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上   作者:丁凤
[导读] 分析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应用艾灸联合耳穴贴压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丁凤
(如皋市中医院住院部九楼;江苏南通226500)

【摘要】:目的:分析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应用艾灸联合耳穴贴压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1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25例)和干预组(26例),对照组选用奥美拉唑与铝镁加混悬液进行治疗,干预组基于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艾灸与耳穴贴压进行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干预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应用艾灸联合耳穴贴压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提升疗效,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候,利于其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艾灸;耳穴贴压;脾胃虚寒;胃脘痛

   胃脘痛俗称为“胃痛”,主要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的胃脘处发生疼痛。胃脘痛最常见于脾胃虚寒型,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食少纳呆、胃寒凉且遇寒冷而疼痛等症状[1],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对患者的日常饮食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临床上通常使用抑酸药物与胃黏膜保护药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但治疗效果不是太理想[2]。中医针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治疗原则为“寒者热之”[3],本研究将选取51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进行分级对照研究艾灸与耳穴贴压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的效果,现汇报研如下。
   1 资料、方法
   1.1基线资料
   在我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之中选取51例作为本研究的对象,选取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25例)和干预组(26例)。
   对照组:男性和女性分别有12例、13例;年龄在41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68±5.75)岁;病程在6个月至15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11.43±3.85)个月。
   干预组:男性和女性分别有11例、15例;年龄在43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08±5.67)岁;病程在7个月至15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11.62±3.75)个月。
   对比两组上述基线资料,P值>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进行。
   选取标准:①符合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诊断标准:主症胃痛、空腹痛重且得食痛减、喜按喜暖、脉沉细迟、舌质淡嫩,次症畏寒肢冷、懒言神疲、倦怠乏力、食欲减退、大便溏薄,符合3项主症便可确诊;②临床病历资料完整;③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①肾、肝功能严重障碍者;②血液疾病者;③过敏体质者;④急腹症者。
1.2 方法
   对照组选用奥美拉唑与铝镁加混悬液进行治疗,用法均为口服,奥美拉唑的单次剂量为20mg,每日1次,于清晨服用,持续服药4-8周;铝镁加的单次剂量1.5g,每日3次,持续服用4周。
   干预组基于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艾灸与耳穴贴压进行联合治疗。艾灸:取足三里穴与中脘穴,悬艾条于穴位上方,再点燃艾条熏灼穴位,直至穴位皮肤发红,每次15-20min,每日1次。耳穴贴压:治疗前,先评估患者的耳部皮肤、及过敏史等禁忌症;再选取穴胃(耳轮廓的消失之处)、肝(耳甲庭的后下方)、脾(耳轮廓的消失之处、耳甲庭的后下方与轮屏连续中点)及神门(三角窝内耳轮的分叉处稍上方);然后使用酒精消毒各个穴位处皮肤,再用镊子夹取王不留行籽贴压穴位,每次每穴贴压10-20次,每日3次,一个疗程为10d。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以症状改善情况与理化检查情况作为评价标准,若治疗之后,患者的主、次症状全部消失,并且理化检查显示恢复正常,3个随访未复发,则视为痊愈;若治疗之后,主症基本消失,理化检查显示明显好转,随访3个月未复发,则视为显效;若治疗之后,主症基本消失,随访3个月偶有发作,疼痛较轻且持续时间短,理化检查有所好转为有效;若治疗后,主症无改善,则为无效,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治疗的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治疗的效果,见下表一
 
   3 讨论
   中医认为,胃脘痛与脏腑功能的失调、脉络痹阻、气机不畅等有密切关系,可分为脾胃虚寒、温热中阻、饮食伤胃、肝气犯胃等症型,临床上最常见的症型便是脾胃虚寒型,该类型胃脘痛多为中阳不足,导致胃弱脾寒,寒气凝滞而胃中冷痛;同时中阳不运,致使阴寒上逆而吐清水;阳气无法运行至四肢,以至于身倦肢冷;若是得按得热,可运行阳气而稍减疼痛,因此中医治疗原则为温阳益气与和胃止痛[4]。
   艾灸可温热足三里穴与中脘穴等,达到除湿祛寒的效果,从而止痛。耳穴贴压选取胃穴是为了降逆和胃止痛,而选脾穴可升脾气降胃气,健脾和胃,选肝穴促进分泌消化液,选神门用于止痛、镇静及消炎,诸穴共同作用健脾和胃、止痛消炎、理气[5,6]。
   从文中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相较于单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增加艾灸与耳穴贴压联合治疗的干预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P<0.05)。
   总而言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基于西药治疗基础上应用艾灸与耳穴贴压进行治疗可提升治疗的总有效率,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迎春.隔附子饼灸联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07):44-46.
[2]卢晶,孙莉.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5):45-47.
[3]董月秋,李垚,吴文笛,郑玉,姜莉云.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09):34-36.
[4]雷江,邓海珊,徐凤宜.针刺结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06):98-100.
[5]郭菲.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J].实用临床医学,2018,19(05):14-15.
[6]何莹莹,王红霞,刘晓辉,鲁阳.中医外治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06):52-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