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寿县B镇农村人居整治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9期   作者:杨敏
[导读]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
        杨敏
        中共汉寿县委党校  湖南常德 415900

        摘要: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汉寿县B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整治环境工作,按照县委政府的指示,进一步推进农村住房、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农村供水、厕所改造和村容村貌等方面更上一台阶。但目前各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还不够完善,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还需进一步强化领导,压实工作责任,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而奋斗。
        关键词:农村;农村环境;人居整治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印烙在国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愫,是千百年来广大群众对理想家园的描绘和期盼。改革开放40多年,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赋予了新的更高的期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最起码要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的指示精神和县委的安排部署,笔者对B镇农村人居政治环境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围绕农村住房、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农村供水、厕所改造和村容村貌等方面进行实地走访和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重点工作的推进情况
        汉寿县B镇位于洞庭湖尾闾、汉寿县东南端、沅益汉三地交界之处,总面积49.98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面积23385亩,林地18448亩。全镇辖五里牌、肖家湾、中兴、新华、八斗丘、梧桐、孔家湖7个行政村和B社区,总人口数21825人(2017年),其中胭包山中型水库移民人口4268人,是一个山丘区移民农业乡镇。
        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B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成立了B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B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调度,并下村实地督导。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充分利用“村村响”广播、横幅标语、宣传车等宣传媒介进行推介。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污水治理取得成效。B镇以垃圾污水治理、改厕、绿化美化为重点,强化工作措施,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整治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按照上级整改要求,全面清理河道垃圾和直排厕所,集中整治沿河排污口,关闭畜禽养殖场,新建扩建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效果。全镇实现自来水到户,保障了居民健康饮水安全。
        2.农村垃圾治理趋于常态化。B镇各村(社区)积极修复受损路面,清除道路两侧渠道垃圾,整理路旁树林枯枝杂树,调动垃圾清运车集中对乡村主干道垃圾、建筑垃圾和河道垃圾进行清扫、清运。各村庄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模式,积极推广“垃圾兑换银行”治理模式,不断加大收运设施配置和保洁人员配备,把集中清理和常态化保洁相结合,新增在建垃圾填埋场1个、垃圾中转站3处,新增垃圾转运车21辆。每个家庭都配备了“三桶”,用于放置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并有效开展垃圾治理百日行动和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活动,农村垃圾治理和卫生保洁趋于常态化。
        3.村容村貌得到美化。B镇始终贯彻“美化省道沿线庭院,建设秀美庭院”的政策,近一年多来取得明显。首先,“净化”村容村貌。主要公路沿线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整治。

一些主干道的污迹、周边牛皮癣、卫生死角、杂物堆、枯枝败叶、破损废弃农房、大棚得到清理。此外,全体村干部对集镇范围内的“牛皮癣”、广告横幅也进行集中清理,全镇的整体环境明显提升。其次,“绿化”美丽乡村。村主干道上桂花树、樟树、橘树错落有致,拖土护路肩、栽种茶花小树、播撒波斯菊种子,打造出“一横一纵”绿色长廊风景线。各村各户的庭院也打造自己的亮点,主要体现在大家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拖土、种花、种草,打造属于自己亮点样板路和示范户。最后,“亮化”村民生活。在村主干道,休闲广场以及穿插到各农户小组小道上安装太阳能路灯。其中孔家湖村主干村道有6.4公里,安装了160盏,实现村上亮化覆盖率达70%。
    二、存在的不足
         目前,虽然B镇的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1.各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还不够完善,制度作用发挥不明显;
        2.各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环境卫生整治配套资金严重短缺。
        3.各村垃圾倾倒点规划不合理。目前垃圾治理机制逐步形成,但是垃圾卫生填埋场数量不足而且布局不够科学合理。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造成某些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多在生活区、生产区、农田、河边等处堆积。
        4.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进展缓慢。多年来B镇镇在农村卫生改厕中处于探索阶段,建设基本靠政府包揽建设,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强化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各镇办党委、政府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责任主体,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健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逐级压实责任的工作格局,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最大支持,统筹协调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尤其督促乡党委书记、村书记要亲自上手,抓村带户、发动农民,组织实施。
        2.继续完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要坚持把集中整治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完善各项整治规划,完善村规民约。要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奖惩措施,执行落实好已经建立的卫生打扫、垃圾清运、全天保洁、门前三包等机制,绝不能“一阵风”,让制度成为摆设。
        3.继续强化工作措施,做到四个结合。继续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分步实施;同乡村振兴相结合,联合帮扶单位进行结对帮扶;同农村卫生家庭创建相结合,以庭院内外“三包六净”为抓手,联合团委、妇联、计生等部门,签订“三包六净”责任书,使卫生家庭创建全覆盖;同乡镇河长制相结合,解决沿河垃圾、河道垃圾及沿河企业的乱倒乱排现象,规范河道治理。
         4.突出典型引领,点面结合。以建制镇、集镇、公路、铁路、河流沿线为重点区域,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集中连片示范区。以垃圾污水治理、卫生改厕为重点,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着力解决影响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突出短板。打造一批美丽宜居示范村,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总之,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工作,这要求我们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有超前谋划意识,要从源头治理,严格监管,切实搞好污水排放、垃圾分类等工作,在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中,进一步摸清底子,改善水质,为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大湖经济强县的卫星城镇而努力奋斗!


杨敏(1986—)女,中共汉寿县委党校(汉寿县行政学院)讲师,学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