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的治疗目标和治疗原则是什么?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上   作者:袁旭
[导读]

袁旭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翠月湖卫生院;四川成都611830)

   作为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该病已给我国近一亿人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也正因此医生对慢阻肺的诱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该病的发生与吸入空气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空气中的烟尘、有害物质等都有可能造成慢阻肺的发生。据临床医生介绍,人体在一呼一吸之间,会将空气中含有的有害气体和颗粒吸入到呼吸道内,从而刺激呼吸系统,进一步引发肺泡和支气管的炎症,而且人体呼吸时带入的有害物质还能够渗透至纤毛细胞,从而损伤肺脏,在损伤肺泡、气道和肺血管的同时,还会损伤骨骼、心脏等肺外组织,可见慢阻肺是一个多基因的全身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越发严重,促使慢阻肺成为了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且该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在亚太地区,慢阻肺的发病率达到了6%,其中约有46%的患者呈急性加重表现,而且反复出现急性加重的慢阻肺患者在发病几年以后会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床医生认为应系统性的树立慢阻肺的治疗目的和治疗原则,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一、慢阻肺的治疗目标
   慢阻肺的全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该病的发生、发展与环境污染和细菌污染等有直接的关系,大多数患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约有50%的患者呈细菌感染性,这类患者的痰液中即可以直接培养出细菌,常见细菌有卡拉莫拉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患者的症状以咳黄色脓性痰液为主,而且呼吸道内分布高浓度的细菌,其中约有70%的患者存在细菌定植呼吸道的现象;此外,还有30%的慢阻肺患者为病毒感染所致,常见病毒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还有近20%的患者为非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加重,导致这类患者急性加重的原因为空气环境恶化,在大气压力变化、空气湿度变化以及季节交替冷热变化时更易发生。临床当前对慢阻肺的治疗目标包括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健康状况、控制疾病发展、避免急性发病和降低死亡率。为了实现短期以及长期的有效控制,临床医生认为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评估患者的病情,故需要定期检测患者的肺功能,以便于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
   
   临床对于慢阻肺的治疗以支气管扩张剂为主,这类药物能够起到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气流受限和扩张支气管的作用,是目前控制慢阻肺症状的主要方式。


临床常用的支气管扩张剂有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和甲基磺嘌呤类药物,可将患者的治疗反应和药物作用机理作为依据,为患者提供最合理的治疗。其中的β2受体激动剂包括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等,这类药物属于短效定量雾化吸入剂,可在数分钟内起效,疗效可持续四至五个小时,可用于缓解症状;抗胆碱类药物以异丙托溴氨气雾剂为主,具有阻断M胆碱受体的作用,虽然定量吸入时作用时间慢于沙丁胺醇,但是持续时间更长,可在三十分钟至就十分钟内达到峰值,能够持续六至八个小时,每日使用三至四次即可,长期使用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噻托溴铵为长效抗胆碱药物,长时间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同时可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命质量,还可降低急性加重频率;茶碱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解除气道平滑肌痉挛,被广泛应用于慢阻肺的治疗中,此外,这类药物还具有舒张全身血管、改善心搏出量等作用,但是总的来说,在一般治疗剂量的血浓度下,茶碱类药物的多方面作用并不突出。总而言之,慢阻肺的治疗通常以吸入性药物为主,常用药物包括噻托溴铵、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和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等。
   
二、慢阻肺的治疗原则
   慢阻肺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首先要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通过综合性应用上述吸入性药物以后,需要让患者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运动、自己洗澡和自己用药等,在此过程中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并适当调整用药方案。
   其次需要预防相关合并症的发生,医生可将患者的临床体征表现、既往急性加重情况、临床症状、肺功能情况等作为依据,评估合并症的发生风险,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预防。此外应叮嘱患者若出现双下肢水肿、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口唇发绀等症状,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以防病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然后需要合理调控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风险,从而降低慢阻肺住院率和死亡率。
   最后需要控制患者反复感染的发生风险,据临床医生介绍,反复感染是导致患者肺部慢性炎症加重的重要原因,严重时还可影响患者的肺功能,因此在早期治疗时应合理评估患者的病症,及时正确的使用敏感抗生素,同时还应指导患者学习正确排痰方法,以防病情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慢阻肺是一种严重的疾病,该病可引发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合并症,加之其存在一定的基因差异,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将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生活质量、活动能力以及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作为治疗目标,并遵循慢阻肺的治疗原则给予患者个体化的治疗,这样做才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避免患者症状反复加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