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配合比,拌制石灰和水。海绵城市道路建设中,一般城市材料含水量大于1%~2%,能及时补充运输造成的水分损失。二是摊铺时,工人要将路面上部改为湿润状态,用洒水的方法湿润鞋垫,然后用机械进行施工,用人工进行修补,并按图纸要求施工,路面将更加松散摊铺,控制路面厚度。第三,路面摊铺超过一定面积后,通过静压和强震碾压改变混合料的含水量。施工人员在碾压时要保持匀速,先用振动压路机碾压,再用光轮压路机碾压,以保证精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施工效果达到设计要求,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水平。第四,车人分隔带施工时,施工人员应保证行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的结构满足施工设计的要求,特别是垂直边缘的位置。工人按设计要求填平缝隙,用油锤进行处理,再用挖掘机进行。
        3.4布局。
        设计中线是根据中线现状进行拟合,并优化满足规范要求,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及加宽。道路平面设计合理处理与现状各交叉口道路交叉连接,并根据交通流向合理进行交通组织设计。人行横道处合理进行道路无障碍设计:在交叉口人行横道与路缘石分隔的人行横道相对应的人行横道上设置无障碍通道;人行横道及人行横道处人行横道采用全宽单面石坡道,坡度不大于l/20。人行横道中段采用全宽单面石坡道。所有线路均按规范设置盲道。
        3.5人行道隔离带施工。
        在施工期间,严格按照施工图设计,设置人行道分隔带,用6%石灰土填筑人行道基础,将回填的6%石灰土从分离区移到原土,若挖掘机不能卸下,则用油锤将其打碎。快车道的结构层固定在快车道部分,并用种植土填充垂直边缘。根据线性变化点确定垂直抛石的位置。垂直抛石的位置一般在交叉口处分段设置,以尽可能避免路缘石的整体切割,不犯错误,提高工程质量。


        4人行道病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4.1典型类病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人行道坑洞形成的主要成因为:①市政管网设施施工后,回填不满足要求,基层不断下沉后,形成坑洞;②市政管线周边是基层结构的薄弱点,管线自身的渗水、雨水雪的下渗会逐步带走泥沙,暴雨的冲刷在短时间内掏空基层以下的泥沙,形成坑洞;③路面砖灌缝不饱满,随着雨雪水的下渗,基层结构逐步被破坏,尤其是夏季雨水的冲刷,带走大量的泥沙,使基层形成坑洞.
        防治措施:养护过程中加强巡查和探测,重点关注人行道地下管线设施周围是否脱空或有孔洞,不宜大面积采用明挖施工工艺时,可采用地聚物等注浆材料进行注浆处理,消除地下脱空或孔洞.
        2)人行道错台形成的主要成因为:①机动车碾压等不均匀受力,导致人行道局部地基不均匀下沉,路面砖出现不同程度的错台现象;②地下管网设施施工后,回填不满足要求,致使地下管网设施沟槽开挖范围内出现沉陷,使路面砖出现不同程度的错台现象;③雨雪水的下渗,人行道路面砖基层结构呈现不均匀、不密实现象,致使人行道出现下沉、沉陷,导致路面砖出现不同程度的错台现象.防治措施:①人行道基层满足一定的强度要求,如有停车需求,应在设计时考虑机动车荷载;②严格控制附属设施施工回填满足规范要求;③养护过程中及时处理下沉、沉陷等病害.
        3)人行道拱起主要表现为树池边路面砖不同程度的高于周边路面砖的现象.其病害成因为:城市道路人行道树木随着树龄的增长,树根的根系蔓延导致路面砖出现拱起.
        防治措施:①及时进行人行道路面砖的养护维修,更换路面砖时应按原结构原材料进行.底部应当完全坐实,上下层结成整体;②严格控制树池大小满足规范要求,保证根系生长空间.行道树选择深根系树种,使树木的根系能向下生长.
        4)人行道沉陷主要表现为人行道出现局部或大面积沉陷等现象.其病害成因为:①城市道路人行道改扩建施工过程中基层碾压不密实、强度不足,致使基层在常年行人荷载作用下发生变形;②新建基础设施穿越人行道或紧邻人行道进行施工,导致人行道局部地基不均匀下沉;③机动车在人行道上长期行驶和停放,造成轮迹带处出现沉陷现象;④地下管网设施施工后,路面砖下各层未按规范进行回填,致使地下管网设施沟槽开挖范围内出现沉陷;⑤检查井周围因路基压实度不够,造成检查井周围不均匀性沉陷.
        防治措施:①人行道路面砖铺装时,必须按要求设置足够强度的基层和垫层;②铺筑预制人行道路面砖一般应采用“放线定位法”.铺筑时路面砖应当紧贴垫层,不得有“虚空”现象;③人行道养护维修时,必须对基层强度不足产生的沉陷、破碎损坏先进行加固处理,再铺砌路面砖.
        5)预制块缺失病害成因为:①城市道路人行道上的井盖、电箱、路灯杆、信号灯等设施,随着城市道路环境整治的实施,被拆除、挪移,未及时对缺失的路面砖进行有效恢复;②人行道构造物周边大部分是非整模数路面砖,较整模数路面砖薄弱,在多年的运营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发现不及时,维修未跟进,导致路面砖出现缺失;③道路交叉口两侧与路缘石衔接处路面砖均为非整模数砖,且边角位置路面砖一般为填芯法铺筑,与其他整体铺装段未形成整体;④路面砖砌筑后,未及时有效进行灌缝,导致路面砖松动,长期未处理致使路面砖缺失.
        防治措施:①做好人行道日常巡查工作,对人行道路面砖有损坏或缺失的,应及时进行更换或修补,使其处于完好状态;②对于修补人行道的面砖,其强度需满足人行道的通行要求,修补更换过程中,要保证修补后的道面与人行道标高齐平,保证道面的平整度;③人行道路面砖的修补面积要大于实际损坏面积,原则按整块砖进行更换,若需分割整块砖,应使用专用切割机切割,铺筑完成后,保证原有道面和新铺道面接缝处缝隙填充完好.
        4.2接顺类病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人行道道面砖与构筑物(检查井、开关、阀门等)地面标高不一致,造成衔接处不平整、不平顺.其病害成因为:①在进行人行道附属设施设计时,考虑问题不全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未达到精细化设计水平;②在施工实施过程中,路基、垫层等高程统一控制,后期铺筑道面砌块和构筑物时,由于砌块和构筑物自身厚度不一致,而造成衔接不平顺.防治措施:①设计阶段应与市政和公用设施主管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协调,对人行道面和构筑物地面高程合理设计控制;②施工过程中,为保证衔接平顺,针对人行道面可能出现的高低情况及时进行地面标高的动态调整,或在人行道面与构筑物之间设置缓坡段,避免衔接处出现突然抬高或降低的错台;③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后期工程应与前期工程顺接一致,避免衔接不顺的现象发生.
        2)在人行道出入口,由于出入口非机动车道路面和人行道道面的高程大,道面砖铺筑困难,造成衔接不顺.其病害成因为:①设计时考虑不周,造成非机动车道路面和人行道道面的高程过大,出入口衔接不顺,影响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出行方便;②在施工过程,斜坡处理不当,导致道面砌块与周边路缘石等构筑物接缝过宽,不平顺.
        防治措施:①在设计上根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高差,合理设置斜坡段坡度和长度,使出入口能缓坡连接;②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缓坡段长度合理布置道面砌块,并按要求切割,保障砌块砖接缝处平顺.
        4.3不规范不统一类病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病害成因为:人行道设计时未统一考虑周边现况道路的铺装风格及周边人行道路面砖的规格型号;2)原有的人行道路面砖断货,不再生产,维修养护时,采用了不同规格型号的路面砖;3)新规范替代旧规范,致使现况人行道存在盲道设置不规范,式样不统一.
        防治措施:1)人行道外围的部分人行道铺装,应按现有人行道的结构、路面砖铺装,规格型号应与现有人行道协调一致;2)行进盲道应设为条形,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
        4.4其他类病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灌缝不饱满成因为:①施工时,接缝填料不足,填缝料与道面板不平顺;②填缝材料选取不当,粒径过大,卡塞细缝,导致填料填筑不密实;③施工时未考虑气候的影响,夏季填缝料填筑要略低于道面板,冬季填缝料要略高于道面板,以防止使用一段时间后,填缝料不足或溢出的现象;④人行道道面坡度设置不合理,雨水冲刷致使填料流失,造成灌缝不满.
        防治措施:①合理选取灌缝填料,避免填料粒径过大,一般应小于5mm,避免填料卡塞填缝,不密实;②施工过程中,确保填料充足,重视填缝工序,认真灌缝、扫缝;③注意施工季节不同,考虑热胀冷缩对填缝料的影响.
        2)路面砖积水成因为:①人行道道面不平整,有不均匀沉降,低洼处有积水;②人行道道面纵、横断面坡度设置过缓,排水不畅;③人行道道面标高低于路缘石顶面,雨水不能横向排出,形成积水.防治措施:①要保证人行道道面下的基层或垫层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密实度,防止人行道道面出现不均匀沉降;②人行道标高高出路缘石顶面0.5cm,合理设置人行道道面的纵、横坡,保证人行道的水能顺利排出;③对人行道沉陷路段,及时进行维修处治,防止雨天形成积水,加速对人行道的损坏.
        5结束语
        城市人行道的施工水平对于城市建设的意义重大,施工技术在施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道路建设不断深入,当今的市政工程建设正在不断引入新的概念和技术,采用更加严谨的施工工艺加以完善。从施工角度为促进海面城市建设不断前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芳.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赵琳.多因素影响下的城市道路人行道服务水平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
        [3]孙茭姣.城市人行道景观设计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
        [4]倪皓晨.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构建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