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门诊护理干预在对糖尿病患者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上   作者:秦德凤
[导读] 分析定期门诊护理干预在对糖尿病患者效果。

秦德凤
(灵川县灵川镇卫生院;广西桂林541299)
   摘要:目的 分析定期门诊护理干预在对糖尿病患者效果。方法 自我院2016年12月-2020年12月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选取3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案例,根据入院顺序号奇偶数排列分组,奇数为参照组19例患者接受常规门诊护理干预,研讨组19例患者则运用定期门诊护理干预方案,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 护理后研讨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小时血糖指标值均低于参照组,生活质量评价分值则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结论 定期门诊护理干预在对糖尿病患者效果良好,对于各项血糖指标有效控制,且提升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定期门诊护理干预;糖尿病;效果分析
   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典型表现即血糖的急剧上升,发病机制为患者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导致代谢功能紊乱[1]。统计临床相关数据表明,长时间的高血糖会导致心脑血管、骨骼、肾脏、眼睛、关节等多个器官组织病变反应,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2]。目前,临床对于糖尿病仍难以根治,治疗的关键在于血糖水平的控制,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日常的护理指导极为重要。定期门诊护理干预是将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充分融合,定期对于患者的用药、饮食、运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让患者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不断提升,从而树立起正确的理念。本文结合我院4年来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分组实施常规门诊护理干预、定期门诊护理干预,并分析其分析其应用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我院2016年12月-2020年12月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选取3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案例,根据入院顺序号奇偶数排列分组,奇数为参照组19例患者接受常规门诊护理干预,研讨组19例患者则运用定期门诊护理干预方案。纳入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完全相符,意识清醒,沟通正常,患者在研究工作开展前已详细了解相关流程、内容与意义,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组织严重性疾病患者,存在严重认知障碍的患者,合并酮症中毒患者,存在重症感染性疾病患者。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参照组: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8.79±14.16)岁,男女比例10:9,患病最短1年,最长14年,病程平均(8.93±2.84)年,其中Ⅰ型糖尿病患者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11例;研讨组: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为(59.12±14.47)岁,男女比例9:10。患病最短2年,最长13年,病程平均(9.18±3.05)年。其中Ⅰ型糖尿病患者7例,Ⅱ型糖尿病患者1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性别、疾病分类等基础资料数据进行比对,组间未呈现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均衡性对比的前提条件。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19例患者行常规门诊护理干预,开展病情、药物、饮食、运动等一次性指导工作,可由患者自行决定复诊的时间、次数,不做强制性要求。
   研讨组19例患者运用定期门诊护理干预方案,为每一位患者建立门诊档案,明确告知其每半个月1次电话随访,每个月1次门诊随访,由责任护士执行,如患者未按时进行门诊护理,应与其主动联系,问明原因后结合其意愿适当进行门诊护理时间的调整。护理方案具体执行如下:
   1.2.1 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
   根据患者的病情、受教育程度、年龄等个性化特征实施有针对性的疾病知识宣教工作,详细说明糖尿病的发病诱因、预防措施等,并强调按时按量用药的重要性。糖尿病患者的病程较长,难免伴有消极、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在实施门诊护理时,应当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疏导,聆听其诉说,积极与其交流沟通,对其提出的疑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的为其解答,降低其负面情绪,帮助其树立治疗的信心。
   1.2.2饮食指导与运动相结合
   饮食干预是糖尿病患者门诊护理指导的重要环节,告知患者应当增加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摄入,严禁高糖分、高胆固醇、高脂肪等“三高”食物,确保均衡的营养补充,戒烟酒。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主要以可耐受为宜,例如步行、慢跑等,提醒患者运动应当量力而行,切不可过度,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
   1.2.3药物使用指导及并发症的预防
   降血糖的药物应当定时定量服用,护理人员可反复叮嘱患者,并通过电话随访的形式进行询问,要求患者自己做好相关记录,防止发生忘记服药或随意增减药物剂量等情况。特别提醒患者在进行胰岛素注射时,重点关注注射剂量,并注意在注射前严格执行消毒操作,有效防止感染。为患者详细说明疾病相关注意事项,进一步提升其自我保持、预防保健的能力,同时可将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处理为患者一一讲解,如发生低血糖症状可通过进食、饮用糖水的方式来缓解。告知患者保暖的必要性,同时做好皮肤护理,泡脚时可采用温水,防止烫伤而产生感染。
   1.3 观察指标
   对于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等血糖指标进行检测、记录,同时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良好。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收集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护理前后的血糖值与生活质量评价)通过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值验证组间对比,当P值<0.05时,反映组间对比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值与生活质量评价
   从以下表格数据看来,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指标值及生活质量评价分值相近,P值>0.05,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护理后研讨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小时血糖指标值均低于参照组,生活质量评价分值则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


3、讨论
   从临床统计资料可见,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长时间的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存在紧密联系[3]。定期门诊护理干预通过定期的电话随访与门诊等方式为患者进行饮食、用药、运动、健康宣教等方面指导工作,将护理延伸至家庭、社区,让患者树立正确的防控观念,从而达到血糖水平的良好控制[4]。相比常规门诊护理,定期门诊护理干预是从患者的认知与心理入手,促进其对疾病诱因、疾病预防等多方面认知的提升,同时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疾病与治疗。另一方面督促患者严格控制饮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从而改善机体营养水平,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5]。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指标值及生活质量评价分值相近,P值>0.05,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护理后研讨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小时血糖指标值均低于参照组,生活质量评价分值则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综上所述,定期门诊护理干预在对糖尿病患者效果良好,对于各项血糖指标有效控制,且提升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雪莹,徐丹,蒋平, 等.糖尿病护理专科门诊对手术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7):235-237.
[2]古丽坦·布然拜,艾尼帕·塔依江.定期门诊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15):175.
[3]张桂琴.定期门诊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14):181-182,188.
[4]王彦俊.定期门诊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J].医学美学美容,2020,29(21):171.
[5]王丽丽.定期门诊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及护理质量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94):354-3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