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
(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重庆/工程师 400021)
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入中后期,以都市圈为主体的区域协同发展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圈内中小城市是提升城镇化质量、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载体。随着都市圈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等四网融合发展,尤其是市域铁路的规划建设,为中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中小城市如何把握机遇,制定轨道交通发展策略,对城市能级提升和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都市圈;中小城市;四网融合;轨道交通
1.都市圈中小城市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的相继实施,我国进入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时期,以城市群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都市圈是核心城市资源要素聚集形成溢出后,与周边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城镇共同形成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同发展区域,承担着放大城市群核心城市辐射力、突破行政边界束缚、实现区域融合发展等作用[1]。因此,都市圈的形成,仅靠核心城市自身发展难以实现,必须依靠周边中小城市的辅助[2]。
根据2014 年《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的标准,城区常住人口为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城市为中等城市。中小城市作为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提升城镇化质量、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2. 都市圈中小城市轨道交通状况
2.1 都市圈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是都市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对空间形态塑造、产业和人口布局优化、宜居生活环境打造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是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2019年9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都市圈轨道交通主要分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4个层级。
干线铁路指国家层面的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主要承担城市群或都市圈对外交通运输大通道功能。城际铁路主要承担城市群范围内核心城市与周边地级市以及沿线区县快速联系。市域(郊)铁路是都市圈客运主通道,主要承担都市圈核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城镇组团等之间的联系,兼顾核心城市内中长距离出行。城市轨道,主要服务城市中心区高频率和强度出行。在都市圈核心城市,干线铁路和城际铁路在铁路枢纽通过站台换乘,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在轨道站点通过站台换乘,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和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在铁路枢纽通过站内换乘通道换乘。
2.2中小城市轨道交通
1、铁路是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重大民生工程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截至2020年,全国铁路网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2020年8月《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提出,“20万人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道”。中小城市即将迎来铁路建设的爆发期。
2、城市轨道投资高、运营维护费用大,是一种比较昂贵的公共交通方式。2018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提出,“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以上”,“申报建设轻轨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150亿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15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150万以上”。
中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一般在100万以下,公共预算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等也不满足规划建设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的要求。因此,综合申报条件、客流规模、建设成本等因素,中小城市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以中低运量为主。
2.3中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机遇
随着都市圈快速发展,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的规划建设逐渐提上日程,圈内中小城市迎来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机遇。
1、城际铁路弥补了中小城市高速铁路服务时空不匹配的不足。由于高速铁路具有国家大通道功能,中小城市高铁站点往往存在停靠班次少、节假日票难买等问题,不利于都市圈一体化及城市群协调发展。城际铁路具有组织灵活、发车频率较高等特点,可较好地服务都市圈中小城市与核心城市,以及城市群其他城市间的快速轨道联系。
2、市域(郊)铁路是中小城市与核心城市之间人流、物流流通的重要载体,也是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随着都市圈的进一步发展,核心城市和中小城市,以及重点城镇、工业园区、旅游景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稳定、密集的通勤商务客流和物流将大幅度增加。市域(郊)铁路具有公交化、运量大、站间距较小等特点,可充分满足都市圈各种出行需求,畅通中小城市与核心城市间人流、物流流通通道,增强核心城市溢出效应,推动中小城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支撑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3. 都市圈中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策略
3.1 构建层次清晰、功能明确的轨道交通体系
由于高铁网的覆盖,以及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的规划建设,都市圈中小城市具备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内部轨道等“四网”融合的基础要素。中小城市应当充分把握轨道交通发展的机遇,构建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四网”便捷换乘、融合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交通体系,改善中小城市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和产业的承接能力[3]。
3.2合理规划布局市域(郊)铁路
市域(郊)铁路以服务都市圈核心城市与其他中小城市、城镇组团之间轨道联系为主,形态大多呈放射状,经过中小城市的市域(郊)铁路线路通常只有1条。由于中小城市城区尺度范围较小,以及市域(郊)铁路站间距要求,每条线路在中小城市城区仅可设置3个站点左右。因此,中小城市规划布局市域(郊)铁路时,要充分考虑在不影响通道功能和成本可控的基础上,兼顾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带动城市用地拓展。
3.3合理规划布局中低运量轨道交通
根据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经验,中小城市可选择的中低运量轨道交通方式有现代有轨电车、单轨、中低速磁浮等。其中,现代有轨电车造价较低、敷设灵活、绿色生态,但对道路交通运行有一定影响;单轨系统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造价适中,多布置在景区、公园等;中低速磁浮噪音低、振动小、维修运营成本低,但造价高、结构复杂等。中小城市应统筹城市本底条件、客流量级、经济性、技术成熟度等方面因素,合理选择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制式。虽然现代有轨电车存在运行速度慢、对道路交通运行影响大等问题,但随着有轨电车技术革新和路口立体交叉处理,有轨电车依然是最适宜中小城市的中低运量轨道交通方式。对于部分规模较小,客流强度不足的小型城市,可根据客流主通道走廊分布和道路条件,规划布局BRT,承担城市公交骨干功能。
3.4开展轨道站点TOD综合开发
由于轨道交通投资高、投资回报较低,运营维护费用巨大,通过提高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容积率、混合土地功能、增强轨道站可达性等方法,对轨道站点进行TOD综合开发,有利于充分发挥轨道社会效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轨道客流,倡导绿色出行,打造公交都市。
[1] 张学良,林永然.都市圈建设: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J].改革2019(02) 46-55
[2] 李爽.都市圈内中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17(12) 29-38
[3] 安树伟,孙文迁.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及其提升策略[J].改革2019(05) 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