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开发—利用—传承——南京市花卉公园规划建设前期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8期(中)   作者:刘娇
[导读] 南京市花卉公园选址位于玄武区铁北新城伊刘苗圃片区
        刘娇
        南京市花卉公园管理处  江苏南京   210000
        引言
        南京市花卉公园选址位于玄武区铁北新城伊刘苗圃片区,属市中心城区范围,规划用地面积73.41公顷。场地地处紫金山北侧,内有农场山、朝阳山与紫金山山脉相连,为南京都市区重要生态绿地。伊刘苗圃成立于1956年,是最早的全国十大国营苗圃之一,现圃植苗木两百余种,六万八千余株。场地相接的伊村饭店及场地内杜茶村墓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片场地在十四五期间,加快消除主城棚户区,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建成一座彰显南京“山水城林”城市生态格局,体验沉浸式4A级文化旅游景区,花卉专类郊野公园。
        本文从“如何保护、开发什么、利用深度、传承什么?”的角度阐述,回答“我们将会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场地给公众?”
一、保护
        “如何保护?”在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地制宜。花卉公园规划方案在编制时,即从科学角度出发,进行生态专项研究。
        (一)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公园场地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简而言之,即对场地地理分布数据进行成图和分析。
        由GIS高程、坡度、坡向、汇水分析得出,场地整体地形西低东高,南低北高,被山体围绕形成天然谷地,与紫金山南北相望,自然条件优越(见图1)。场地内部除山体部分以外,大部分区域坡度集中在0-20%,有利于公园各项功能设施的建设;同时山体缓坡排水较好,有利于大部分植物生长(见图2)。西部地块中、南部分朝东和南方向较多,小气候较好,适合建筑集中布局;中部区块主要朝向西北,在南坡向可少量布置建筑;东部地块大部分朝南,坡向条件良好(见图3)。场地存在地势较低的山谷汇水线地带,可以进行疏通开挖后形成水系,鉴于用地范围限制,南部美人泉沿线水系方案中具有可实施性(见图4)。通过科学研究解构场地,完善对场地条件的认知,进而科学的去规划。
         
               
(二)研究公园场地生态现状,包括本底生境现状、植物群落现状,即植物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
苗圃式植被特点,区块植被物种成片配置单一,物种多样性极低(见下图5和6)。


        场地内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见下图7),现状种植仅有一层乔木或灌木,未充分利用林下的空间生态位,导致物种多样性水平低。垂直结构单调,很少有林下植物,与圃地抚育中消除林下杂草和幼苗有关。

图7 场地内多样性指数分析
        场地内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的均值都远低于毗邻的紫金山。按照中位数比较:辛普森指数仅有0.4,仅及紫金山二分之一;约翰香农指数(0.7),仅及紫金山(2.2)的三分之一;皮埃卢指数不论是均值还是中位数,均与紫金山相当。
        本底植物的碳储量分布极不均匀,高低相差达13倍,最高区域约130吨,最低区域仅10吨。大部分区域的碳储量强度远低于紫金山。花卉公园场地总碳储量为1171.6吨,碳储量强度为25.94tha1yr1,仅为紫金山碳储量强度的40%(63.43tha1yr1)。
        综上数据,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苗圃地的原生态状态已经被彻底改变,场地物种多样性低、碳贮存分布不均、生态服务类型单一。因而花卉公园的生态保护不是严格保护现状,而是根据生态规律的重建与保护,重塑场地生态价值。
二、开发
        “开发什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科学合理开展城市生态建设。花卉公园的开发要遵循景观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等生态学理论,进行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最有效和最省力的办法是顺从生态系统结构规律来进行。公园定位为花卉专类郊野公园建设,总体风格应以自然为师、尊重原生环境。
(一)生态恢复与重建策略一:构建生态景观水网
        花卉公园本底生境现状,场地水资源不足是主要问题。而花卉植物种植需要大量的水,这个问题就需要通过生态技术来解决。

              
        结合现状水系,通过汇水分析(见图9和10)发现园区存在地势较低的地带,这里进行土方工程改造后形成一条河道,可构造为多个水塘与之相连的河道生境,既有景观作用,也有生物廊道作用,同时也是本地区缓滞供水和平时改善湿度环境的海绵体支柱。水岸尽量建设成缓坡、浅滩、陡岸等形式的水陆过渡带,经过多样性植物群落配置,即可形成良好的从湿地生态系统到高地树木植被的优美景观和生态过渡带。在自然保护方面,这个自水岸到山林的过渡带还能招引鸟类等动物,形成高生态服务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格局。
(二)生态恢复与重建策略二:构建生物廊道
        建立生态廊道是解决当前场地被多条铁路和道路分割破碎化不良生态影响的重要措施,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将大面积用地用于植物配置,将各种道路边缘、铁路隔离带、绿地边缘、水道等,进行沟通建成廊道。多样化景观会极大地提高生物多样性,林下的小路在夜间往往是动物活动的热点网络,水系中的水塘、溪流,可以为鸟类和陆地动物建立一组栖息地和生物廊道,这也是形成景区自然风格的关键。
(三)生态恢复与重建策略三:以植物野外生境为参考,尽量保留现有可用植被、优化配置,考虑生态位互补,提高调解服务,提升中心城区绿肺的价值。
        场地虽然目前的生态质量不高,但本区块作为铁北红山新城重要的绿地资源,且公园南部毗邻钟山风景区的北山规划景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又处于城市中心位置、人口聚集,距离市中心7.5公里,处于中高地价地段,土地有较高的机会成本,因此创造出文化服务的潜力也高。公园的开发重塑了场地生态价值,同时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这里将成为南京主城北入口的新名片。
        公园的营造加强了场地内伊村饭店毛主席专列遗址与钟山风景区、南京国际抗日航空烈士纪念景区的互相连通,串联红色旅游线,唤醒城市红色文化记忆。这些红色文化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政治教育价值,但很少有人知晓其存在,故将这些分布在场地周边的红色文化节点,联动发展,不仅能提高场地的文化价值,还能将这些文物“激活”起来。花卉公园的出入口及绿道的建设加强了钟山风景区北部景区与铁北新城的串联,解决了城市中心区域因玄武大道及铁路建设带来的割裂,公园成为加强城市区域联系的纽带及载体。
三、利用
        “利用深度?”出发点与基本原则在于“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场地内植被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即人类从生态系统中的获益,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植被不同的是,该系统是人们为特定目标而投资建成的,需要回报。对于花卉公园建设项目来说,决定生态服务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人类的感知程度和人群在特定条件下的偏好等。
        因此,“利用深度”建立在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围绕终端需求,即受益公众需求展开。花卉公园项目在规划之初,做了“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花卉公园?”的民意调研,分析专业型和一般大众民意调研问卷总结如下(见下图10和11)。

        (一)“利用深度”策略一:旅游经济产业植入,运营兼具公益性及市场化。规划之初展开旅游研究,包括宏观背景分析、国内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花卉公园开发模式研究,分析国内外花卉主题公园案例、花卉消费市场分析、花卉产品分析、需求结构变化、花卉公园竞品研究等,思考公园如何突围?
在分析基础市场、拓展市场、机会市场基础上,完成花卉公园市场定位。客群地理市场定位锁定为南京本地市民、1.5小时自驾游客群和南京入境游客。客群需求市场定位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情要素,研究其需求导向,策划业态、完善服务供给。
1.公园总体定位为“蔷薇世界、四季公园”的花卉专类郊野公园。在旅游产业植入上,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旅游设计,包括:
        (1)旅游IP设计,根据公园十二种核心花卉,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手法与配色,设计十二位金陵花仙子形象。将十二位人物故事与花卉结合,这些IP形象作为要素贯穿全园使用,融入各景点花卉主题营造、城市家具、电瓶车站点等。同时融合AR/VR技术使用,增强IP的互动性、趣味性。运用全系技术将游人沉浸式带入趣味IP资源氛围,以带来全新黑科技体验。
        (2)节庆产品体系,打造四季节庆活动、二十四节气活动,“每月一会,花开全年”的特色花卉品鉴会,策划大型花艺灯秀为公园夜经济的拳头产品,构建一系列与生活、文化和节庆交织的活动体验,打造属于南京的花卉节庆文化体系,汇集都市人文生活的美好愿景。以跨界理念发展旅游体验,比如对接中国建筑协会、中国可移动房屋协会等平台资源,征集全球可移动房屋设计师佳作,前沿作品安放于公园内,并开展常年展览、度假屋野营住宿、度假屋代理销售等,公园内形成宜赏、宜住、宜购的创意经济。
        (3)旅游产品体系,遵循创新原则、差异原则,优化产品结构,结合公园场地分区规划,以观光旅游、休闲游憩、养生度假产品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风雅旅游、配套服务产品体系,带动亲子教育、商业购物产品发展。
        (4)购买产品体系,整合花卉公园独特性资源,形成自成一体的特色购买产品体系。包括消费品,如景区传统消费品、花卉公园特色消费品、创新消费品、特色交通消费品等;纪念品,如花卉公园特色纪念品、活动纪念品、花卉主题文化开发产品;边缘产品,如与儿童乐园结合、与培训机构结合、与拓展机构结合、与影视产业结合等。
        (5)旅游线路开发,在公园场地内汇集赏花线、亲子线、度假线、灯光夜景线、红色人文线于一园,让游客拥有多种主题游线选择。在公园外部发展联动游线,突出场地自身资源的优势和亮点,联动发展周边公园和景点,形成拓展的产业链。
        花卉公园在旅游设计的基础上,同步展开经济研究。包括场地不同功能分区所承载的业态研究,细分为服务、商业、休闲、婚庆、灯光秀、花瀑奇观、花圃苗圃、儿童游乐、千米花廊、亲子、科普、艺术、露营、花海、风雅、冷泉养生、森林度假、红色文化等等。针对以上项目,在业态属性上又分为政府公益性项目、投资经营类项目两类来分析。同时进行市场规模预测、分析项目开发运营、重点项目开发规模、开发模式、运营模式,项目整体分期开发时序、营销策略、运营策略、招商策略、植物维护、设施维护、开发投入测算、收益估算、运行成本测算、项目盈利能力分析等等。
(二)“利用深度”策略二:文化产业植入,承载、推广地方特色文化。
        从公园主题出发,挖掘南京花卉文化的历史渊源。位于南京南郊的花神湖和花神庙,历史上就以花木繁多而著名。如今花神庙的旧址已不可寻,仅有地名存世,未来花卉公园将在场地内重塑并展现这些南京花卉文化特有的内涵。
        公园规划研究摒弃对文化的泛谈,通过渗透生活中礼、节、饮、医、学五方面构建完整的花卉文化体系,结合场地现有资源,结合体验活动,使文化具体化、可看、可学、可饮,从而让文化真正融入生活。系统研究推广花卉与婚庆礼仪文化、花卉与美食文化、花卉与传统节庆文化、花卉与中医养生文化、花卉与艺术文化、花卉与展览(博物馆)文化等项目落地。
(三)“利用深度”策略三:科技配备、智慧公园的建立。
        进行智慧旅游设计,完善设施规划,包括管理设施、互动夜景、3D技术、互动装置、智慧园路、无线网络、雾森系统、紧急救助、空气检测等。进行智能云定制系统设计,智慧旅游服务从游客出发,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进行智能设计,包括公园APP、大数据、直播、科技体验、手环、景观互动等等。
四、传承
        传承是国家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因此,花卉公园的开发建设中我也常常在思考,我们将传承什么?在保护利用的前提下,我们能创造什么?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留有什么?
        在规划中,我们对现有棚户区建筑进行拆除改造,新建建筑依旧延续聚落式布局方式。将伊刘苗圃办公旧址建筑、两座花房保留,这些建筑建在上世纪50年代左右,建筑材料、细部节点方式都具有时代特征和苗圃建筑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后期拟申报为南京市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及功能更新利用,这些都是“传承”的理念。
        还将在“传承”中实现极高的文化价值,将南京语言文化与生态融合。在场景植入、旅游产品开发时植入乡音。逛金陵花街时候,我们会听到“潘西,去见识见识我们南京绒花,阿行啊?”、“朋友们,听说那边的花卉种子博物馆特别有趣。”;在浪漫花海我们会听到“看完花海我们去花街转转”、“乖乖,这一片花海灯秀不要太好看奥。”;在花村寻迹中我们会听到“这次园艺大赏,怕是南京园艺水平最恩正的一次”等等。这样南京花卉公园地域的带入感就被增强,品牌的独特性和感召力都会被增强,再加上花神庙等历史文化的植入,发掘南京白局中花卉相关口口相传的童谣,文化的力量将被凸显和放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原生态环境中,人类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如何?”是个不能回避且定会被拿出来讨论的问题。在保证项目生态环境不退化和旅游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满足游客舒适、安全、方便、卫生等需求,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舒适性原则、安全卫生原则。花卉公园进行了环境容量及游客量估算,目前最大承载力,日游人容量为18800人次,年游人容量约为560万人次。
        和谐共生在于公众认知的提升,公园将创建发展生态教育基地。生态教育作为生态旅游的内容之一在我国刚刚起步,因此我们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公园教育科普案例,吸收和采纳普适性高、接受度强、宣传效果好的教育形式和方法,给公众提供更好的生态科普教育平台。
五、结语
        花卉公园建设项目从选址到前期研究,我们不断的思考场地与城市的关系,探索适合这块场地发展的路径。花卉公园的生态本底现状与公园场地的远期规划,花卉公园管理处人员结构的现状与公园建成后的运营管理模式,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与公园商业化运行的矛盾,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思考破局。
        这里对花卉公园的建设及管理体系也进行了初浅的思考。由政府引导,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文化挖掘传承、项目监管、实行政府政策性投融资、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由花卉公园管理处承担公园社会公益属性,包括公园公益性资产管理、展览博物馆及科研基地、社区化管理职能、事业编制人员(科研人员)聘用管理等。而公园的旅游、文化产业采用市场化运作、社会化资本的运行。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提升区域的生态价值。未来的花卉公园将实现多元化的业态、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多元化的人员架构,进行高效的分类管理。
        目前花卉公园建设项目,因地处南京市中心城区,场地条件复杂,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环节,均需要进行学科及政策的专题研究。这个项目在多个领域都极具挑战性,它的实施及落地,将会成为城市公园开发的典型案例,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全方位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