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中西医结合如何调养“肺”?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上   作者:岑义
[导读]

岑义
(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清香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攀枝花 617000)

   前言:肺是人体最重要的呼吸器官,位于人体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从解剖学角度出发,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肺经支气管、气管与喉、鼻相连,因此将喉作为肺的门户,鼻作为肺的外窍。肺是最娇贵的器官,一旦受到感染将会引发一系列呼吸系统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以及生活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其生命安全。经研究证实,引起肺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吸烟、空气污染等,一般可分为外因及内因,外因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反复呼吸道感染是诱发肺病的重要原因,内因包括遗传因素、存在气道高反应性等,这些将会增加慢阻肺、哮喘等疾病发生风险,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如何调养肺、预防肺病产生及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事业发展中重点内容,下面向大家介绍如何利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调养肺。
   经过一系列研究实验相关医学专家发现中医疗法在调养肺方面过程中发挥巨大优势,在此基础上配合西医可以达到优势互补、提高治疗效果以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等目的。中医调养肺优势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抗炎、祛痰、镇咳以及解痉等作用,医学专家主张将人体按照不同体质分别进行调养治疗,对不同体质人群进行中医、西医结合的营养调养方式能够对偏颇体质进行很好的纠正,以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气虚体质为例,介绍中西医结合营养在体质调养中的应用。
   依据中华医药学会2009年公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为标准,可以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虚质以及特禀质9个类型,有研究表明痰湿体质、阳虚体质以及血瘀体质的形成均与饮食失调相关。
1.中医学结合调节实践方式
   为探讨如何将中西医结合营养付诸应用首先需要明确中西医结合营养的结合点或结合方式,相关医学专家表示这种方式不是机械的将传统营养学与现代西方营养学相结合,而是将二者科学互补、统一融合有机结合,并根据中医与西医的特点按照二者理论相同、异曲同工引入高科技技术手段进行有机结合。另有专家表示调养肺需要以清热化痰肃肺为主,并配合加味清金化痰汤兼证随证加减,例如热盛伤阴耗津,配合沙参、天冬进行养阴生津,针对存在黄色脓痰的患者可以加入黄芩、桔梗、金荞麦根、鱼腥草等进行清热解毒、化痰排脓。


另外,相关医学专家认为在调养肺不要拘泥于传统温湿以及咳嗽,需要以个人体质为主,并以虚为本,以调节痰、热、淤为标准,因此在祛邪过程中需要合理配伍扶正药物。
2.调养方案
   阳虚体质与阴虚体质的营养调节可以将现代营养学中微量元素的强化技术引入传统中医中用热性及凉性食物对阳(阴)虚体质的调理方法中。相关医学专家表示虚症患者血清中的钾、钙、铁、铜、锌溴等元素的含量,证实虚症与患者体内元素浓度反常有关,与正常体质相比,阴虚及阳虚患者血清铜含量明显升高,且锌、铜比值显著降低,阴虚病人血清铁含量明显升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平肝熄火、收涩、清热、活血以及补肾壮阳等中药材进行调养,其锌含量较高,关系显著,如全蝎的平肝、熄火、止痉功效与锌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另有研究证实滋阴、壮阳、补血、益气的中药材含有丰富的铁、锌、铜以及锰等微能量元素,其中首乌、菟丝子等药材含有较多的铁;人参、当归、五味子、白术、党参、红参以及西洋参等药材都含有大量的锌、锰。通过对中医药与微量元素研究结构的总结发现,中医阴阳证实是微观物质运动的宏观表现,充分体现人体中阴阳的平衡关系。
   阴虚体质人群可以按照传统中医食疗方式进行体质改善,可多食用瘦猪肉、鸭血、绿豆、冬瓜等甘凉滋养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以及葵花籽等性温燥烈之品。在调养过程中需要适当注意各微量元素间的协同与拮抗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的改善机体体质。
   气虚体质调节在中医与西医理论上具有相通、异曲同工等特点,现代医学推崇全谷物食物,与精制食物相比,全谷物含有谷物部分的天然营养成分,例如蛋白质、淀粉、膳食纤维、B族微生物和维生素E的矿物质、矿物质、植酸与酚类等植物化合物,营养素全面均衡,有助于机体营养的全面补充。同时,食物中营养素的全面与均衡可以保证机体生命活动旺盛,由此可见,调养肺可以从强化膳食中的谷物入手,对气虚体质者进行中西医结合的营养治疗。
   总结:近年来,中医药在调养不同体质方面发挥巨大优势,其调养效果受到广泛关注,并且获得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从现代医学发展来看,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本质相同。相关医学专家表示体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然而目前中医体质辨识应用不尽广泛,因此建议将体质辨识及体质的营养干预方案进行宣传、推广以及应用。同时,中医以整体观念以及辩证论治作为治疗原则,而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随证加减,使其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