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历程中党的组织体系建设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4卷第8期   作者:杜燕梅
[导读]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发展至今,已走过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
        杜燕梅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湘西供电分公司 湖南湘西 416000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发展至今,已走过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历史厚重而丰富,不仅记录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宏伟历程,也书写着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辉煌前景,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史资源和文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成为执政党的整个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的党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党的组织建设需要从丰富的党史资源中获取充足的养分,从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建党百年历程;党的组织;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45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党的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力量的凝聚和运用,在于科学的组织。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变成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超大规模执政党,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正是建党百年辉煌历程的重要内在动力。在一定意义上说,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历史,也就无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优势,也就无法真正破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神奇密码。
1新时代发掘党史资源的必要性
        首先,发掘党史资源是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从党史资源的本质上看,党史是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历史成果,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总结我们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更新着党史资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吸纳丰富的党史资源的基础上,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原则,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向和具体任务。从党史资源的发展过程看,党史资源是不同时期社会历史和党的政治、组织、文化建设历史的集合体。发掘党史资源,让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道德标准以及理想信念成为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其次,发掘党史资源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探索“国家治理”“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并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目标,这就需要同中国共产党历史有机结合,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最本真的精神力量和内在品质。其一,中国共产党在经历长期艰难曲折后,终于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华民族发展的复兴之路。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史资源的重要作用,用精神引领的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二,党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绝非偶然,是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最后,发掘党史资源是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现实需要。加强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党的战斗能力。而深入挖掘党史资源尤其是明确党史在社会各发展阶段中的重要价值,是我们开展党建工作的关键抓手,也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更是落实党建工作的实际需要。具体而言,党史资源是党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通过自身发展实践而形成的,真实记录着党的奋斗发展历程,我们需要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开启未来,始终牢记对人民群众的初心与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在重温和发掘党史的过程中加强新时代党建工作,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建党百年历程中党的组织体系建设
        2.1党史资源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良好的组织生态塑造,关键在于党组织内部精神品质的养成和磨练。通过学习党史我们可以发现,党史中记载蕴含的无数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无论是革命年代的“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无论是改革开放时期的“航天精神”“抗洪精神”,还是当前的“抗疫精神”,都在提醒我们,这些精神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传承。只有充分利用党史资源,学习党史,才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所作出的努力,才能在汲取前人优良精神品质的基础上,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前,我们处于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阶段,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需要我们全党上下的一致努力,学习党史,建设以党史为基础素材、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精神支柱,为推进党的组织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2.2党史资源为党的组织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资源环境
        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强调要“一方面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又一方面反对‘左’倾机会主义”,并对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许多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推进党员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目标,同时在全面整党的历史条件下开始探索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新思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不断加强党的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注重党的组织建设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共识,也是我们对前人的传承和创新。从外部资源环境的角度来看,党史资源与党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史料资源贯穿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就党的组织建设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组织内部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近几年通过开发红色资源,举办缅怀历史、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活动,发展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知识传播,满足了广大党员学习党史、国史的热情。这不仅让党员得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党史资料,也为党的组织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资源环境。
        2.3,强调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政治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基层组织承担着艰巨繁重的使命职责,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必须激活基层党组织,增强基层组织力”,“真正使党的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管理严起来、实起来”。同时,强大的政党必须具有强大的组织力量,强大的组织力来自健全完善的组织体系,而“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因此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针对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虚化弱化边缘化、组织意识淡薄、政治功能不强、党员教育宽松软等突出问题,习近平强调要在打基础、补短板上多下功夫,需要重新激活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以更好地完成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使命。
结束语
        党中央和地方党组织也始终高度重视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诸如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接待信访群众、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和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等具体制度设计,正是其实际行动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J].求是,2012(15):3-7.
[2]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