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的中医药临床治疗介绍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上   作者:陈蓉
[导读]
陈蓉
(温江柳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成都611130)
  偏头痛是收缩功能障碍、血管舒张等多种因素引发的搏动性头痛,多因大脑神经功能调节紊乱和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头痛,本病发作时会伴有恶心呕吐、心率加快和其他大脑功能障碍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临床治疗多以西医为主,但经临床验证表明,长期采取西药治疗,容易产生耐药性、依赖性和各类药副作用,且手术治疗具有较高风险,预期效果差强人意,而随着中医学的兴起,中医学的辩证思维被广泛应用在偏头痛的治疗上,其辩证分型和对症施治的临床思想受到广大医师和患者认可,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现报告如下:
一、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有临床统计发现遗传因素所诱发的偏头痛大约占据所有发病群体的一半左右;同时与三叉神经受损,引发血管炎症,导致周围神经震颤,引起阵发性头痛具有正关联性;与大脑中枢向外围区域供血减少有关,与更年期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与环境因素有关,例如刺激性光线、香烟、强烈气味等;与情志不畅有关,例如焦虑、紧张和睡眠不足等,另外饮食不节也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而中医古典中早对偏头痛有所记载,临床多从风、火、瘀、痰和虚等五个方面论治该病:(1)论风:中医认为头部是“诸阳之会”“清阳之会”,是全身精血的凝重之处,外感内伤均可引发偏头痛,因此中医医家认为治疗偏头痛当以祛风为主,药用辛散之品。(2)论火:中医认为本病发作,多由情志方面的原因刺激产生,或恼怒,或抑郁,或愤怒等,尤其容易在激烈争吵后发作,这足以证明本病的发生与肝火旺盛有关,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一旦遭受情志刺激,易引起肝木风动和凤阳上逆,上扰清窍。(3)论痰:偏头痛患者平日里多有纳差和乏力等临床表现,这提示本病与脾胃有关,脾主运化精微,过劳则损气,过思则伤脾,脾伤则运化失力,水湿稽留,必成痰浊。(4)论瘀:久病入络,瘀血内痔,气血受阻,则头痛如针刺,时有搏动,时发时止。(5)论虚:病久,则脾胃不足,气虚则营血亏损,脑海空虚,脑失所养,则偏头痛反复发作。
  那么该如何治疗呢?
二、如何治疗呢?
  (一)经方
  (1)郭氏解郁通络汤,药方组成:丹参、白芍各20g;川芎、蔓荆子、白蒺藜、延胡索、地龙各15g;柴胡、香附、栀子各12g;僵蚕、川牛膝、甘草各20g,可发挥疏肝解郁,清火祛风和活血通络之功效。
  (2)王氏偏头痛方,药方组成:珍珠母、枸杞子各30g;杭菊花、龙胆草、蔓荆子、槁本、羌活、半夏、天麻、白术各10g;丹参20g,以此发挥滋下清上、通络化痰和祛风止痛的功效。


  (3)孟氏头痛疏肝煎,药方组成:石决明、生石膏各15g;细辛、吴茱萸、全蝎和天南星各3g;僵蚕、天麻、川芎和红花各10g;白附子、苦丁茶、甘草各6g;可发挥清化痰熟、平肝熄风和舒络止痛之功。
  (4)丁氏祛风通络汤,药方组成:防风、荆芥、白芷、羌活、白芍、白附子、蜈蚣和全蝎各10g;细辛3g,可发挥祛风通络的功效。
  (5)虞氏平肝通络汤,药方组成:白芍、石决明、天麻、钩藤、丹参、川芎、白蒺藜、山楂、延胡索各10g,全蝎、甘草各6g;可发挥平肝息风的作用。
  (6)李氏加味牵正散,药方组成:熟附子、乌梢蛇、炙甘草各15g;僵蚕、地龙各12g;白芍18g;全蝎5g;蜈蚣2条,研磨成细末,1日3次,1次4g,饭后以生姜红枣汤服用。
  值得注意的是,头痛治疗中,辩证论治固然重要,但是根据头痛部位对症施治的经验也必不可少,如两侧头痛,因加用柴胡、黄芩;头痛巅顶应加入槁本和防风;前额连眉棱骨处加入白芷;颞部和眼眶处头痛,应加入蔓荆子和川芎;后脑连颈项处头痛,则可加入葛根和羌活等;累及眼瞳者加入辛夷、细辛、苍耳子和鹅不食草等。
  (二)验方
  (1)中药塞鼻法:取川芎、白芷和炙远志各50g,冰片7g,研磨成粉,装瓶备用,需要用时取1小块纱布,包裹少许药末塞入鼻孔,如头痛在右侧则塞左鼻,头痛在左侧则塞右鼻,通常具有迅速的止痛效果,无明显的药副作用。
  (2)中药外敷法:以2:1:2的方式选取鲜葱、生姜和酒糟,捣烂搅拌均匀,贴敷与痛处。
  (3)滴鼻法:捣烂鲜白萝卜,挤出汁液加少许冰片,具有显著效果,滴液入鼻,保持20分钟,一天两次。
  (4)二藤散:将丝瓜藤和苦瓜藤炒熟研磨成粉,一天两次,一次10g,温水伴服,可一定程度上发挥止痛效果。
  (5)川芎、白起、桑叶、菊花和槁本各10g;菖蒲根和苍耳子各15g伴水煎服,每天一剂。
  (6)牛黄3g,花椒2粒,研磨成粉,以棉花裹药形成小型鼻塞,如头痛在左侧则填塞右鼻,头痛在右侧则填塞左鼻,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三)中成药
  (1)牛黄上清丸:主要治疗热毒内盛和风火上攻引起的头痛目眩、口舌生疮和咽喉肿痛者,每天两次,每次一颗。
  (2)黄连上清丸:主要用于风热上攻和肺胃热盛引起的牙齿疼痛、咽喉肿痛和大便秘结等,每天两次,每次一颗。
  (3)芎菊上清丸:主要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恶风生热、偏正头痛等,每天两次,每次6g。
三、小结
  综上所述,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间歇性和搏动性头痛,发病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率加快等临床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影响较大,临床多采用西药治疗本病,但疗效不佳,缺乏特异性,且长期用药容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而选用中医药辩证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有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