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腰椎间盘突出怎么办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上   作者:黄利
[导读]

                    黄利
           (茂县人民医院;四川茂县6232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种类也在不断增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腰椎间盘突出的的患者也越来越年轻化,也不仅仅局限于中老年群体。现在社会上出现了极大一部分低头族,还有一部分能坐着绝不站着的群体,长此以往就增加了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剩下的就是比较工作比较劳累的人群,机体长时间处于一个体位时,会损伤我们的腰肌劳损,因此要注意劳逸结合,爱惜自己身体。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已经是属于常见疾病了,因此,患上此类疾病时,也不要过分紧张,担心,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腰椎间盘突出是怎么一回事?患上此类疾病要怎么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疾病状态,主要是指腰椎间盘周围的纤维环及处于腰椎间盘中间的髓核发生了变化,压迫了脊髓及神经,导致患者发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患者就医时,已经存在严重的腰酸背痛,肢体麻木症状,在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急性发作期时,会导致患者发生大小便失禁。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需要长期治疗,此类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因此,在治疗时,要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护理,便于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一、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
  1.不健康的姿势,如,在工作及生活中的坐姿及睡姿不正确,致使腰部处于扭曲状态,肌肉没有得到放松,患者突然改变体位后容易诱发此病,其次是便秘的,过度用力,导致患者腹压增加。
  2.突然负重,超出了机体的正常承受范围下的一种应激状态。
  3.存在外伤史,外伤或暴力会造成机体骨骼发生变形及脱位。
  4.受凉,机体腰部长期受凉后,会导致腰部肌肉痉挛,小血管收缩,使得椎间盘发生营养状态,不断加重机体的损害,致使本就处于变性中的纤维环及髓核负担加重。
  5.脊柱畸形,后天原因或先天出现了脊柱变形及扭曲,从而加重椎间盘的功能退化。
二、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措施
  1.根据患者早期情况给予牵引治疗,在作用及发作用下保持腰部处于平衡状态,能有效减轻患者局部肌肉,组织的紧张程度,降低患者局部充血及水肿的情况。腰椎间盘突出本身就是压迫了脊髓和神经,在治疗时,就需要放松背部肌肉,缓解肌痉挛的情况。症状较轻的患者尽量要改善神经与突出物之间的关系,消除神经根的压迫与刺激,能有效缓解患者肢体麻木及疼痛症状。



  2.根据诱发因素采取治疗,在工作中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注意久坐、久站、超负荷及受凉等避免过度劳累,其次女性减少穿高跟鞋,尽量备一双软鞋。在生活中不要剧烈运动,注意减少体力劳动,多补充钙含量较高的食物,奶制品及豆制品等。出现腰腿疼痛时,遵医嘱使用药物及其他治疗,静脉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治疗一周,口服消炎镇痛药物,腰部贴上药膏,多卧硬板床休息。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时间长,反复无常,可以配合使用针灸、推拿、拔罐等
  3.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包括微创手术及开放性手术治疗 。(1)微创手术主要是经皮作髓核切除术,此类手术方法,大多用于症状较轻的腰椎间盘突出者,目的是为了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其次还可以选择另化学方式,合理利用激光或臭氧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2)开放性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症状较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者,临床上,患者一出现肌肉萎缩及痉挛,肌张力在急剧下降时期,此时,治疗时就会为患者选择椎板切除减压加椎体融合加内固定的手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后,虽然能有效减少复发率,但是对患者来说伤害比较大,后期护理不好,老年人容易诱发合并症。
三、腰椎间盘突出的保健措施
  1.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来说,必须从小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了解正常的脊柱生理弯曲度,无论是处于学生阶段还是工作阶段,都保持着正常坐姿,睡姿,其次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保护好自己,避免受凉或外伤。临床上,工作人员也要多做疾病健康宣教,提倡定时做健康检查,平时注意不要超负荷工作,多健身及锻炼身体。
  2、治疗后开展保健措施,在发病急性期要卧床休息且卧于硬板床上,多食用蔬菜水果,避免发生便秘,患者用力时增加腹压。症状改善后,下床活动,并适当的进行腰背部肌肉锻炼,做好防护措施。完全康复后,多做腰部运动,来回左右转圈或器材辅助,每天进行两次倒步走,时间约半小时左右,时间长短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同时也能缓解患者的疼痛度。
   综上所述,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我们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规律的作息时间,制定锻炼计划,运动时也要注意度,不要过度运动而伤到肌肉及神经韧带。减少久坐、久站及超负荷的工作,出门在外注意保护自己,遵守交通规则,不抢过红绿灯,减少做重复弯腰拾物,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出现外伤。对我们而言要阅读书籍,不断提高知识的储存量,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预防疾病发生,发生后配合医生的治疗,调节好心理及情绪变化,保持健康的形态,同时也随时提醒身边的亲朋好友,注重身心健康,为自己负责也是为他人负责,减轻社会负担,做好自己该做的,不断完善及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